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和事業所為表示對台灣參訪團的重視,特地請內藤在正先生(Arimasa Naitoh)介紹ThinkPad的特色與未來發展。這位內藤先生是何許人也呢?首先他也是十年前參與「ThinkPad元祖機」的開發成員之一,之後擔任ThinkPad 760/560/365/380/765/770/600等名機的Development Manager。並且在1998年成為IBM Academy of Technology的成員(Member),目前擔任APTO的(Director of Portable Systems)。內藤先生在2001年時獲得「IBM Fellow」稱號之殊榮。IBM Fellow在IBM公司內部的地位猶如台灣中研院院士般,即使是日本IBM,歷年獲此稱號的人也不多。所以內藤先生的名片就和其他的IBM員工不太一樣,英文職稱那面的左下角有一個藍色圓盾記號。

網友如果有到日本IBM與日經Net合作的IBM BB Access網站上,點選「ThinkPad History---從零開始(暫譯)」「ThinkPad History---ThinkPad誕生」這兩則介紹短片,就可以聽聽內藤先生對ThinkPad的開發歷程介紹。最近日本PC Watch網站推出「ThinkPad 10th Anniversary Special」專欄,前兩回就是內藤在正理事的專訪,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考下列這兩個網址:

 

雖然說本站常介紹ThinkPad,到站上逛的網友也有許多是ThinkPad的多年愛用者,但是對於剛接觸ThinkPad的網友而言,其實站長一直沒有針對ThinkPad做一個較有系統的介紹,所以趁這個機會,站長一邊介紹內藤先生的簡報內容,同時也將站長個人對於ThinkPad的粗淺認識介紹給剛接觸ThinkPad的網友,希望能讓尚對ThinkPad感到陌生的朋友了解何謂「ThinkPad」。

在此站長要先強調一點,以下這些簡報都只是內藤先生當日簡報檔的擷取,而非完整版。但衡量到版面長度,以及站長才疏學淺,所以只好忍痛刪去其他精彩部份,這點尚請網友見諒。

 

Yamato Lab給筆記型電腦的定義是「Mobility」(機動性),而機動性裡面又含有幾項關鍵因素:

  • 不同的平台間具備一致性與共通性
  • 硬體的長時間使用性、電池使用時間及輕的重量
  • 機器的耐用性
  • 寬頻通訊特性
  • 不同場合間的軟體使用性
  • 保全機制

或許有的網友會反駁說ThinkPad不見得是市面上最輕、最薄的機器。但是當一台機器定位在「高機動性」時,如果禁不起外在的衝擊與壓力,就算再輕薄也是枉然!所以在進行機體設計時,輕薄與堅固性勢必要做出妥協,就Yamato Lab的立場,他們會選擇堅固性而非以輕薄為第一考量。

這點其實很難用文字形容,畢竟ThinkPad的耐用性只有長時間使用後才能體會到,或許有人會傾心於更輕、更薄的notebook,這也是很自然的個人選擇,然而今天如果您需要的是一台可以每天帶出門的notebook,或許「路遙知馬力」這句可以貼切的用在ThinkPad身上。

 

Yamato Lab將ThinkPad分為左圖的五個系列,一般都通稱為「XTRA」系列。站長再簡單的簡介各系列的特色:

  • A-Series:配備15吋大尺寸LCD,採「3-Spindle(註)」設計,高階的Ap系列定位在「高性能工作站」,因此具備ThinkPad全系列中最強悍的硬體規格,舉凡3D繪圖晶片、IPS超廣角LCD、大容量硬碟等。一般的A系列則定位在辦公室使用上,可以視為「Desktop Replacement」就是取代桌上型電腦之用,重量也稍重了些,約3.5公斤。目前的Ap/A-Series除了內建硬碟外,還具備兩個「Ultrabay2000/Plus」多功能擴充槽,
  • T-Series:配備14吋LCD,採2-Spindle設計,具備一個Ultrabay Plus多功能擴充槽,由於重量僅2.5公斤,所以定位在出門時需要完整功能的商務人士上面,例如有需要讀取光碟片等。T-Series前身為ThinkPad 600系列,一直為ThinkPad重要的指標性設計產品。
  • R-Series:配備14吋LCD,採2-Spindle設計,具備一個Ultrabay Plus多功能擴充槽,所以看到這裡大家會發覺跟T-Series好像沒啥不同,就配備上差異不大,但是重量就稍微重了一點,約2.8公斤。R-Series可說是經濟戰鬥機種,適合對預算較敏感的消費者,但是其性能已經能符合一般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 X-Series:配備12.1吋LCD,採1-Spindle設計,重量僅1.68公斤,為ThinkPad全系列中最輕薄者,並且能夠搭配專屬的Ultrabase X2/X3,大幅增加擴充性。

