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T30採用Intel製造的筆記型電腦專用Pemtium4處理器(Mobile Intel Pentium 4 Processor-M,以下簡稱P4-M)。這一年來不論是二線廠的「DeskNote」或是一線廠採用Desktop CPU的notebook可說如野火燎原,方興未艾,IBM一直堅守採用Mobile CPU的政策也面臨嚴苛的考驗。有的網友認同「非Mobile CPU不用」的觀念,但是在現實考量上,採用Desktop CPU的notebook價格可以有效降低,也的確吸引許多消費者的青睞。一線大廠中TOSHIBA的動作算是相當積極的,很早便推出搭載Desktop CPU的機種,因此在市場銷售上成績亮麗,也因此IBM不得不正視Desktop CPU所帶來的衝擊。常關心業界消息的網友想必對於IBM ThinkPad進軍Desktop CPU的消息一定不陌生。目前IBM已經委託台灣的廣達(Quanta)ODM一款3-Spindle的ThinkPad,正式採用Desktop CPU。傳聞會納入A-Series的編制中。預計今年Q3、Q4就準備問世。
或許網友會跟站長一開始的反應一樣:「IBM也墮落了...」,但是市場的力量正驅使notebook廠商前仆後繼往Desktop CPU方向設計。其實一般消費者不見得了解Mobile CPU與Desktop CPU的差別,「反正哪個便宜就買哪台」,所以IBM繼續堅守拒用Desktop CPU下去,恐怕市場佔有率會繼續往下掉。喜歡ThinkPad的網友們也不用難過,至少站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想:Desktop CPU不是更能凸顯ThinkPad自豪的散熱機制?既然Desktop CPU耗電與溫度都比Mobile CPU來得高,要讓此類notebook能夠長時間穩定運轉便是考驗其機器設計了,希望廣達的設計能不辱ThinkPad之名呀!更何況又不是全款ThinkPad會採用Desktop CPU,就站長所知往後的ThinkPad發展如下:
T30-Series:P4-M之後改用Banias
X30-Series:P3-M之後改用Banias
Banias是Intel針對notebook開發的專用CPU。至於R-Series,目前雖然採用P4-M,但是一說廣達ODM的ThinkPad會掛名在R-Series下,因此A/R-Series未來都有機會使用Desktop CPU。
講了一堆Desktop CPU的事情,本篇的主角當然還是ThinkPad T30採用的P4-M,現在就開始介紹吧。話說最早採用0.18微米製程的Pentium4(Willamette核心)由於設計耗電功率高達75W左右,因此拿到notebook上使用其實用性不高。後來Intel推出採用0.13微米製程的Pentium4(Northwood核心),設計耗電功率降到50W,雖然與輕薄型notebook要求的25W以下TDP(Thermal Design Power)有相當的距離,但是就3-Spindle的All-in-One機種於言,卻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從此Desktop CPU的「潘朵拉盒子」便被打開,中間即使Intel曾大幅調降Mobile CPU售價也難以阻擋廠商使用Desktop CPU的決心,後來Intel乾脆將Desktop CPU納入notebook的設計規範,反正不管是Desktop還是Mobile CPU,都是Intel在賺,相較之下AMD在notebook市場便一直無法順利拓展。
使用Northwood核心的Pentium4推出時,Intel再次演出CPU改朝換代的戲碼。由於設計架構的不同,因此同時脈的Pentium4表現不如PentiumIII,但是Intel為了強力拓展Pentium4,毅然將Pentium III從家用/一般商用市場上除名,除了保留「PentiumIII-S」提供SERVER市場外,便限制住PentiumIII的時脈發展。講到這裡,不得不提到Pentium III最後一代採用的「Tualatin核心」,不但可稱為「最後之榮耀」,實際表現更是讓Intel非得「除之而後快」。原本Intel打算用PentiumIII(Tualatin核心)牽制AMD,但是Pentium4(Northwood核心)的工作時脈可以拉高許多,因此Intel或許是準了AMD在高時脈Athlon上的難處,乾脆主推高時脈的Pentium4,一直到目前為止AMD都無法在時脈戰爭上勝過Intel,逼得AMD再次高舉「P-Rating」CPU時脈標示方式。AMD的Athlon相當不錯,可惜在Intel的強勢炒作下,「高時脈=高性能」便成為消費者根深蒂固的迷思。但是站長還是要稱讚Intel的行銷手法,姑且不論這種手法是否把消費者當老鼠耍(同時脈的P4連P3都打不過,更別論Athlon),至少當AMD必須用「1900+」此類標示來證明不會比Pentium4弱時,卻註定必須跟在Intel高時脈陰影下。不過站長還是要強調「高時脈不完全等於高性能」。也無意挑起「「Intel與AMD孰優」此類口水戰,別忘了,本文是在討論ThinkPad...
