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nkPad鍵盤其實也是散熱的一環,廣告上大概都會提到,關於這點站長有深刻的體驗...,當初服役而抽空在小辦公室裡看日劇VCD 時,就會發覺ThinkPad 600E容易產生高熱,左上方的排氣孔可以明顯感覺到有熱風吹出,而且鍵盤左上方特別是「Esc」鍵非常「燙」,站長必須用這個字來形容,顯見ThinkPad的散熱管道真是無所不在呀...。聽朋友敘述ThinkPad T21也有類似的狀況,因為CPU位置都類似。可是等到站長前陣子狂操ThinkPad T23時明顯感覺到鍵盤左上角溫度低許多,顯見新製程CPU的影響有多大。 除了沒有「Windows」鍵與「Fn」鍵位置有人不習慣外,ThinkPad的鍵盤向來為使用者所讚賞,即使站長目前以Desktop PC為主要工作機,但是仍相當懷念ThinkPad 600E的鍵盤觸感。其實美國與日本的相關ThinkPad討論區都推舉ThinkPad 600-Series的鍵盤為代表作。並非後來的鍵盤觸感不佳,而是鍵盤底板「變軟了」。當初ThinkPad T20剛推出時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鍵盤敲擊感明顯不及前一代的ThinkPad 600-Series。站長也是深有感觸,個人無法忍受快速敲擊狀態下,鍵盤竟有「浮動」甚至凹陷感。說起來有點諷刺,目前國外ThinkPad user推舉鍵盤敲擊感最佳的竟變成ThinkPad X-Series的鍵盤,因為敲擊時感覺紮實多了。 倒是從左圖中可以看到ThinkPad T23的鍵盤底部有數個圓形小孔,用途不明。這個鍵盤為泰國生產的,如果是大陸生產的ThinkPad鍵盤,底部幾乎是佈滿了類似的圓形小孔。一般使用者不用過分在意鍵盤產地,站長覺得觸感都是一樣,只是不知道是錯覺還是真有改善,站長敲擊圖中這塊鍵盤時,覺得底部硬度比先前測試的ThinkPad T23鍵盤來的高,用力按壓也不會凹陷。很接近ThinkPad 600-Series的表現了。希望等站長將來買T-Series時鍵盤能夠真的改進底部硬度。對了,ThinkPad鍵盤能夠有限度的抵擋液體不慎潑到鍵盤上,如果網友遇到此狀況請立即關機,並將機器翻過來,讓液體儘速流出。等機器確定乾後再開機測試看看。 IBM強調ThinkPad鍵盤符合國際ISO標準的「Full-Size」(全尺寸)鍵盤,因此ThinkPad鍵盤與其他廠牌不同之處在於擁有七列按鍵,並且A/T/R-Series的鍵距為19.05mm,X-Series保有18.5mm,就算是S-Series也還保有18.25mm。同時置於右下角的方向鍵配合外殼波浪狀的刻痕,相當便於使用者操作。 |
![]() |
![]() |
|
就是因為ThinkPad堅持本身的「設計美學」所以限制了輕薄方面的發展,因此在其他廠商不斷推出更輕、更薄的產品之際,換來的卻是觸感如電子計算機的鍵盤與小得難以輸入的按鍵時,站長便相當欣賞IBM這方面的「骨氣」。特別是Trackpoint的設計更是另一個顯明的例子,基本上只要是能將TrackPoint熟練到如站長一般,能打完一局「紅色警戒2」或是「世紀爭霸」的使用者,相信會覺得TrackPoint比起TouchPad真的是太優秀的設計!僅次於滑鼠的輸入工具了!並對於無法熟悉TrackPoint的使用者感到遺憾,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外面太陽即使再溫暖,也要自己走出門外,別人可沒辦法幫自己曬呀! |
![]() |
ThinkPad T-Series與R-Series使用者到了夏天心裡都有一個痛,那就是左手腕放置區(Palmrest)溫度會升高,如果室內沒有空調,長時間使用起來會感到不適。這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左手的下方就是硬碟放置的位置!特別是T-Series後來有的機種配置5400rpm的硬碟,雖然轉速快,但是熱量自然也不小。從左圖中可以看到原來IBM在機殼下方裝置了金屬片與圓盾形的避震片(看起來又有點像菊花...)。因此金屬避震片能夠抵消部份來自於上方的震動,同時金屬片能夠盡量將硬碟的高溫分散到整個左半邊。所以夏天時容易感受到Palmrest左邊溫度就是比右邊要高的原因在此。
