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T40的推出除了本身性能的提升外,也代表另一個新世代的開端。先前的ThinkPad T30仍延續T20-Series時代的Ultrabay 2000、ThinkPad Dock及PortReplicator。從ThinkPad T40開始,T-Series多了「Ultrabay Slim」超薄型多功能擴充槽,連擴充塢也改款了。為了容納ThinkPad T40特有的 9 cell高容量鋰電池,新一代的ThinkPad DockII/PortReplicator II都具備「折疊擋板」的設計,以容納多出一節的高容量電池。

左圖就是一台ThinkPad T40搭配ThinkPad mini-Dock的英姿。從外觀上可以看到ThinkPad T40終於回復方正造型,外觀顏色當然仍是黑色。許多網友會對於ThinkPad的造型與顏色感到好奇,為何10年來始終如一?其實答案很簡單,研發ThinkPad的日本Yamato Lab始終把ThinkPad定位在「Professional Business Machine」,專業的商用機器。外型設計承襲日本松花堂便當盒的黑色方正特色,所以了解IBM的設計原意後,使用者才能進一步體會IBM的設計想法。站長會特別提這一段是因為如果使用者將ThinkPad當作「消費性電子產品」看待,當然會認為ThinkPad造型設計不夠活潑或是「炫」,但是IBM本來就不是設計一台給年輕人耍酷的notebook為主,當使用者以「商用機器」的角度來看ThinkPad時,ThinkPad所獨有的穩重造型才是IBM想帶給客戶的。

 

 

左圖是ThinkPad T40的機體右視圖。ThinkPad T40的右側相當簡潔,站長已經標示出裝置名稱。先從硬碟開始講吧,ThinkPad T40的前段機身非常薄,所以這次只能容納9.5mm高的2.5吋硬碟,之前的T-Series硬碟皆置於左手Palmrest(置腕區)下方,T40則改為右手下方。站長這次測試的兩台ThinkPad T40分別搭載5400rpm及4200rpm硬碟,長時間觀察的結果 ,4200rpm硬碟在長時間運轉後,右手下方的Palmrest溫度仍然高於左邊,但是溫差的控制已經比ThinkPad T20-Series好許多,雖然5400rpm高轉速硬碟的溫度會再高一些,整體使用起來站長仍給予不錯的評價。

這次IBM為了將ThinkPad T40的機身變薄,在擴充槽上捨棄了以往12.5mm厚的Ultrabay2000設計,改採9.5mm厚的「Ultrabay Slim」,這項變革引起了國內外ThinkPad user的軒然大波,日本ThinkPad友站尤烈。首先是放棄Ultrabay2000就代表之前ThinkPad強調的「周邊共通性」到了T40-Series就行不通。也因此現有的ThinkPad A/X/R-Series皆能使用的Ultrabay2000(甚至Ultrabay Plus)各項周邊,T40-Series卻自成一格,無法共用Ultrabay2000的裝置。

站長的朋友也提及其實從上圖中判斷,硬要採用12.5mm的光碟機(Ultrabay2000設計)並非不可行,但從其他友商的類似機種設計中會發覺,光碟機檔板幾乎會與整個機身側邊平高,而ThinkPad T40機身側邊又採「前低後高」設計,從Yamato Lab開發成員訪談中能了解,他們在設計ThinkPad T40時「降低機身厚度」是主要考量之一,也因此採用新一代的超薄型9.5mm厚光碟機以及Ultrabay Slim設計是必須走的一條路。或許我們能說,以ThinkPad的設計哲學,要做到僅一吋的機身厚度,就必須採用最新的超薄型光碟機吧。

雖然ThinkPad T40不能使用Ultrabay2000裝置,倒是Ultrabay Slim的光碟機能透過「ThinkPad Slim Drive Adapter for Ultrabay 2000」 (62P4557),裝配在使用Ultrabay2000的機種上。從Ultrabay Slim首波推出的周邊也能窺見時代的脈動。目前Ultrabay Slim支援下列四種周邊:

