以SandForce主控搶佔高階市場,詳測Intel SSD 520 Series固態硬碟

[著者:oiko]

稍微有關心SSD技術的使用者都知道,主控晶片與韌體的演算法,對SSD重要性其實不亞於flash記憶體的好壞。在目前SSD市場中,如果要說哪一家主控晶片最受擁護,那毫無疑問的是Sandforce。它的效能不錯,不但大廠愛用它製作出高階產品,而且靠著寫入資料壓縮特色,對flash晶片也降低不少寫入負荷,某些「鋌而走險」的廠商也看上這個特性,也愛用它搭配品質較差的flash記憶體,製作出價格較低的經濟型產品。

不過在此之前,SSD市場的兩大廠商Micron(Crucial)與Intel,仍然有它們自己的堅持。例如「Intel牌」的主控晶片,便在自家產品連續使用三代(X25-M、X25-M G2、320 Series),內部搭配flash所採用的半導體製程,也從古早50nm延伸至目前主流的25nm。而Micron在這兩年推出C300與C400(m4)系列產品,以中階價格提供高階效能的高性價比目標,也儼然成為Marvell主控晶片的最佳代言人。不過隨著Intel發布SSD 520與SSD 330系列後,也正式宣佈跟進Sandforce主控晶片的潮流,而獲得規模這麼大的客戶,也宣告Sandforce版圖又再擴大一步。

▼這次要介紹的SSD 520系列,是被Intel歸類在「消費級最佳性能」的500家族當中,簡單來說就是中高階定位,當然價格也不低。

tpu120413_op

Intel SSD 520系列的產品定位

目前Intel將旗下SSD產品依照市場與價格,做了一個簡單的家族分類。700家族與900家族被歸類在企業級市場,這2個產品家族特別講求穩定性與可靠性,資料寫入的耐久度也比消費級產品大,多半是大公司負擔關鍵任務的高性能伺服器,才比較適合採用700家族與900家族的SSD產品。而500家族與300家族則是與一般使用者息息相關的「消費級」產品,簡單來說500家族的效能比較高,價格也比較貴,比較適合一般講求高效能的玩家,而300家族就以較低的價格,與較高性價比當作產品特色。

Intel SSD 產品系列的官方定位

客群對象 產品特色 現役主要產品 市場定位
Intel SSD 900家族 大型企業、資料中心和嵌入式市場 資料中心PCI-Express解決方案 SSD 910系列 企業級
Intel SSD 700家族 大型企業、資料中心和嵌入式市場 資料中心SATA解決方案 SSD 710系列 企業級
Intel SSD 500家族 主流與極致玩家、消費性市場 消費性SATA解決方案:最佳性能表現 SSD 510、520系列 消費級(高階)
Intel SSD 300家族 主流與極致玩家、消費性市場 消費性SATA解決方案:最佳性價比 SSD 320、330系列 消費級(主流)

▼跟其他搭配SandForce主控晶片的廠商相同,Intel SSD 520也是採用常見的SF2281主控晶片,主要還是得靠內部韌體的調校來做出差異性。

tpu120413_05

flash年輕了,主控晶片也不能太老

如同前面所說的,既然Intel自己也有設計、生產SSD主控晶片,那為什麼選在這個時候拋棄舊主控,而選擇目前市場上極為普遍的Sandforce解決方案呢?要做出產品差異性會不會更難?筆者認為,最主要是Intel自家的主控晶片過舊,撇除掉效能因素不講,目前flash記憶體製程越來越先進,但並非百利無一害,當半導體製程微縮後,會對flash記憶體帶來2個主要缺點,第1個是抹除循環(P/E Cycle)的降低,這會直接帶來寫入壽命減少的特性,第2個則是在資料存取時,flash內部的出錯率會增加,主控晶片必要具備更強的ECC糾錯能力,才能避免演算系統的崩潰與資料遺失。

Intel自家主控晶片在設計時,目標是搭配當時主流50nm製程的flash,之後經過一次小改版後(內部主要架構仍然相同),搭配新一代34nm的flash記憶體,做出X25-M G2的經典產品。不過目前flash到了25nm世代,P/E Cycle與內部出錯率已經不能跟50nm世代同日而語,Intel主控晶片除了效能規格過舊以外,對flash記憶體的ECC糾錯能力,恐怕也跟不太上目前的現實了。要迎合目前時代的需求,Intel要嘛新設計一個主控晶片,要嘛就直接學其他SSD廠商,採用目前市場主流的主控晶片與解決方案,進行新產品的開發。