網友會發現上圖最下面一行的「S-Series」介紹字樣變成灰色,因為目前S-Series已經光榮退役了。

(註):「Spindle」這個英文單字的字面意義為:「紡錘;主軸」等,在筆記型電腦術語裡指的是馬達的軸承,舉凡硬碟、光碟機、軟碟機裡面都有軸承在,因此廠商在定位筆記型電腦時,便會根據內建裝置的多寡而區分出:1-Spindle/2-Spindle/3-Spindle。

 

內藤先生談到當年IBM總裁路易斯·格斯特勒(Louis V Gerstner)曾抱怨過為何每款ThinkPad都不太一樣?有的機型LCD開關在前方,但有的卻在兩側,甚至連電源開關位置也不太一樣。一個使用者在拿到不同款的ThinkPad時總要先習慣一下才能上手。於是Yamato Lab便開始針對ThinkPad全系列的「一致性」展開整合的設計。在2000年推出的T/A/X-Series上終於看到成果。目前ThinkPad的LCD開關統一在前端,電源開關開鍵盤上方,並且每款都配置「ThinkPad按鈕」與獨立的音量調整按鈕。

此外ThinkPad還特別強調「共通性」,例如ThinkPad的X/T/R/A全系列都可以通用Ultrabay2000的各式儲存或光學周邊,例如CD-ROM、DVD-ROM、CD-RW、Combo Drive、軟碟機、LS240、Zip250等。像是ThinkPad PortReplicator適用於X/T/R/A全系列、ThinkPad Dock適用於X/T/A系列等,也顯示出ThinkPad產品的共通性。或許網友會說其他廠牌的notebook也有多功能擴充槽或是Dock等設計,甚至市面上還買得到光碟機的「裸機」,但是能做到全系列的機種都能相容單一周邊產品就不是每家廠商都能做到。

或許從個人消費者立場很難體會這樣的「共通性」有何重要,但別忘了ThinkPad是針對「商用市場」設計的,如果今天辦公室裡的notebook周邊規格都不相通,三種機型就有三種不同的光碟機標準、不同的PortReplicator/Dock,如此豈不是徒增添購成本?更別提有的機型光碟機根本就是固定的,無法抽換。

 

第一台ThinkPad 700C問世時,配備了當時最大尺寸「10.4」吋的彩色TFT LCD,之後ThinkPad在LCD上面也不斷的突破。從左圖中能夠看出ThinkPad採用的LCD除了尺寸不斷加大,解析度也日益精細,甚至亮度也有所增加。或許有人會說「這些其他廠商都有」,畢竟十年前的TFT LCD技術仍掌握在日系廠商手中,所以當年的10.4吋TFT LCD能夠驚羨世人,如今呢?台灣、韓國廠商紛紛角逐LCD市場,加上notebook市場OEM/ODM盛行,供應廠商一有新產品便會提供給各notebook廠家,所以變成「大家有份」的結果。

不過大和事業所對於ThinkPad Ap-Series LCD採用的IPS(In Plane Switching)技術卻是相當自豪。站長曾經詢問過大和事業所,他們的IPS技術是不是跟日立(HITACHI)買來的?答案是由日本IBM 的東京基礎研究所自行開發出來的,無怪乎對方相當重視IPS技術上的成就。

可能有網友想知道究竟ThinkPad會不會採用更高解析度的TFT?內藤先生提到雖然其他友商有採用2048X1536 (QXGA)解析度的TFT,但是ThinkPad目前不會考慮採用,因為在15吋LCD上,QXGA的解析度太高,反而閱讀不易。