  • CD-RW/DVD-ROM Combo Ultrabay Slim Drive (CD-RW/DVD-ROM複合機)
  • 8X DVD-ROM Ultrabay Slim Drive (DVD-ROM光碟機)
  • 2nd HDD Adapter for Ultrabay Slim (第二顆硬碟抽取架)
  • Ultrabay Slim Li Polymer Battery (專用鋰聚合物電池)

與以往Ultrabay2000剛推出時,洋洋灑灑七、八種周邊相比,Ultrabay Slim的支援周邊變少了,但是這也是必然的...。現在如果推出Ultrabay Slim 專用的軟碟機、CD-ROM、CD-RW純燒錄機等都已經不符時代潮流,甚至未來會不會支援LS240也不無疑問,ZIP 250/750可能因為厚度關係而無緣推出。接下來IBM何時推出Ultrabay Slim專用的「DVD燒錄機」(Multi-Burner)可能是網友下一波期待的新周邊,由於超薄型光碟機所用的寫入/讀取頭要到年底才會大量供貨,因此預計最快明年才能看到Ultrabay Slim專用的DVD燒錄機吧!

剛剛提到Ultrabay Slim有專用的第二顆硬碟抽取盒,日本友站ThinkPad Club的站長Mr. OZAKI花了40萬日幣滿心歡喜地購回ThinkPad T40之後,也同時線上訂購了 2nd HDD Adapter for Ultrabay Slim,沒想到悲劇就這樣發生了...。Mr. OZAKI買的硬碟抽取盒竟然塞不進去Ultrabay Slim...|||,原先站長還以為是無法密合,後來照片公開後才知道可能是開模有誤,是推入到一半就會被卡住...,這實在是很離譜的失誤。事後才查明 2nd HDD Adapter開模無誤,問題是出在ThinkPad T40的主機螺絲上...,更換螺絲後便可解決。

Ultrabay Slim所引起的第二項爭議是擴充槽的縫隙過大。從左圖由日本友站站長公開的近照能看到,當光碟機置入Ultrabay Slim後上方會留有一個縫隙。這現象在大陸友站討論區裡也被人提及。當時有人以為這是為了讓ThinkPad T40能置入Ultrabay2000所預留的空間。很可惜地答案並非如此。ThinkPad T40的Ultrabay Slim是不可能再置入任何Ultrabay2000/Plus的周邊,這點請網友先認識清楚。

那為何Yamato Lab要預留縫隙呢?答案就在下一張照片裡。

左圖是ThinkPad T40置入第二顆硬碟抽取架的特寫。與上圖相對照後發現擴充槽上方的縫隙明顯變小。Ultrabay Slim為配合ThinkPad T40的機身設計,故呈現梯形的設計,而非傳統等高設計。但是第二顆硬碟抽取架的厚度又一定高於光碟機,所以只能以預留空間的方式容納抽取架或是專用鋰聚合物電池了。

忘了提,左圖這兩張照片是友站站長的愛機維修回來後拍攝的。Mr. OZAKI接觸ThinkPad的時間比站長更久,對於ThinkPad的期望與支持也是讓他成立該站---ThinkPad Club的原因。正因為如此,當他收到從日本IBM網站訂購的首批T40時,看到IBM-JP犯的錯誤,讓他嚴肅地地寫下一篇心得,並嚴厲地指正。之後Mr. OZAKI的愛機送修回來後他對於IBM-JP迅速的修理服務感到滿意,站長也期許IBM-TW能夠以日本所發生的事件為前車之鑑。Mr. OZAKI也回了一封信給站長表達他對ThinkPad T40的看法,他認為綜合說起來Thinkpad T40已經凌駕ThinkPad 600、T20-Series,因為更薄、更輕、性能更強大,但是他對於Ultrabay Slim還是耿耿而懷,認為比ThinkPad 600來的粗造。可謂愛之深、責之切。

站長個人的感覺是Ultrabay Slim的設計是為了滿足ThinkPad T40的超薄機身,雖然縫隙看起來有點不太習慣,但不會影響整體運作。同樣的妥協也發生在「D-Sub螢幕輸出接頭」必須置於機身右後側。因為機身後面已經保留給電池槽,所以D-Sub接頭只好移到一旁,類似的設計也能在友商機器上看到。

左圖是ThinkPad T40加掛高容量鋰電池的右側特寫。

 