▼SSD 520在Intel內部的研發代號是「Cherryville」,這個字樣也跟著印在SSD的電路板上。

tpu120413_04

Intel轉進Sandforce主控晶片的理由

不過事實上讓我們看到,目前Intel在SSD消費級市場中,仍然沒有推出新的自家主控晶片,反而先後採用Marvell(510系列)與Sandforce(330與520系列)的產品。筆者認為,這可能是目前SSD主控晶片廠商的技術已十分先進,如果Intel再自己花費研發出功能、效能類似的主控晶片,經濟層面上可能不划算,直接購買目前其他廠商的現成品,付出的資源反而較低。

所以我們看到Intel在SSD 510系列開始採用Marvell的主控晶片,但實際上產品的風評並不佳,主要是被直接拿來跟相同主控晶片Crucial m4比較,SSD 510的效能明顯較差、但價格又貴。事實上Marvell主控晶片在販售時,並不會提供所謂「公版」的韌體,只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內部代碼,韌體部份要交給各家廠商自行研發。而Intel普遍被認為是一家硬體實力優於軟體的公司,SSD 510系列因為韌體寫得不夠好,而導致效能落後的結果,似乎可以被理解。

如果說大型企業也有小圈圈,那Intel一定跟Micron與LSI在同一個圈子裡。日前Sandforce已經被LSI收購,現在算是LSI的子公司,而跟LSI「感情濃厚」的Intel,開始在SSD採用Sandforce主控晶片,我們也無須驚訝了。加上LSI與Marvell算是競爭關係,SSD 510系列有機會變成Intel搭Marvell主控晶片的絕響。同理可推,同在一個小圈子的Micron,無論Marvell主控的m4系列現在賣多好,這些都不重要了,未來Micron捨棄Marvell主控晶片,而「叛逃」到Sandforce陣營,筆者認為發生的機率也不低,不妨拭目以待。

Intel SSD 520系列官方規格表

SSDSC2CW060A3 SSDSC2CW120A3 SSDSC2CW180A3 SSDSC2CW240A3 SSDSC2CW480A3
容量 60GB 120GB 180GB 240GB 480GB
持續讀取速度 (非資料壓縮) 475MB/s 515MB/s 485MB/s 515MB/s 500MB/s
持續寫入速度 (非資料壓縮) 85MB/s 170MB/s 240MB/s 295MB/s 235MB/s
隨機讀取速度 (非資料壓縮) 18,000 IOPS 35,000 IOPS 56,000 IOPS 56,000 IOPS 56,000 IOPS
隨機寫入速度 (非資料壓縮) 22,000 IOPS 42,000 IOPS 54,000 IOPS 60,000 IOPS 36,000 IOPS
厚度 9.5mm 7mm/9.5mm 7mm/9.5mm 7mm/9.5mm 9.5mm
官方建議零售價 (MSRP) $149 USD $229 USD $369 USD $509 USD $999 USD
最新通路實售價 約3,450元 約5,650元 約8,100元 約11,200元 約25,800元
每GB容量單價 57.5元 47.1元 45.0元 46.7元 53.8元

▼這是將SSD外殼拆開後,60GB、240GB、480GB容量的電路板正面,可以看到60GB缺了8顆flash顆粒。在flash顆粒數較少,傳輸通道數也跟著減少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預期60GB型號的效能,會比不上其他大容量型號,而且電路板顏色也跟其他兩者不同。(點選看大圖)

tpu120413_01

▼在電路板背面的元件就大略相同了,60GB型號至少有8顆flash顆粒,企圖在低容量也能保持一定水準的傳輸效能。(點選看大圖)

tpu120413_02

▼這是60GB、240GB、480GB容量內部的flash顆粒特寫,從型號判別它們都是同一家族的ccMLC(Client Compute MLC)記憶體顆粒,它是目前Intel最高階的消費級MLC記憶體,可抹寫次數(P/E Cycle)達到5000次,而且可支援效能較高的同步傳輸模式。ccMLC顆粒如果再往上,就是P/E達到10000次的企業級的eMLC(Enterprise MLC)顆粒,也是目前Intel最高階的MLC flash產品。(點選看大圖)