再談回IPS技術,採用此技術的TFT LCD能夠提供超廣角的左右視角。一般的TFT LCD左右可視角總合約140度,IPS的TFT可達到170度。類似的技術除了IPS外,還有MVA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等。IPS技術有兩個先天性缺點,第一個是耗電,第二是反應時間較長。東京基礎研究所為了將IPS TFT配置在ThinkPad 上,努力將耗電壓至10W,至於反應時間較長的問題,反正ThinkPad定位在「商務機器」,因此這部份影響較小。就站長前陣子實測ThinkPad A31p的經驗,IPS TFT的可視角很廣就不多提了,對比度(contrast)高達400比1也讓站長印象深刻,執行3DMark2001時,在飛龍女騎士的測試片段中,飛龍身上的龍鱗相當清楚!雖然反應時間較長,實測時站長也看不出畫面有殘像的狀況,無怪乎大和事業所以IPS技術為榮。

站長後來請教內藤先生其他的ThinkPad系列會不會也採用IPS TFT?內藤先生回覆說他個人很喜歡採用IPS技術的TFT,但是目前此項技術及生產已經轉由IDTech公司負責,所以內藤先生會繼續驅動IDTech (Keep Driving them...)推出其他此尺寸的IPS TFT,同時內藤先生也期望他所負責的T-Series將來也能採用IPS TFT。站長個人也認為以IPS TFT的耗電性,用在強調長時間使用的X-Series上機會不大,或許T-Series使用的可能性較大。

 

這畫面展示現在的ThinkPad在高解析TFT環境中,只要按下「Fn+空白鍵」就會自動切換到較低的解析度,同時字體及icon也就因此放大。這是方便臨時閱讀文字或網頁等較小字體時使用。就不必再到控制台的「顯示」項目裡面去調個老半天了。現在新款的ThinkPad空白鍵上都有一個放大鏡的圖示,就是代表此項功能。

當使用者啟用螢幕放大功能時,在工作列右下角還會出現圖示,讓使用者細部調整至其他的解析度。之前站長測試ThinkPad T30的1400X1050 LCD時,選項有220%、180%、140%及110%可供選擇。

 

ThinkPad的鍵盤一直以「Full Size」自豪,左圖就將ThinkPad鍵盤與桌上型鍵盤做一個對照。可以看到ThinkPad T20-Series的鍵盤大小其實和桌上型鍵盤扣除右邊功能鍵與數字鍵後相差無幾。此外ThinkPad鍵盤傳統的「七列」設計,以及「倒T型方向鍵」都能提供使用者更舒適的鍵打環境。

左圖中的曲線圖也常出現在日本雜誌介紹ThinkPad時,曲線圖代表ThinkPad按鍵的鍵打設計,並將其數據化。Yamato Lab對於鍵盤鍵打觸感的堅持已經是一項光榮的傳統,而且不論是4萬元不到的ThinkPad國民機,還是14萬元的旗艦機,使用者都能享受到ThinkPad自豪的鍵盤設計。更何況鍵盤的硬體成本不高,但是優異的鍵打觸感卻是其他友商所未能企及的,這其中的Know-how便是Yamato Lab所努力累積出來的。許多人用習慣ThinkPad的後,很難改用其他廠牌的notebook,其中IBM對於鍵盤的堅持便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要站長回去改用敲擊感有如計算機的notebook,那真是一大折磨呀!

不過站長在這裡還是要抱怨一下,ThinkPad自從鍵盤改成容易裝卸設計後,鍵盤底板與主機間時有「浮動」的感覺,同時鍵盤底板的硬度也不像以往ThinkPad 600時代那麼高,雖然ThinkPad T30已經有所改善,但站長希望其他系列也能擺脫此類困擾。

 

 


(-->放大全圖)

談到ThinkPad,除了黑色外觀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黑色鍵盤中間的小紅點---TrackPoint。兩年前的工商時報曾刊載過TrackPoint的小故事,當第一台ThinkPad 700C決定採用TrackPoint時,當時大家一致認為「紅色」是不二人選。但是按照當時IBM的規定,只有緊急開關才可以用紅色。所以為了通過IBM安全部們的檢查,Mr. Tom Hardy將顏色改成「深紫紅色(magenta)」,因為對方大概只要看到不是「red」就會過關。後來產品規格順利過關,不過就在產品在日本藤澤工廠生產後,安全部門果然就來電了,表示ThinkPad不符合安全規定,希望停產。Mr. Tom Hardy提出可請任何顏色專家來作最後裁決,結果安全部門在拗不過下,只好通過。之後ThinkPad的黑色機身配上紅色TrackPoint成為ThinkPad的重要代表象徵,行銷單位也將在ThinkPad的「i」上的一點以同樣的小紅點作廣告重點,最後終於將TrackPoint從深紫紅色改成紅色。