左圖是ThinkPad T40的左側特寫,站長也已將各位置所具意義一一註明。

過去的ThinkPad 600也好,T20/30-Series也罷,CPU都位於機體左上角。到了ThinkPad T40,Yamato Lab將CPU移至機身中段,這項改變讓左側排列起了相當大的變化。以往位於機身中段的PC Card插槽這次移到了前段,原本都在機身後方的網路連接埠(RJ11/45)以及電視輸出等也因為電池後置的因素而移到機身左側。有網友反應ThinkPad T40的Palmrest特別是左側不夠穩固,這可從兩方面來研究。一方面是Palmrest的材質為ABS,硬度並不及CFRP,更別提鎂合金了,另一方面是Palmrest右側下方有硬碟支撐住,但左側卻是中空的,使得使用者用力壓時會感覺「有點軟」。不過站長使用時將手掌至於鍵盤上,如果沒有刻意施力,Palmrest的硬度尚可接受。

ThinkPad T40具備兩個PC Card TypeII的插槽,能提供完整的擴充需求。例如加裝IEEE 1394 PC Card等,或是特殊的網管界面卡,此類commercial design是IBM所堅持的。

從ThinkPad T40開始T-Series多了兩項小改變,第一是取消「Line-in」音源輸入,第二是增加USB 2.0支援。如果使用者仍需要用Line-in功能可透過ThinkPad PortReplicatorII等擴充塢來獲得。至於USB 2.0支援的新增拜Intel ICH4-M之賜。許多人對於T-Series沒有內建IEEE 1394感到遺憾,或許可從兩方面來探討,首先是IBM將T-Series定位在高階的商用機種,而目前辦公室環境裡IEEE 394的應用並沒有非常普遍,再加上USB 2.0(480Mbps)某程度上已經能涵蓋IEEE 1394提供的功能,因此T40沒有內建IEEE 1394的影響並不大,更何況使用者真有需要還是可透過PC Card加裝IEEE 1394擴充卡。另一方面是市場區隔的考量,目前ThinkPad R40-Series負責中低階甚至某部份家用/學生市場,站長認為內建IEEE 1394 (4-pin)是替R-Series增加賣點的做法,所以這也能看出IBM的商業思考邏輯,IBM想區隔產品,除了硬體規格之外,就是機構設計了。故定位在高階的T40-Series擁有輕薄的機身及最強的整體運算效能(CPU、Graphics chip等),但是為顧及中低階產品,就讓R40-Series來負責。所以R40-Series的機身重量及厚度便維持在三公斤以內,並使用神似之前ThinkPad T30的外觀設計,也為了擴展市場銷售層面,R40-Series擁有13.3"/14.1"及15"兩種尺寸,並且將IEEE 1394的功能內建。但為了與T40做區隔,顯示晶片頂多用到Mobility RADEON 7500而已。

上圖中Modem用的RJ11孔被檔板蓋住了,市售機則沒有那個檔板。

ThinkPad T40機身左側還有一個地方要特別提到的便是Bluetooth(藍芽)無線通信功能的天線這次是放在LCD的左側偏下方。但是如果網友買的是「沒有」預載Bluetooth功能的T40,Bluetooth天線就不會內建,也無法購買CDC子卡升級。

 

左圖是ThinkPad T40加掛高容量鋰電池的左側特寫。

 

站長特地拍攝兩張ThinkPad T40配置不同電池的後方圖。ThinkPad T40機身後方相當簡潔,只有電池槽、電源接頭與平行埠而已。

ThinkPad T40是第一款採用後置電池設計的T-Series,這項改變可追朔到ThinkPad S30-Series,甚至可說在T40上能看到S30-Series的影子...