Intel Mobile Pentium4與PentiumIII比較表 | ||||
Mobile Pentium4-M
|
Mobile PentiumIII-M
|
LV Mobile PentiumIII-M
|
LV Mobile PentiumIII-M
|
|
Code-Name |
Northwood
|
Tualatin
|
Tualatin
|
Tualatin
|
製程 |
0.13微米
|
0.13微米
|
0.13微米
|
0.13微米
|
L1快取設計 | 12KμOPs Trace Cache+ 8K D-Cache |
16K I-Cache+
16K D-Cache |
16K I-Cache+
16K D-Cache |
16K I-Cache+
16K D-Cache |
L2快取設計 |
512KB
|
512KB
|
512KB
|
512KB
|
Pipeline |
20 stage
|
10 stage
|
10 stage
|
10 stage
|
Front-Side-Bus |
400MHz
|
133MHz
|
133/100MHz
|
100MHz
|
核心電壓 |
1.3V
|
1.4V
|
1.15V
|
1.1V
|
TDP |
30W上下
|
22W
|
10.1W
|
7W
|
封裝方式 |
μFCPGA2
|
μFCPGA2/μFCBGA
|
μFCBGA
|
μFCBGA
|
Pin腳數 |
478pin
|
478pin/479pin
|
479pin
|
479pin
|
因為Intel要主推高時脈的Pentium4,低時脈卻高效能的PentiumIII豈不是打了Intel一八掌...,站長測試ThinkPad T23時就發現1.13GHz的Mobile PentiumIII-M整數運算硬是勝過1.6GHz的Pentium4。所以Intel一方面讓PentiumIII提早除役,另一方面將「Tualatin核心」用在Celeron上面,但是將L2快取限制在256KB,以避免效能太過突出。至於真正配備512KB的PentiumIII-S則主攻SERVER市場,同時將價格策略性拉高。最後則是將「Tualatin核心」用在notebook上面,配備512KB的Mobile-PentiumIII著實讓notebook如吃了大補丸,性能與散熱表現都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好景不常」,強力推銷Pentium4是Intel的一貫政策,2002年3月Intel終於發表了Mobile Pentium4。老實講站長個人認為notebook CPU採用Pentium4架構根本就是自找麻煩,當初Mobile PentiumIII能夠完整的切出一般電壓、低電壓、超低電壓這三種產品區隔,反觀Pentium4先天就是耗電的怪物,Intel除了推出Mobile Pentium4之外,根本沒有低電壓、超低電壓的設計。因此便出現輕薄one-spindle機種的CPU速度被限制在1GHz以下的尷尬情況。為了避免時脈及性能落後太多,連原本採用低電壓CPU的ThinkPad X-Series都必須改用一般電壓版CPU。而Mobile Pentium4也讓notebook廠商在設計上傷透腦筋,特別是強調移動性的2-Spindle機種。這從本站即將刊出的「ThinkPad T30開發成員訪談中」可以了解到。但在Intel強力推動下,目前notebook上性能最強的還是Pentium4 CPU,也因此當初P4-M推出時有網友在爭辯是否要買時,站長便認為不必多此一舉,因為按照Intel的安排,最後市場上採用Pentium4的notebook一定是滿街跑(不管是Desktop CPU還是Mobile CPU),要買Mobile PentiumIII-M的機器還不太容易呢!舉個例子,一個對於CPU沒啥概念的消費者,看到一台使用1.13GHz PIII-M的notebook,與另一台使用1.6GHz P4-M的notebook,或許會認為使用P4-M的notebook一定比較快吧,Intel實在太成功了...
