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R-Series為IBM ThinkPad家族中第二款 2-Spindle設計的產品。「Spindle」這個英文單字的字面意義為:「紡錘;主軸」等,在筆記型電腦術語裡指的是馬達的軸承,舉凡硬碟、光碟機、軟碟機裡面都有軸承在,因此廠商在定位筆記型電腦時,便會根據內建裝置的多寡而區分出:1-Spindle/2-Spindle/3-Spindle。站長以ThinkPad全家族為例:
1-Spindle:主機僅內建硬碟,無法將光碟機裝至主機內,ThinkPad X-Series及S-Series便是1-Spindle設計的代表。此類機種要使用光碟機時可透過外接光碟機,或是連結底座(Ultrabase X2)等方式。因此ThinkPad S31要自行安裝作業系統的難度便提高許多,最好是透過IBM原廠USB CD-ROM 啟動光碟開機並安裝系統。ThinkPad X-Series由於可透過Ultrabase X2上的光碟機,所以安裝各種作業系統的難度便降低許多。1-Spindle設計的機器具有重量輕、體積小的優點,非常適合需要隨身攜帶notebook出門的使用者,但是優缺點有時候是一體的兩面,雖然輕巧便於攜帶,依賴外接周邊便成為其「特點」,例如ThinkPad S31要使用光碟機時便要透過外接光碟機,或是透過LAN、WLAN等方式來間接使用光碟機。使用者在購買機器前便該根據本身的需求作好評估,而非購買後抱怨為何 1-Spindle的機器還要外接一堆周邊...。
2-Spindle:主機可同時內建硬碟及第二項周邊的設計,例如內建硬碟外,可再內建光碟機或是軟碟機。ThinkPad T-Series及 R-Series為此設計代表。為了增加使用彈性,廠商通常會將第二項周邊設計成可抽換形式。當年第三代的ThinkPad i-Series雖然系統內建硬碟與光碟機,但光碟機為不可抽換設計,仍為 2-Spindle機種。ThinkPad目前 2-Spindle以上機種都配備「Ultrabay 2000/Plus」多功能擴充槽,也因此 2-Spindle定義裡的「第二軸」不再是光/軟碟而已,還可以搭配第二顆硬碟、第二顆鋰電池(限定機種)、數字鍵等擴充周邊。
3-Spindle:以往的 3-Spindle機種也被稱為「All-in-One」機種,主機同時內建硬碟、光碟、軟碟這三項裝置。但隨著軟碟機的日益式微,廠商逐漸將軟碟機位置變成「第二擴充槽」形式,使得 3-Spindle的機種擴充能力更為增強!ThinkPad A30/31-Series為其代表。配備Ultrabay2000與Ultrabay Plus兩個擴充槽。有時會看到網路上反應 3-Spindle的機器「太大、太重」,站長覺得此類看法很有意思,以 3-Spindle的機體設計,再加上15吋的大尺吋LCD,要和 2-Spindle機種一樣輕巧,且體積小似乎有點苛求了,如果真的很在乎重量,為何不考慮 2-Spindle甚至 1-Spindle 的機器呢?
既然ThinkPad已經有T-Series此款 2-Spindle的產品了,為何還要再推出一款R-Series呢?因為價格區隔的關係。T-Series本身雖然依照配備不同也有所謂的高低檔搭配,但是新機價位通常都在NT$8萬以上,面對預算有限或是價格敏感的客戶而言,T-Series的價位便無法滿足此類客戶的需求。而且 2-Spindle機種目前仍為市場大宗,因此為了針對平價市場,IBM便推出ThinkPad R-Series。為了要和T-Series有所區隔,R-Series在硬體規格上便作了某些程度的妥協。正如美國未來的主力戰鬥機為F-22,雖然性能優異但是造價也相當驚人,所以才會另外發展出JSF(Joint Strike Fighter)計畫,使用剛得標的F-35以降低整體建軍成本。就像目前F-15/F-16的高低檔搭配是一樣的。因此ThinkPad R-Series保留了某些程度的共通性,例如可以使用Ultrabay2000/Plus周邊、ThinkPad PortReplicator,但也透過功能的限制來達到產品區隔,例如Ultrabay Plus擴充槽不具備熱抽換功能、無法使用ThinkPad Dock等。站長希望網友能了解ThinkPad R-Series的產品定位,並了解欠缺某些功能的原因,如果今天T-Series新機也賣到NT$50000不到,那麼R-Series也不必推出了,問題是此種價位的T-Series恐怕就不是今日我們所看到的T-Series了。
ThinkPad R-Series最早一代是ThinkPad R30,話說ThinkPad R30發表時正是Mobile PentiumIII-M推出時,當時ThinkPad產品線幾乎都針對此款新CPU而紛紛發表新機,但是甫針對平價市場推出的R30卻仍然採用舊款的CPU,而且整體架構和末代 i-Series幾乎沒兩樣,只有外型大幅變動罷了。標準的「新瓶裝舊酒」設計哲學。如今思之,站長只能說為了和當時剛推出的新銳機ThinkPad T23做區隔,所以有如此的安排。經過半年的等待,IBM終於在今年初時,發表了最新一代的R-Series---ThinkPad R31。正如同ThinkPad X22到X23有一個「大躍進」,ThinkPad R31相較於R30,也可說做了相當大幅度的改進。茲舉重要變動處如下:
光就規格上便可以發現ThinkPad R31的架構已經相當接近ThinkPad T23,雙方最大的差異在於顯示晶片不同。詳細的硬體規格網友可以參照下表。站長實際試用過ThinkPad R31之後,對於R-Series也有一番新的認識,或許有人先入為主的認為R-Series會「比較差」,但是這要視從哪個角度來檢視。以前一代的ThinkPad R30為例,即使到今天,站長還是要說一句:「難以接受的3D效能」。不過若是使用者購買ThinkPad R30的目的是文書處理、上網瀏覽等,那麼ThinkPad R30當然足以擔當此大任,所以本站秉持的理念是:提供ThinkPad豐富的公開資訊,讓有興趣的網友在參考之後,做出滿意的抉擇。因此對於ThinkPad,站長有祝福、有期許,也有認為需要改進之處,即使若干人士對於本站所披露的資訊與評語感到不悅,站長還是要強調:「真相不會永遠的被蒙蔽」,每台ThinkPad自有其產品定位、長處與短處,網友購買前若能知曉,便減少誤買機種的形式發生。今天若誤導一個需要玩OpenGL-based遊戲的玩家,讓他買了ThinkPad R30,恐怕當事人會豎起中指,然後對ThinkPad留下不良印象,但是ThinkPad何辜?同樣的道理,如果網友需要一台 2-Spindle設計的筆記型電腦,不強調3D運算的性能,預算方面也有所限制,相信ThinkPad R-Series可以滿足您這方面的需求。
接下來站長將逐篇介紹這次的主角---ThinkPad R31,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雖然不長,但是站長認為大舉翻修過的ThinkPad R31以其樸實的外表、堅實的性能表現足可應付商用使用者與某些遊戲的需求,希望整篇介紹後對網友能有所幫助。
ThinkPad
R31 硬體規格表
|
|
中央處理器 |
|
記憶體 |
|
晶片組架構 |
|
顯示晶片 |
|
顯示器 |
|
音效晶片 |
|
硬碟 |
|
軟碟 |
|
光碟 |
|
網路晶片 |
|
數據機晶片 |
|
PC Card插槽 |
|
外部接頭 |
|
保全系統 |
|
尺寸 |
|
重量 |
|
電池 |
|
國際保固 |
|
--->實機圖解(上)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