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歷經了「過勞之三四月」,站長終於恢復ThinkPad X300測試連載,對於拖搞過久在此向網友表示歉意。站長預計在6月就能夠完成X300介紹特集,主要原因是站長有意重測「效能實測」章節。雖然先前已使用X300試作機完成效能以及續航力等測試項目,但試作機所使用的SSD後來並沒有被量產機所採用,站長便向原廠提出希望補測X300量產機的真實效能。在最後章節「結語---ThinkPad大未來」發佈時,ThinkPad有可能發表最新一代「Montevina」平台的T/R/X-Series,甚至傳聞中的平價版「SL-Series」都有可能揭開神祕面紗,本次的「X300介紹特集」算是見證到2008年ThinkPad大改版的承先啟後之作,作為TPUSER成立十週年紀念之作也算是冥冥中的安排吧(笑)。 左圖是X300與T61的對照圖。站長特別將兩台主機的光碟機、硬碟機與電池都取出,並依照安裝位置排列。T61採用沿襲自T40的傳統排列方式,光碟機位於機身右側;硬碟機位於Palmrest右側下方;電池裝於機身後方。此類做法雖然會造成Palmrst左右溫差大,卻擁有後置電池槽,支援各種容量的電池,T61 14.1吋寬螢幕機種就有4/6/7/9-cell四種組合。 X300則將光碟機置於機身右側;SSD位於機身左側中段;電池則置於Palmrest下方。X300也修正了X60-Series將無線網卡擺在Palmrest下方的缺點,讓X300成為近幾年來達到「Plamrest免高溫」目標的代表性機種。雖然少了後置電池槽的擴充彈性,X300仍舊可以裝載6-cell主電池,並搭配3-cell擴充槽專用鋰聚合物電池,提供「全天運算( Full Day Computing)」所需的長效續航力。 |
![]() |
左圖是T61的2.5吋硬碟機與X300的1.8吋SSD對照圖。一般人對於2.5吋硬碟的印象是「很小」(相較於桌上型電腦用的3.5吋硬碟),但在1.8吋SSD面前,2.5吋硬碟卻顯得巨大。Yamato Lab為了確保傳統硬碟機在遭受外力撞擊時能盡量降低損害程度,設計了多道防護措施,從APS系統(偵測外力便將磁頭停泊(parking)的機制)到硬碟機兩側加裝防震塑膠軌,顯見傳統硬碟對於外力撞擊的防禦有多麼脆弱。相形之下,新一代的固態硬碟SSD( Solid-sate Drive)採用Flash當儲存媒體,抗震性遠勝傳統硬碟,從左圖中HDD必須被層層保護,但SSD卻相當乾淨俐落可見一斑。 通常SSD具備以下的優點:
從上述各項優點可看出,SSD幾乎完美地修正了傳統硬碟的所有缺點,如果再把「體積小」以及「高效能讀取」這兩項優點列進入,SSD幾乎「階及神明」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隨著高階筆電( ThinkPad X300或是Mac Air)相繼導入SSD,後來連低價筆電(例如eeePC)也號稱內建「SSD」(其實是把NAND Flash焊在主機板上),一時之間SSD成為顯學,商業媒體也在不明就理情況下開始SSD造神運動。各大報紙、雜誌提到SSD遲遲無法大量普及的原因均指向「價格過高」,但notebook原廠卻有另外一項難言之隱,那就是「SSD資料災難論」。 傳統硬碟固然又吵、又脆弱,但只要有完善的抗震防護,至少不會讓使用者的資料無故「損毀」,甚至無法進行讀寫。使用者都必須先有一項認知,無論是傳統硬碟(HDD)或是固態硬碟(SSD),「儲存使用者的資料」可說是「天職」,縱使SSD有無數的優點,一但連最基本的任務都無法確保時,SSD是否為稱職的「Storage」(儲存媒體)實有待商榷。 |
![]() |
一般討論HDD與SSD資料保存特性時,會從兩個角度去討論:
傳統硬碟(HDD)並無Endurance(耐用度)上的物理限制,也就是不管碟片讀寫多少次,只要硬碟運作正常、碟片無壞軌,就可以持續讀寫資料。但SSD就麻煩了,由於SSD是靠 Flash所組成,每顆Flash都有其物理上的讀寫壽命,通常是3千到10萬次不等,換言之SSD是有讀寫壽命限制的,但HDD則無。 為增加SSD的耐用度,通常會採用兩種方式:
|