|
再把重點拉到ThinkPad T30身上,許多網友認為T30造型比T20-Series來得厚重,但不也是為了P4-M?如果今天T30採用的是PIII-M,至少機身後段不需要加高厚度以收納散熱機制,但是在P4-M高時脈運作所展現的高效能下,ThinkPad T30勢必採用P4-M。事實上ThinkPad T30表現出來的成績也的確相當優異。雖然站長認為現在notebook CPU的發展有如黑暗期,但是後續仍有一線曙光!那就是Intel針對筆記性電腦開發的專用CPU!代號「Banias」。Intel也知道將Pentium4用在notebook上其實相當勉強,因為根本就和notebook強調的低耗電、低溫度背道而馳,因此為了解決此項矛盾,便有了「notebook專用CPU」的構想。以往的notebook CPU都是將Desktop CPU略做修改,因此遇到了Pentium4此類耗電怪物,改再多也無法滿足notebook的需求。同時Intel希望藉由Banias能將notebook從Desktop CPU分離開來。Intel Mobile CPU簡單規格如下表: |
名稱/編號 |
Mobile PentiumIII-M
|
Mobile Pentium4-M
|
Banias
|
Dothan
|
製程 |
0.13微米
|
0.13微米
|
0.13微米
|
0.09微米(90奈米)
|
支援指令集 |
SSE
|
SSE、SSE2
|
SSE、SSE2
|
SSE、SSE2
|
L2快取 |
512KB
|
512KB
|
1MB
|
2MB
|
匯流排時脈 |
133MHz
|
400MHz
|
400MHz
|
400MHz(暫定)
|
Banias的電壓與TDP比較表 | |||
最高時脈
|
最低時脈
|
TDP(Thermal Design Power)
|
|
一般電壓版 |
1.7GHz/1.35V
1.6GHz/1.35V |
600MHz/0.85V
600MHz/0.85V |
24.5W
24.5W |
低電壓版(LV) |
1.1GHz/1.1V
|
600MHz/0.85V
|
12W
|
超低電壓版(ULV) |
900MHz/1V
|
600MHz/0.85V
|
7W
|
Intel準備於2003年第一季時推出Banias,時脈從1.3GHz到1.6GHz,第二季推出1.7Ghz的Banias。同時2003第二季開始推出低電壓版及超低電壓版的Banias,時脈分別為1.1GHz與900MHz。從上表中可以看出Banias的工作時脈並沒有比P4-M高出太多,但是優異的核心設計以及驚人的1MB L2快取,讓Banias能夠輕易勝過同時脈的P4-M!根據已經取得Banias工程樣本的朋友敘述,即使是1.6GHz的Banias,效能照樣「八掉」2.0GHz的P4-M。講到這裡,不知道未來Intel會不會也用「P-Rating」來標示Banias...。Banias不但性能優異,更重要的是,耗電量低於P4-M,甚至與PIII-M接近,不愧為針對notebook設計的CPU。最快在2003年第四季時,Banias的接班人---Dothan就會出現,採用0.09微米製程,並且傳聞Dothan在初始時脈為1.8GHz時,TDP(Thermal Design Power熱設計消費電力)僅有21W,與Banias 1.7GHz時所需的24.5W又低了一些。此外Dothan 也準備配備2MB的L2快取!
從Intel的Mobile CPU RoadMap上能夠看到Intel「希望」Mobile CPU最後能夠統一在Banias系列下,但是廠商的動態是否真如Intel規劃般則仍有相當的變數。首先是桌上型用的Pentium4處理器時脈不斷提升,年底前會向3GHz挺進,因此在3-Spindle或是DeskNote等不強調電池使用時間的機種上,使用3GHz的Pentium4也不是不可能。屆時Desktop CPU與Mobile CPU的性能差距可能會加大。最實際的問題仍在Banias的售價上,目前採用Desktop CPU的notebook售價都不高,要廠商轉用售價相對較高的Banias無異緣木求魚。因此Banias的真正市場其實在重視電池使用時間的2-Spindle與One-Spindle notebook上。因此YAMATO已經表明ThinkPad T-Series將確定採用Banias,至於X-Series當然也是Banias的理想使用對象。至於明年Intel將推出一個新核心的桌上型CPU,Code-Name為「Prescott」,採用0.09微米製程,後續發展值得觀察。
|
![]() |
![]() |
●SiSoftware Sandra 2002測試ThinkPad T30之數據。 |
![]() |
![]() |
●上圖為Mobile Pentium4-M之玉照。 |
![]() |
