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卓越的界面」得以實現─TrackPoint ●說到ThinkPad,最引人注意的應該就是TrackPoint了吧。
●雖然「現在」是很謝謝大家給予TrackPoint的好評,但剛開始時,可是困難重重呢,連自己公司行銷部都勸我們住手過哦(笑)。
●為什麼會特意地想到要採用這種大家都不曉得的東西呢?用現有的Trackball或Trackpad(TouchPad)不是比較能減低成本嗎?
●的確是如此,但如果你真的重視用戶的效率,省成本是不該從這裡省的。雖然筆記型電腦曾經採用過了各種各樣的周邊設備,但全都是用的時候手必須離開鍵盤的,使用頻度一高就很會累,雖然滑鼠用的是另外的肌肉,倒是出人意料地並不會累,但如果要在筆記型電腦這種條件下追求產能的話,最理想的狀態還是要能夠手不離開就能處理所有的工作吧。現下的這一切,都是從這樣子的想法而走過來的。現今的Trackpoint也已進化到第四代了,對於它好用的程度,我們也可以自豪地說:「已經經過千鎚百鍊啦。」
國際水平的證明─對鍵盤的執著
●說到好用,ThinkPad的觸感也是大家都公認的吧?
●這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於ThinkPad這機器,並不是僅以日本,而是以全世界為著眼點而開發的緣故吧。歐美人的打字機文化是非常根深柢固的,對打字的手感極為講究,簡直像是玩樂器一樣呢,不能太過,不能不及,要讓人打字的時候覺得感覺好。而要實現這個,敲的時候就得有一定的深度,然而,筆記型電腦所追求的,卻又是「薄」,剛好和這是相反的課題。互相衝突,好難啊∼(笑)。
●鍵深變薄了的話會怎樣呢?
●觸感會像電算機(笑)。按上去就到底了,這種情況,有時指尖承受的壓力會到二公斤,這是非常累的。
●哇,這可叫人不敢領教了。那ThinkPad是如何解決了這矛盾的呢?
●ThinkPad每一個單獨的鍵都是由像pantagraph
(電車接觸高壓線的彈力支架)的懸架支撐的,然後,正中央裝上像是倒扣過來的碗的橡膠,觸感主要就是由打到這塊橡膠時的感覺來決定的。而每次製造鍵盤時,都會將它予以徹底的反覆微調,藉由這麼做,才使得遠遠薄於桌上型電腦的鍵盤深度,得以實現「感覺好」這個要求。
●「感覺好」這種難以數值化的概念,是靠什麼來決定的呢?
●老老實實地不斷做測試啊。最後是靠人體工學的專家進行合用性的測試,而決定採用的鍵盤。敲擊深度因機種不同而從3mm到2.5mm,為了敲下去(click)的感覺能利落,頂端的加重則設定為60公克。
●鍵深三公釐的機種會比二.五公釐的觸感好嗎?
●不會,讓你感覺不出有差別,功夫就在這裡了(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