![]() |
為避免SSD所使用的NAND Flash在某些block區塊遭受頻繁寫入進而「夭壽」,透過Wear Leveling機制可讓資料平均寫入各bolck內,進而達到延長SSD使用年限的目的。如果SSD當作單純的儲存媒體或許寫入耗損的損失並不是很嚴重,一但作為Windows作業系統的安裝磁碟時,就算Wear Leveling再神勇,遇到作業系統因為記憶體不夠而頻繁進行SWAP動作時,也是回天乏術。 由於Flash耗損是無可避免的,除了Wear Leveling機制之外,SSD原廠乾脆「預留Flash空間」,例如標準容量是64GB的SSD,實際空間其實大於64GB,多出來的空間就是用來遞補使用期間「陣亡」的區塊,類似「後備區塊」。 SSD對於Endurance(耐用度)雖然可依賴上述兩種方式延長使用時限,但對於Data Retention(資料保存度)卻是無計可施。傳統硬碟寫入的資料通常可保存10年且能夠正常讀取。但如果SSD的資料保存度卻與NAND FLASH抹寫次數有關,雖然SSD也能夠宣稱具備10年的資料保存期限,但前提是該NAND區塊抹寫次數在十次以內才有可能,一但SSD時常進行抹寫動作,不但該區塊的耐用度會下降,連資料寫進去之後能保存多久都在未定之天。這問題將隨著SSD改用MLC顆粒而有惡化的可能。 |
![]() |
既然SSD有資料保存上的先天性弱點,但在媒體的渲染之下SSD卻儼然成為notebook的「救世主」,殊不知SSD仍算是「發展中」的產品,不但單價高、容量低,資料安全度更是一大隱憂。這也是為何Yamato Lab遲遲未採用SSD的主因。如果網友曾看過Business Week的X300封面故事,X300在即將量產階段因為SSD沒通過內部驗證,差點延遲到上市時程。 根據原廠所提供的參考數據,X300所內建的SSD假設使用者每天有20GB的「I/O Throughput」流量,然後連續365天使用,可持續5年使用。但SSD先天就是會耗損NAND Flash,故即使SSD並未故障,容量也會逐漸縮小,請網友能夠認知此項限制。 因此,為了避免搭載SSD的notebook因作業系統的SWAP動作,導致SSD「夭壽」,靠大量的記憶體組成「RAMDrive」也是一個延長SSD壽命的良方。通常Windows作業系統會在HDD硬碟取一塊空間當作「虛擬記憶體」,現在DDR2-SDRAM記憶體模組已經跌到谷底了,既然都採用SSD了,不妨將記憶體加到4GB,其中1GB設成RAMDrive作為虛擬記憶體之用。有興趣的網友請參閱:「[教學]如何讓ThinkPad X61在32位元Windows XP『用』到4GB記憶體?」 |
![]() |
接下來談一下SSD的效能問題。站長曾經在主站Blog上發表過一篇「創見(Transcend)2.5吋 SATA介面固態硬碟 (SSD)大測試! 」,即使受測的SSD已經採用高速SLC晶片,實測數據卻不是很理想。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Apple Mac Air所採用的1.8吋SSD上面,根據Engadget的報導「MacBook Air SSD 版沒有比較會飛」。Mac Air的SSD採用PATA界面,創見的SSD雖然是SATA界面,但實際上仍是靠一顆SATA橋接晶片將PATA訊號轉成SATA訊號。相較之下X300所採用的Samsung SSD則是原生SATA界面,循序讀取效能維持在70MB/s以上,傳統2.5吋HDD就無法維持等速讀取效能。 只要用過X300的「真.SSD」,就會被SSD的真實效能所吸引,很難回去用傳統硬碟了,遑論採用SATA橋接晶片的SSD。因此就算SSD有前面列舉的諸項先天弱點,站長不得不說「效能真的非常難讓人割捨呀」(笑)。特別是在操作X300時,不用擔心主機震動、運轉安靜無聲,短程移動時根本不用考慮關機或是休眠,螢幕蓋上就可以到處帶著跑,螢幕一打開馬上進入系統作業,如果用傳統硬碟就無法如此隨意了。因此就站長個人的想法,SSD適合使用在「輕薄攜帶」的筆記型電腦上,換言之並非主力工作機,不妨下面舉個例子來解釋好了。 |
![]() |