許多ThinkPad的新使用者常常遇到的第一個使用問題是:那個小紅點要怎麼用呀?基本上TrackPoint不是用「搓」的!常有人誤把TouchPad(觸控板)的操作習慣套用到TrackPoint上,那操作起來當然相當不方便。TrackPoint是可以偵測施力大小的指向裝置,因此使用者只要用手指頭「施力」在小紅點上,往上施力(推)時游標便會向上移動。而且施力越大,游標移動的速度也就越快。此外最新一代的TrackPoint還能夠具備「雙擊」等效果,就是直接在小紅點上按兩下,效果就如同滑鼠左鍵按兩下一樣。不過這項功能預設是關閉的,使用者如有需要可以自行開啟。

操作TrackPoint時,通常是將右手食指放在小紅點上,然後將右手大拇指放在鍵盤下方的左右鍵上。站長個人認為在操作性上,TrackPoint是僅次於滑鼠的第二好用指向裝置,如果使用者學會操作TrackPoint,相信就不會想回去使用TouchPad(觸控板)了。

此外台灣的ThinkPad使用者有一項全世界少有的福利,那就是可以免費領取小紅點!TrackPoint所用的小紅點在美國跟日本都是要花錢買的!「每顆」約NT$30元。但是台灣地區的使用者每半年就可以向台灣IBM免費領取兩顆小紅點,有需要的網友請在上班時間撥IBM的客服專線:0800-000-700 向服務小姐申請即可。不過請注意這項服務僅限「台灣地區售出」的ThinkPad,而且必須把保固卡寄回台灣IBM做資料登錄才行。換句話說從國外自行攜回的ThinkPad或是在台灣買的ThinkPad但保固卡卻忘了寄,以上兩種狀況都無法獲得免費小紅點服務,請網友留意。

 

平心而論,ThinkPad的TrackPoint可說是與鍵盤並列「最容易留住客戶的設計」之一,但爭議性也最大。如果使用者用慣TrackPoint之後,之後想換新的筆記型電腦時,ThinkPad往往是最優先考量,即使其他的notebook也有配備TrackPoint,但還是ThinkPad的操縱感較優。但是TrackPoint畢竟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這對於沒時間學習TrackPoint的使用者而言,恐怕根本不會想去買ThinkPad。畢竟一般店家大概很少為了推銷ThinkPad,會教導使用者慢慢習慣小紅點的操作,做生意都來不及了,看客戶不滿意ThinkPad只有小紅點,趕快介紹別的廠牌給客戶。

因此ThinkPad要如何打開銷路,特別是首次購機的使用者,那麼...就加入觸控板的行列吧!IBM將結合了TrackPoint與TouchPad的新設計,稱為「Ultra Nav」,許多忠實的ThinkPad User對於此項改變一時無法接受,站長也是如此。但是在商言商,為了吸引更多的新用戶願意選擇ThinkPad,IBM推出「指向裝置補完計畫」有其市場考量。而且IBM並沒有放棄TrackPoint,只是多加了觸控板。如果連IBM都在ThinkPad放棄了TrackPoint,那才要大肆撻伐呢!

倒是觸控板的愛用者可以好好地應用Yamato Lab針對觸控板所設計的多項功能,Ultra Nav的功能設定之多,相信連其他長年採用TouchPad設計的廠商都會自嘆不如。同時還可以在觸控板上設定快速啟動區,搭配TrackPoint使用。如果網友像站長一樣,還是鍾情於TrackPoint,又不希望操作時被觸控板干擾到,那就直接把觸控板功能關掉吧!至少站長測試ThinkPad T30時便是如此設定。 聽說有的友商機器同時配備TrackPoint 與觸控板時,會有無法關掉其中任何一項功能的狀況...這對於TrackPoint愛用者來說真是惡夢呀...

IBM以後將觸控板配備在全系列ThinkPad上似乎已成定局,(至少X-Series不會啦),站長倒是有個小建議,觸控板適合東方語系國家作為「手寫輸入」之用,就算是TrackPoint愛用者,遇到某些不會發音或是拆解的字,可以透過觸控板以及手寫辨識軟體來輸入。

 

筆記型電腦除了外觀與性能上的差異外,「散熱機制」的優劣雖然很難一眼看出好壞,但卻決定了一台機器能否長時間穩定工作。桌上型電腦本身機殼空間就比筆記型電腦來的寬敞,因此要解決散熱問題其實只要CPU、北橋晶片、顯示晶片各裝個散熱風扇跟散熱片大概問題就解決一大半了,不過前提是CPU沒超頻...