tpu120413_03

Intel SSD 520內部採用的flash規格

60GB機種 240GB機種 480GB機種
實際總容量 64GB 256GB 512GB
flash顆粒型號 29F64G08ACME2 29F16B08CCME2 29F32B08JCME2
flash單顆容量 64Gbit (8GB) 128Gbit (16GB) 256Gbit (32GB)
flash種類 ccMLC (P/E Cycle 5000次) ccMLC (P/E Cycle 5000次) ccMLC (P/E Cycle 5000次)
資料傳輸模式 可支援同步傳輸 可支援同步傳輸 可支援同步傳輸
flash封裝形式 單晶片 雙晶片堆疊 四晶片堆疊
半導體製程 25nm 25nm 25nm

軟體也成賣點

Intel早在上一代產品X25-M G2之後,官方就開始提供SSD應用程式「Intel SSD Toolbox」。它將許多SSD經常會使用到的功能,例如手動Trim清除垃圾、Secure Erase資料完全抹除、以及韌體更新等等,全部整合在一個軟體當中,並提供簡單易用的程式介面,讓使用者可以簡單對SSD執行維護工作。即使對非Intel SSD而言,便利性與實用性都不低,目前就有網友將它破解成其他SSD也可使用的版本,當然Intel原廠並不推薦,也不保證Intel SSD Toolbox對它牌的相容性。

其他廠商採用Sandforce主控晶片的SSD產品,在軟硬體方面不一定能跟Intel RST(快速儲存)技術完美相容。不過Intel SSD 520並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在韌體部份,Intel並不是將Sandforce公版韌體「原封不動」的直接拿來用,相信Intel在韌體開發也付出了一點心力,讓SSD在實際上能夠跟其他Intel產品與技術,得到良好相容性。

而根據其他媒體轉述Intel官方說法,早在一年半前Intel就已跟Sandforce取得合作關係,而且在一年前已開發出實際樣品。到這裡為止,Intel的Sandforce產品時間表,跟其他SSD廠商相比並不晚,只是為求謹慎,花了近一年時間進行產品測試與驗證,希望不會重蹈其他Sandforce SSD不穩定的覆轍,產品也直到今年才正式發表。

▼原廠提供的SSD Toolbox多功能軟體,也是Intel SSD賣點之一,而且它跟Intel RST(快速儲存)技術有良好的相容性,如果再跟其他Intel平台與產品做「一條鞭」式的搭配,確實可以達到原廠保證的相容性。

tpu120413_result06

▼Intel SSD Toolbox軟體內建Optimizer最佳化功能,它會向SSD發送一次Trim指令,清除不需要的垃圾,增加效能表現與壽命。

tpu120413_result07tpu120413_result08

▼跟稍早上市的SSD 320、SSD 510系列一樣,SSD 520系列仍然沿用髮絲紋金屬外殼,質感看起來不錯。先拆下螺絲,拿掉最上方的黑色膠框後,SSD的本體厚度就只剩7mm,讓它有機會可以裝進X220i等輕薄機型內。

tpu120413_06tpu120413_07

測試平台配備

主機 ThinkPad X220i-A13
處理器 Intel Core i3-2310M (2.1GHz)
記憶體 DDR3-1333 4GBx1
系統硬碟 Intel SSD 520 60GB/240GB/480GB
晶片組 Intel QM67
AHCI驅動程式 Intel 9.2.0.1011
作業系統 Windows 7 x64 SP1 專業版