|
![]() |
接下來請各位看一下左圖,這便是負責ThinkPad T23 Ethernet的Communications Daughter Card (CDC,通訊子卡)。其實真正尺寸相當小,從照片中的圓圈為螺絲孔就能推測出大概的大小。原先ThinkPad的Communications Bay (通訊擴充槽)只有Mini PCI一種接頭而已,但是隨著無線網路裝置的陸續加入,單靠MiniPCI是不夠的,所以又加入了一組Communications Daughter Card的接頭。所以ThinkPad T23與X22/23那一時期的設計便是採MiniPCI與一組CDC的設計。後來由於要將Bluetooth藍芽技術直接內建在機體內,所以勢必一組CDC不夠,因此後來的新機種例如ThinkPad A30-Series便內建兩組CDC。 所以ThinkPad A30p才有辦法同時內建802.11b與Bluetooth兩種無線通訊技術,再加上Modem 和Ethernet支援。ThinkPad X23雖然美國有提供內建Bluetooth的機種,但是受限於CDC僅一組,所以無法再加入802.11b功能,也就是兩種無線傳輸技術必須選一種。而ThinkPad T23目前則根本不推出內建Bluetooth的機種。ThinkPad R-Series由於定位在平價機型上,所以暫時不可能有802.11b、Bluetooth、Modem、Ethernet四合一的可能,因此僅內建一組CDC。 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何ThinkPad S30/31必須區分為無線傳輸專用幾與IEEE1394+Ethernet專用機兩種了。因為當初ThinkPad S30設計時只有內建MiniPCI而沒有附加CDC接頭。使得後來其他廠商B5-Size都開始提供WLAN+Ethernet功能時,ThinkPad S30/31受限於原始設計而顯得功能被分散掉。如果日本大和研究室重開ThinkPad S-Series的新機研發案,當然就可以重新設計,只是目前尚未聽說有新款S-Series的消息。
|
![]() |
站長花了點時間將ThinkPad T23的內部構造簡單介紹給各位,希望能讓網友對於ThinkPad的「內在美」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畢竟ThinkPad之所以為ThinkPad,正是有其內涵所致,假使今天買notebook完全只看表面的硬體規格,恐怕ThinkPad不見得會受人青睞,但是如果要找一台讓您感覺到有「傳統」的notebook,相信ThinkPad的若干堅持會讓使用者銘心有感。說到這裡站長不禁想到,從最低階的R-Series到最昂貴的A-Series,起碼鍵盤的觸感與排列都是「古法釀造」;散熱機制雖然各機有所不同,但是最起碼從未聽過ThinkPad有需要「開機之後休息一下避免過熱」這種可笑的事情。notebook的世界是寬廣的,站長也時常購買日本電腦雜誌欣賞其他廠商的新機種介紹,從相關的測試中便能發覺到ThinkPad不會是最輕、最薄、最炫功能的機種,只是今天要站長回去用觸感、排列不佳的鍵盤與TouchPad,無疑是一種虐待...呃...可以外接滑鼠?那站長乾脆在辦公室用Desktop PC不就成了﹖
最後提一下日本IBM為了慶祝ThinkPad
十週年紀念,首先登場的活動為「IBM Design from Japan展」,展覽時間為2002/2/4∼2002/2/28,其中預計展出的內容當然少不了各代的ThinkPad,還包括放映未來的IBM
Design Concept Video與Richard Sapper、三木健的作品等,這段期間有計畫去日本的網友不妨抽空去看看。《相關網頁》
galaxy lee寫於2002.2.4 PM:03:20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