反觀筆記型電腦,因為空間有限,再加上要與使用者近距離接觸,因此無法使用「大散熱片」、「高轉速風扇」等方式。 ThinkPad在散熱機制上可說是一直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在研發,左圖是拿ThinkPad T23的CPU散熱機制來說明,Yamato Lab對於notebook最大發熱源---CPU所採用的散熱方式是結合散熱片與溫控風扇的設計。關於詳細的散熱說明網友不妨參考站上的下列三篇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ThinkPad的風扇設計,有的機器為了達到散熱的目的,因此用高轉速風扇,結果造成耗電大、噪音大這兩項缺點。特別是風扇噪音在使用時特別容易讓使用者感到困擾。ThinkPad 的風扇並非一開機時就一直運轉到底,會根據CPU溫度決定轉速甚至是否關閉,同時靜音的設計更是讓許多人稱道。基本上不管是四萬元的ThinkPad,還是14萬元的ThinkPad都不應該有「過熱當機」的問題發生。如果網友認為自己的ThinkPad長時間使用容易「疑似」過熱當機,煩請送至IBM原廠維修中心檢修。此外ThinkPad沒有「墊高機器底部以利散熱」的愚蠢設計,請網友明察...

 

左圖展示ThinkPad的另一項散熱方式:透過金屬轉軸(Hinge) 與LCD後面的的散熱片。從圖片中可以看出一部份從CPU產生的廢熱透過熱導管(Heat Pipe)傳導到Thermal hinge,然後再透過LCD後面的大片金屬散熱片排除掉。不過據站長所知LCD後方的散熱片並非全部的ThinkPad都有採用,就像熱導管不是每台ThinkPad都有是一樣道理。但是現在每一款ThinkPad都有金屬轉軸(Hinge) 設計,雖然不知道是否仍扮演導熱的角色,至少此項設計讓ThinkPad在LCD的開合上,能夠保有長時間頻繁開合時,不容易發生轉軸(Hinge) 斷裂或是鬆脫的現象發生。

 

這張簡報不是談ThinkPad的電池使用時間,而是介紹Yamato Lab在設計 ThinkPad時為掌握系統的耗電狀況,特別請東京基礎研究所研發一套特殊的監測軟體---PoPART。透過這套軟體,Yamato Lab能獲得 CPU、HDD、LCD等裝置的真實耗電狀況,並從而改進ThinkPad的省電設計。

 

 

雖然左圖的標題是寫硬碟防震機制在ThinkPad T23上的實例,但是站長反而覺得是拿ThinkPad T23當ThinkPad T30的對照組。ThinkPad T30新增一項硬碟防震機制---HDD Shock Absorber,從圖中能看到根據Yamato Lab的測試, 透過HDD Shock Absorber能降低ThinkPad撞擊時的Peak G值,約有25%~50%。如果想進一步了解HDD Shock Absorber的設計原委,可以參閱站上文章:ThinkPad T30開發成員訪談

 

最後內藤先生舉出了未來五年在Mobile Technologies上的展望,其實也可以視為ThinkPad未來的發展方向。首先是CPU的速度持續增加,雖然這點大家都曉得,但是內藤先生強調的是隨著CPU運算能力的日益增強,更佳的人機界面將會應運而生,不管是微軟下一世代的作業系統,或是各式軟體的操作應用等都有賴強力的CPU。當然最近的發展大概就是Intel針對筆記型電腦開發的專用CPU---Banias,預計明年一月正式發表。至於第一款採用Banias的ThinkPad尚不知為何系列。

第二點是講到「螢幕品質」,站長推測大概是指IPS技術吧,目前LCD尺寸集中在12.1吋、14.1吋及15吋,在解析度上幾乎以及到達極限,例如12.1吋的1024x768、14.1吋的1400x1050等,解析度再往上提升反而造成閱讀畫面時的困難,因此透過IPS等技術增加TFT LCD的可視角便成為主要的差異點。希望明年的T-Series有機會看到搭載IPS技術的LCD。