▼240G的容量是60G的4倍,flash組成的傳輸通道數也更多,實際線性寫入速度也達到3倍,算是符合預期的效能。但480GB因為flash顆粒數與240GB相同,加上容量越大會更加重SSD內部FTL(Flash Transalation Layer)的工作負擔,以目前Sandforce主控晶片與韌體演算法,480GB(flash實際容量512GB)型號的效能,反而不如240GB型號,是一個正常現象。

tpu120413_result01

▼以CrystalDiskMark測試也得到相近結果,240GB寫入效能大約是60GB容量的3倍,但是480GB的寫入效能卻大幅滑落,尤其是隨機寫入的速度不到240GB的一半。由此可見,SSD並非容量越高,效能就一定越強,主要還是得取決於主控晶片能力,與韌體演算的架構。

tpu120413_result02

▼在反應實際使用體驗的PCMark Vantage當中,3種容量之間的效能差異,並沒有前2項測試這麼大。而240GB容量的型號,分數也順利突破50000分,已經可以被歸類在中高階的效能水準。

tpu120413_result03

▼PCMark 7的Storage測試並對SSD進一步最佳化,SSD 520的3種容量都得到5000以上高分,符合目前主流SSD效能。

tpu120413_result04

▼Windows 7內建的Windows Experience Index分數,是最容易取得的測試方法,而且也算是Windows官方的標準與認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除了60GB型號因為效能差一截,在主要硬碟項目只獲得7.8分以外,240GB與480GB都拿到滿分7.9分。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AS SSD與CrystalDiskMark這些純理論測試項目中,480GB的效能明顯落後240GB,但在Windows Experience Index當中兩者都拿到滿分,也許是Windows 7覺得它們的效能都是頂級,而且已足夠日常使用。

tpu120413_result05

除了性價比,其他無可挑剔

從以上效能測試可以得知,在所有Sandforce主控晶片的SSD產品中,Intel SSD 520效能會是數一數二好,這歸功於搭配同步傳輸架構的flash顆粒,再加上Intel在韌體部份,也有對針對自家顆粒最佳化的空間。如果範圍再放大,以目前市場上所有SSD來看,Intel SSD 520的效能大概只算是中上水準,畢竟還有Plextor M3P與OCZ Vertex 4等Marvell主控產品排在前面。不過Intel強調的產品穩定性與相容性,以及採用等級較高、壽命較長的ccMLC顆粒,都是它的優勢所在。

另外值得一提的現象是,小容量SSD因為flash顆粒較少,內部傳輸通道數量不如大容量型號,實際效能會比較慢,這是可以被理解的事情。但容量大到一定程度後,會對SSD內部的FTL帶來更大尋址壓力,實際上也看到SSD 520 480GB的實測成績,反而落後給240GB一段距離。根據官方規格表記載的數據,240GB機種的隨機讀寫效能最好,180GB則次之,再往下則是480GB、120GB、最後吊車尾的是60GB。在這個系列當中,如果消費者想要挑一顆效能最強的產品,240GB就是首選了,要是預算稍微再少一點,180GB的效能也不會差太多,都值得優先考慮。

在價格部份,正巧最近一個月遇上SSD大降價,許多產品都突然變得很便宜,就以最炙手可熱的Crucial m4來說,它的效能跟Intel SSD 520在同一等級,目前128GB容量的實售價已經跌破4千元,但是Intel SSD 520 120GB機種卻還在5,600元左右,乍看之下性價比就小輸一截。如果Intel能夠對當前市場狀況再敏感一點,適時調整產品價格的話,相信會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選擇。

TPuser非官方情報站
TPuser非官方情報站
解放後的SATA 6.0Gb/s,再測Memoright MS-701
活用擴充底座,X220也能玩9.5mm厚度SSD—SanDisk Extreme SSD測試!

Comments

  1. 520和m4的價差實在不小,除非為了TRIM for RAID 0,否則要和自己的coco過不去,硬是要敗520,真的是不容易!
    拿520和plextor m3p來比,520的效能更加不成材,但兩個價格實在差距不大…..
    intel…..呵呵~

  2. 您好 我一直有個疑問就是 520有付 7mm的螺絲嗎

  3. M4 已經有7mm新款的了 256GB也大概七大張 我想intel用SF的話就謝絕不敏了

    1st = M3P 256GB
    2nd = M4 256GB

    現在X200用G2 120GB….不過X230希望不會非得要用7mm不可 =..=

  4. 請問有人用520 灌windows 7 64bit 在x200上嗎
    (sata的相容性問題 理論上應該不會有問題才對)

  5. do you guys have any information about lenovo x1 carbon? It looks so cool and fit my preference well.

發佈留言

TPuser非官方情報站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