ThinkPad S30/31是一台10.4吋LCD的B5-Size ThinkPad,由於市場銷售成績並不是很理想因此推出後一年便停產,但是Yamato Lab在許多的訪談中強調S30-Series的研發成果以及設計理念會繼續沿用在往後的ThinkPad上。大家回憶一下,ThinkPad S30-Series也是採用後置電池的設計,並且具備兩種容量的鋰電池,此外S30-Series機身上下蓋皆使用鎂合金。我們再來比較ThinkPadX31與T40兩系列的電池使用原則, X31仍採用X20-Series的前置電池設計,透過後方加掛第二顆長效鋰電池達到10小時的用電時間,此設計有項優點,能使機身後方保留空間給各連接埠使用,所以X30-Series還能夠把平行埠加上去,但缺點是使用者必須依賴第二顆外掛電池。再來看T40的設計,T40捨棄以往前置電池設計為的就是能直接加裝 9cell的大容量鋰電池,但因為後方空間不夠所以只好將各連接埠移到機身左側,而且捨棄序列埠(COM Port),這設計便是師法S30-Series。Yamato Lab在設計ThinkPad時會有其主要設計目標,T40便是以「單機使用時間突破9小時」為主要目標,自然採用後置電池的設計。

這一波發售搭配Pentium-M(Centrino Technology)的notebook幾乎都把幾項「 Legacy Port 」傳統連接埠捨棄了,例如PS/2與COM Port。站長查閱國外網站對於Centrino notebook的評論時,幾乎都沒提到這點,似乎國外已經習以為常了。但不可否認在特殊的環境中,原生Serial Port支援(例如DOS環境中)還是有其必要性,但這部份的需求就整體面而言所佔比例不大,也因此隨著時代的演進,notebook廠商將剩餘的空間用來增設新世代的IEEE 1394、USB 2.0或是增加電池收容空間等,往後的notebook包括Thinkad可能在連接埠上會繼續精簡下去。ThinkPad的使用者可透過ThinkPad PortReplicatorII等擴充塢獲得原生Serial Port支援,但不方便攜帶就是了。

 

ThinkPad T40的底部採用含鈦的強化碳纖維材質「titanium-reinforced carbon fiber reinforcedplastic (Ti-CFRP)」,機身上蓋則是鎂合金(Magnesium composite)。根據日本PC Watch網站於2003/3/20刊出的「本田雅一之週刊Mobile通信 第195回」裡面有日本Yamato Lab的ThinkPad T40設計小組成員訪談,對於機體材質的選擇,其說法大意為:縮減機身厚度又要維持T30的剛性所以在材料上面下很多工夫,平面多的背板部份就用鎂合金,形狀複雜的機身筐體部份使用CFRP。但是強度測試項目與T30完全一樣不打折,參數甚至下的更嚴厲。站長實際使用的感覺是LCD背板硬度比以往更為堅硬,由於是金屬材質的關係摸起來也冰涼多了。用手敲打背板也不容易有水波紋出現。

從左圖中看到ThinkPad T40的LCD上蓋開關從兩個變成一個。但是實際上仍保有兩個固定鉤,之所以簡化成單開關除了更方便單手開啟外,以往雙開關設計會造成使用者開啟一邊後,就直接掀開LCD,卻忽略了另一邊開關,造成固定鉤斷裂的慘劇發生。

 

之前的ThinkPad T20/30-Series在機器底部都有記憶體擴充槽,擁有兩個Slot,T40-Series雖然在底部也有擴充槽,但只有一個Slot,也就是只能加裝一條記憶體。ThinkPad T40另一個記憶體插槽則是在鍵盤下面,下面會看到。

 


上面這兩張照片是讓使網友比較一下採用UltraNav設計與「TrackPoint-Only」設計的ThinkPad T40外觀比較。

IBM為了拓展ThinkPad的銷售市場而導入TouchPad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對於長時間習慣了TrackPoint的忠實使用者而言,T40/R40強制搭配TouchPad不啻是澆了大家一盆冷水。在商言商,將機種分為兩款庫存處理並不好控制,同時TouchPad也能夠直接Disable關掉,但是像站長壓根不需要TouchPad的使用者也不少,為何IBM不提供「沒有TouchPad」的Palmrest面板供有需要的使用者升級呢?有點類似原廠銷售改裝零件一般。

 


ThinkPad T40的鍵盤上可說是近年來Yamato Lab的得意作,也可說是振衰起蔽的開始。如果拿ThinkPad與其他友商的機器比較鍵盤設計,就算是R-Series的鍵打觸感仍是相當優異的。但ThinkPad就應該與ThinkPad自己比較鍵盤!也就是前面站長提過的一道「600屏障」正期待後續的ThinkPad能超越他。問題是...這大概是不可能的。