ThinkPad T30高速的關鍵有三項:CPU、硬碟、繪圖晶片。接下來談談硬碟。IBM最近硬碟部門傳出賣給HITACHI之後,可能也影響到ThinkPad的硬碟選擇。ThinkPad通常維持兩個硬碟供應來源,也就是IBM原廠或是HITACHI,但是到了ThinkPad T30卻大膽的採用TOSHIBA製的硬碟,除了4200rpm仍有第二品牌外,5400rpm高速硬碟「只有」TOSHIBA一家供應商!奇怪,IBM不是也有9.5mm 5400rpm的硬碟嗎?為何不列入貨源呢?因為這顆硬碟的效能是「無可取代」的!從測試數據上可以看出,4200rpm、2MB Buffer的IBM與HITACHI硬碟表現都在伯仲之間,因此使用上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反觀ThinkPad T30這次使用的主角:TOSHIBA MK4019GAX,靠著9.5mm厚度、5400rpm高轉速、16MB超大Buffer,堪稱現役2.5吋硬碟中的王者。 茲將TOSHIBA MK4019GAX簡易規格列舉如下:
對於 MK4019GAX詳細規格有興趣的網友可參照下列網址: TOSHIBA MK4019GAX目前所見都為日本廠生產。 |
![]() |
![]() |
上面圖片顯示站長使用SiSoftware Sandra 2002測試硬碟效能。在此先聲明,由於測試IBM DJSA-220時所使用的作業系統為Microsoft Windows2000 Professional 中文版,因此實際效能與在WindowsXP Professional中文版環境中會有所差距。
TOSHIBA MK4019GAX測試時站長並沒有將硬碟分割,所以是完整的40GB去測試(格式化後當然不到40GB),並且是置於ThinkPad T30主機內部當作主硬碟。此外還向好友商借一顆IBM DJSA-220當作對照組。一樣沒有分割硬碟,以單槽20GB的容量測試。但是測試方式較為不同,DJSA-220是裝在Ultrabay2000第二顆硬碟抽取盒中做測試。從上圖中能夠明顯的感受到TOSHIBA MK4019GAX的威力。如果網友的notebook能夠偵測到30GB以上的硬碟,那都有機會安裝9.5mm高、5400rpm高轉速硬碟。特別是ThinkPad T20/X20此類早期機種,如果面臨硬碟空間不夠,或許可以考慮TOSHIBA 30GB版本的MK3019GAX。但是...目前TOSHIBA硬碟在台灣並沒有正式代理,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改買IBM的高轉速硬碟(IC25N040ATCS05)。之前網路上有傳出TOSHIBA MK4019GAX僅提供大廠OEM使用,但是察看一下日本當地的銷售訊息,大家耳熟能詳的秋葉原早已開始零售TOSHIBA高轉速硬碟。40GB版本售價約在日幣33,900∼38,500之間(新台幣一萬元上下),30GB版本約在日幣29,980∼33,800(新台幣九千元上下)。
今年七月三十一日,TOSHIBA再次展現在硬碟技術上的成就,發表第一顆9.5mm、5400rpm的2.5吋 60GB硬碟!同樣採用液態軸承馬達,並配備16MB buffer,型號為MK6022GAX,預計九月初開始供貨。相較之下12.5mm、5400rpm的硬碟容量一直停留在60GB,不知道IBM會不會推出80GB版本,還是就此撤守12.5mm產品線?
最後談一下TOSHIBA MK4019GAX的使用心得。一般人對於高轉速硬碟的感覺是:又熱、又吵、又耗電。耗電量變大是一定的,至於溫度及噪音方面站長倒是有「深刻」的體會。首先談溫度好了,ThinkPad T30的硬碟放在左手Palmrest下方,但是長時間使用下來僅覺得比右邊的Palmrest溫度高一些,這點讓站長感到相當訝異。講到這點讓站長想起ThinkPad 570...,因為ThinkPad 570的硬碟也是放在左手Palmrest下方,而且機身厚度比T-Series薄。ThinkPad T30左手下方的溫度就有點類似ThinkPad 570長時間使用後的感覺,但不會像ThinkPad T23那樣的明顯。硬碟噪音部份...嗯...測試ThinkPad T30一段時間後,開始發現:「怎麼硬碟會動不動就在卡啦、卡啦的響!」。原本站長也以為是「熱校正」或是在park,可是機器擺著不執行程式時還是會響,而且一整天下來還真的是讓人有點神經衰落...。後來看到IBM官方討論區有人反應一樣的問題,結果IBM官方回答需要更新韌體,如果還是不行就送維修中心檢查。站長趕緊更新韌體後,終於解決惱人的噪音問題。之後使用起來真的相當愉快,即使執行3DMark2001 SE等程式時也不會發出「殺豬」般的淒厲運轉噪音。
下一篇將詳細介紹ThinkPad T30高性能的第三項關鍵:ATI Mobility Radeon 7500!敬請期待!
--->Next:ATI Mobility Radeon 7500登場!
--->Back to 實機圖解(下)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