站長最近買了一台T61準備拿到辦公室使用,主機會接在Advanced mini Dock上面,然後外接螢幕、鍵盤跟滑鼠,讓T61搖身一變成為名符其實的「桌上堡壘」,由於這台T61是日常工作的主力機,舉凡各式文件、簡報都會由這台機器產出,基於資料的保存性,站長仍選擇了裝配7200rpm的2.5吋傳統硬碟。此外,主機會再外接一個硬碟外接盒隨時備份主硬碟裡面的資料,將來會採用雙槽式的外接RAID設備來存放。 至於外出隨身攜帶的notebook,由於頂多播放簡報檔、瀏覽網頁、收發WebMail信件,主機本身「較少產出文件」,站長就會大膽採用SSD了,一但SSD故障也不至於讓心血結晶就此灰飛湮滅,因為主要資料仍舊存放在T61以及外接硬碟盒中。 沒有資料保存性的負擔之後,ThinkPad X-Series或是ideaPad U110便能夠享受SSD的相關優點,唯一的代價就是「成本過高」(笑)。站長推測即使到2009年,一顆原生SATA(能提供70MB/s讀取效能)的64GB SSD售價恐怕仍需要一萬元台幣,同樣的預算大概能買到兩顆7200rpm 320GB HDD了,使用者是否願意耗費鉅資卻僅買到64GB,恐怕將是SSD發展的最大隱憂。但就站長而言,如果只是隨身攜帶的主機,搭載64GB的SSD容量足矣,低耗電、零噪音、高效能以及耐震性佳才是此類輕薄攜帶主機所需要的。 |
![]() |
本篇介紹SSD的優缺點是希望讓網友對於SSD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而不是聽信坊間的報導或是廣告,認為SSD集所有優點於一身,卻毫無任何弱點。或許隨著SSD的控制晶片演算法更為進步,未來延長Endurance(耐用度)會有所突破,但製造商為了降低SSD製造成本開始改用低速的MLC晶片,此舉不但會影響效能,MLC晶片的物理讀寫次數比SLC更少!這等於為了降價而犧牲Data Retention(資料保存度),但反諷地,隨著搭載MLC晶片的SSD量產,不但價格可有效調降,容量也會不斷提升,或許SSD原廠會宣稱「在Flash達到讀寫限制之前,使用者早就換更大容量的新款SSD了」,因此站長建議使用SSD的網友務必時常備份,畢竟SSD是建立在「先天就會耗損Flash」的前提上,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寶貴資料當原廠的祭品呀。 站長一直提到X300是「600繼承者」,故特別找了一台ThinkPad 600E與X300拍下歷史性的一刻。不管螢幕尺寸如何變化,使用者的習慣其實仍舊不變,Yamato Lab所設計的ThinkPad也一直堅守著對於操作環境舒適度的原則,即使面對寬螢幕面板潮流也未曾改變。 左圖站長便刻意補上對照用的綠色虛線,首先比較的是螢幕高度。雖然這兩台主機都是搭載13.3吋面板,600E卻是傳統比例(4:3)面板;X300則是寬螢幕(16:10)面板。很明顯地,傳統比例面板的高度較高,寬螢幕面板較矮。如果X300仍舊採用「窄邊框」設計,而且鍵盤也維持七列的情形下,Palmrest寬度勢必縮水許多。但從左圖中能看出X300為了能夠維持與600E類似的Palmrest寬度,將邊框上側加厚(順便加入WebCam以及天線)。
|
![]() |
左圖是X300與600E側面比較圖。拜新科技之賜Yamato Lab打造出更為輕薄的13.3吋寬螢幕機種。集合了7mm厚的超薄光碟機、8mm厚的SSD以及LED背光面板,X300一方面集當前技術之大成,二方面也繼承了ThinkPad引以為奧的「傳統」,例如更佳的鍵盤、讓人懷念的紅藍按鍵、改良過的黑色音量鍵等。 但X300也捨棄了若干既有觀念裡的功能,例如取消PCMCIA/ExpressCard擴充槽、取消Docking擴充接口、取消數據機等,如果說X300是600-Series的繼承者,X300也可視為無視傳統束縛而重新設計的新世紀代表機種。或許X300就是這麼復古且又叛逆的融合體吧。 下一章將是「實機介紹」最後一篇,X300為何堪稱Yamato Lab最高工藝的展現將於下次公開! --->Next:實機介紹(五) --->Back:實機介紹(三) --->Back to Ind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