上面提到「本田雅一之週刊Mobile通信 第195回」,這篇可說有相當的參考價值。裡面訪問到曾任ThinkPad T20/T30-Series機構設計的中村聰伸課長,中村先生談到為何日後的ThinkPad鍵盤都難以超越ThinkPad 600,其大意是:ThinkPad 600時代是IBM開發PC預算注力最高的時代的最終製品,但是ThinkPad 600以降的降價風潮,使得IBM沒辦法繼續使用600時代的複雜機構與高額費用來生產,所以「不得不以低價格來作出600的鍵盤」。技術方面中村先生也有解釋,就算拿完全機構一樣的ThinkPad 600鍵盤套在T40筐體上,因為材質以及重心的不同,打感也不可能完全一樣。這也等於宣告ThinkPad 600鍵打感的「完全複製」在技術上面是不可能的任務。

也因此中村先生對於ThinkPad T20-Series的鍵盤被市場說是「浮浮的」也覺得有點不甘心,所以在ThinkPad T30的鍵打感上面有特別下工夫。但是即使如此,還是被說成「沒有比ThinkPad 600好」。所以到了ThinkPad T40時代,Yamato Lab再次挑戰「600屏障」!站長先解釋一下為何ThinkPad 600的鍵盤打起來感覺很好,最主要的原因是鍵盤底部材質相當堅硬,而且整個鍵盤與Palmrest扣在一起,其結果就是堅若磐石的穩定感,而且鍵盤即使用力壓擠幾乎不會向下沈,但是這是複雜的機構設計與極高成本所造就出來的。日後的ThinkPad鍵盤就像上圖中的鍵盤一樣,整個鍵盤只要解開底部的螺絲便能輕鬆拆卸,但是鍵盤就只能靠底部的銅柱與內部機構來支撐。所以要趕上ThinkPad 600的鍵盤就必須解決鍵盤的浮動感才行。

ThinkPad 600的按鍵本身的鍵打感以今日的觀點衡量其實還好,日後的ThinkPad在按鍵的機構設計上其實已經勝過1998年代了,從左圖中能看到ThinkPad T40為了強化鍵盤底部的剛性,增加了兩個銅柱,至於為何圖中左側不加呢?因為該處下方就是Ultrabay Slim的金屬框,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撐點故不需要。按鍵本身的行程雖然比T30短,可是新的緩衝機構可以有效減少手指衝底的疲勞感,站長實際鍵打ThinkPad T40的感覺是:已經非常接近ThinkPad 600的鍵盤,雖然無法做到600完全穩固的程度,但卻比T20/T30-Series好上許多。衡量到ThinkPad T40的輕薄機身能做到接近600的成就已經是難能可貴。也因此負責機構設計的中村先生強調:在膝蓋上使用的時候,打個鍵盤都會讓液晶螢幕晃來晃去的產品是絕對不被允許的,螢幕的開蓋軸點的支撐度,開闔容易度,與鍵盤筐體的平衡也是考慮重點。另外T40的TrackPoint小紅點增加了「不容易留下指紋」的設計。就他個人而言是史上最高品質的ThinkPad機構設計,誠斯言也。

上述關於鍵盤的開發秘辛讓站長頗多感慨。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讓電腦進入低價時代,這的確是時代的趨勢。但是以一台notebook而言,CPU與顯示晶片會隨技術的進步、製程的改良而越來越快速,所以今年買到的CPU效能會比去年更好,但是有的設計卻不會。鍵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長時間使用ThinkPad的user對於鍵盤相當講究,但是目前市場的趨勢卻是「有就好」,也因此當消費者看到同樣是notebook,反正CPU都是Pentium-M、硬碟都是40GB,LCD也同樣是14.1吋,接下來就比價格吧!無怪乎即使被ThinkPad罵翻的T20-Series鍵盤光成本就比其他友商鍵盤貴上「數倍」,更別提ThinkPad 600了。也因此 IBM的許多堅持或許有人覺得「無所謂」,但就在這「無所謂,便宜就好」的時代潮流下,Yamato Lab仍必須「不得不以低價格來作出600的鍵盤」,但這「低價」卻仍較其他廠商高出許多。

很慶幸IBM仍為要求鍵打品質的使用者堅持下去!