第三點是關於硬碟方面,內藤先生認為硬碟的發展將不再是容量上的競賽,而是轉速。所以內藤先生認為5400rpm高轉速硬碟將成為市場主流。關於這點站長倒是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是站長同意2.5吋硬碟主流速度將從4200rpm增為5400rpm,這與桌上型3.5吋E-IDE硬碟從5400rpm增為7200rpm是類似的發展軌跡,但是否容量競賽將不再是發展主流,這點站長持保留的態度。只要單碟容量不斷突破,硬碟的儲存空間就會不斷的增加,因此我們或許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80GB的2.5吋高轉速硬碟問世。

第四點是講到未來802.11a/802.11g的技術將帶給Wireless LAN更快的資料傳輸速度。由於現行的802.11b與802.11a並不相容,因此Intel在他的「Banias大戰略」中,推出了「Calexico」的「雙頻晶片」,供notebook廠商搭配Banias使用,所以明年的ThinkPad將可以看到同時內建802.11a/802.11b的功能。站長很希望今年底國內賣的ThinkPad就算沒有內建WLAN功能,最起碼也要內建ThinkPad自豪的內建式天線,以備日後加裝WLAN的miniPCI子卡之用。

第五點講到Wireless "WAN"(無線廣域網路)暫時不會整合,這點站長相當同意。目前ThinkPad如要在室外無線上網,能夠透過的途徑不外乎GSM、GPRS、PHS等系統,但是在日本卻又是另外一套系統,像是PHS到了美國就真的是無用武之處。因此全世界各國的W-WAN系統都不相同,日本notebook廠商雖然有針對日本市場推出內建「AirH」等日本獨有的W-WAN功能,但是ThinkPad卻不能將此類獨特設計放進去。因此內藤先生認為透過附加配件的方式比較可行的,例如透過PCMCIA或是USB來連接無線傳輸設備。

最後一點談到兩項受眾人矚目的新技術:「MRAM」與「OELD」,站長簡單介紹如下:

MRAM(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磁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是利用磁阻變化達到快速存取資料的非揮發性(nonvolatile)的記憶體(即斷電後資料仍能確保,通電後儲存的資料可以快速復現存取的記憶體),擁有低功率、低耗能、高速資料存取的優勢,兼具快閃記憶體(Flash)、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及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各自的特長,光聽起來就覺得相當神奇,日前IBM與Infineon Technologies公司宣佈將在2004年時生產MRAM。一般市場分析師預測MRAM可先取代EEPROM、EPROM,之後可逐漸取代FLASH及SRAM,至於是否能進一步取代DRAM,則要視未來MRAM量產後的成本是否能夠接近甚至低於DRAM了。

OEL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或稱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透過電流驅動有機薄膜來發光,其發光可為單獨的之紅色、藍色、綠色,甚至是全彩。由於OLED所使用的有機化合物材料會自行發光,因此不像LCD面板後方須要加上背光源,可以大幅降低耗電、簡化製程、使面板厚度變薄。OLED的特點為具有自發光、廣視角、回應速度快、低耗電量、對比強、亮度高、厚度薄等,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平面顯示技術。因此只要OELD技術成熟並得以量產,取代現有的TFT LCD將是有可能的。同時OELD製成的面板僅2mm左右,此舉將改變未來notebook的設計方向。

雖然這兩項技術都讓人相當期待,但是目前都尚未跨過量產門款,因此要享受到新科技帶來的好處恐怕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至於ThinkPad未來的發展呢?嗯...據站長所知隨著明年Banias的問世,ThinkPad也會有大規模的換線計畫,目前最明確的消息是前陣子在美國露面的ThinkPad X31,雖然外型與ThinkPad X30無異,但是內部性能卻有大幅度的提升。此外明年新一代的ThinkPad T40(?)將朝向「更輕化」發展,相信這點對於T-Series愛好者而言是最欣慰的消息了。至於A-Series「聽說」將會改由台灣的廣達負起ODM的重責大任,目前廣達有兩個ThinkPad開發案,開發代號站長就不便透露了,至少和先前聽到的「使用Desktop CPU的ThinkPad」是不太一樣的,或許IBM還是願意死守Mobile CPU設計,或許將來由廣達設計開發的ThinkPad也可以比照剛彈(GUNDAM),掛上「G」系列的稱號也說不一定(笑)。那廣達開發的也許不單是「MS」而已,說不定還有「MA」哦...

 

 

---> Next to 大和事業所回憶集錦

--->Back to 大和事業所簡介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