 

左圖是將含有TouchPad的Palmrest上蓋取下之特寫。

ThinkPad的TouchPad觸控板操縱起來也相當靈敏,使用者還能將觸控區定義為程式快速啟動區,ThinkPad在觸控板上所下的工夫值得習慣使用的user細細品嚐。

另一方面,Yamato Lab也為用了十年的TrackPoint帶來了新的風貌,除了原先的「Classic」造型外,新一代的小紅點多增添了兩種造型。站長個人使用軟頂「Soft-Dome」的感覺是因為材質與造型設計的關係,變得比較軟而且不容易髒,使用起來也不會滑手,雖然看起來拙拙的(笑),但是長時間用起來的確比以往輕鬆。

本圖攝自ThinkPad R40。

 

過去ThinkPad T20-Series時代,Palmrest左邊裡側緊貼著一個金屬圓盾片,或許是基於硬碟防震或是散熱等理由,但結果卻是造成硬碟運轉的溫度容易傳導至Palmrest,使得兩邊的溫差很大,使用起來相當不舒服。使用5400rpm硬碟更能「體會」這種差距。到了ThinkPad T30,硬碟改由一個金屬盒罩住,同時機體有一定的厚度,所以站長覺得Palmrest兩側溫差有獲得一定的控制。到了ThinkPad T40-Series,機身前段的厚度又更薄了,原本擔心會重蹈覆轍,好在這次硬碟仍由一個金屬片罩住(後面會有圖片),Palmrest與金屬片並非緊黏著,所以溫差仍在可接受範圍內。

 

將ThinkPad T40的鍵盤與Palmrest卸下後便能看到機體內部概觀。

ThinkPad T40整個內部配置和T20/30-Series有相當的差別,負責Modem及Bluetooth功能的CDC (Communications Daughter Card)子卡這次位於機體右上方;負責Wireless LAN功能的mini-PCI卡則從主機板背面移到機體正下方。所以user將來如需要自行更換mini-PCI子卡,須將鍵盤與Palmrest整個卸下。

除了光碟機和喇叭位置不動外,其他元件可說都進行大搬風。

 

 

 

 

 

拿掉各擴充槽上蓋及零件之後,就能看清楚ThinkPad T40的主要晶片情形。過去的T20/30-Series南北橋晶片都各自放在主機板兩面,這次ThinkPad T40的主機板正面排列的相當密。南北橋與顯示晶片排成一列,北橋晶片與CPU緊連在一起,第一記憶體插槽就在北橋上方,第二記憶體插槽也就在第一記憶體插槽正下方。Yamato Lab也將各晶片密集的排列在一起,縮短電路距離。

向來支援Hotswap的硬體控制晶片(就是印有YAMATO字樣那顆)這次移到主機板左下方,圖片中被白色貼紙蓋住了。

 

 

左圖是ThinkPad T40的底殼特寫。

上面提過,ThinkPad T40底殼採鈦合金複合碳纖維材質,但在Ultrabay Slim(光碟機)及硬碟機底部又加上了金屬散熱板。

有趣的是ThinkPad的X20/30-Series機身材質為:上蓋是鈦合金複合碳纖維材質,下蓋為鎂合金材質。ThinkPad T40則相反,上蓋採鎂合金,下蓋則用鈦合金複合碳纖維材質。這也反應出不同機種材質所代表的設計哲學。

 

 

上圖是ThinkPadT40主機板正反兩面的特寫。大家不妨留意一下,這次T40的主機板背面相當簡潔,因為主要晶片都焊在正面了。從Yamato Lab的專訪中得知,這是因為ThinkPad T40的機身相當薄,故主機板與底殼相當靠近,為了避免傳導到底殼的熱增加,所以將電子元件從主機板背面移到正面。這與X-Series乾脆拿金屬底殼散熱的設計哲學不同。

下一篇將介紹ThinkPad T40主機各元件近拍特寫,謝謝!

 

 

--->Next:實機圖解(下)

--->Back to:Pentium-M的崛起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