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tium-M的由來
ThinkPad T40採用Intel Pentium-M CPU,所以本篇就先來談Intel的Centrino技術以及Pentium-M吧。
話說Intel以及AMD以往推出的筆記型電腦CPU其實只是將桌上型版本的工作頻率及電壓降低,然後加上所謂的省電機制便拿到市場上兜售。長久以來這樣的行銷模式大家也習以為常。但是自從Intel為了急於在桌上型CPU市場壓制AMD的氣燄,不惜停止原PentiumIII系列產品,改推出「NetBurst」架構的Pentium4處理器,不但市場被引導入「高時脈、高耗能=高性能」的迷思裡,同時也讓筆記型電腦市場從此不得安寧。Pentium4 CPU靠著長達20 stage的pipeline讓時脈能夠輕易超越同時期的AMD產品,這招在桌上型電腦的確很管用,但是當Intel把同樣的架構移植到筆記型電腦時,不啻踢到了大鐵板。Mobile Pentium4-M由於先天耗電以及高熱量,所以「註定」只能用在2-spindle、3-spindle的機型上,也因此從PentiumIII-M時代所劃分出「一般電壓」、「低電壓」、「超低電壓」三種CPU版本的區隔就消失了。也因此Intel在推出Mobile Pentium4-M時市場接受度並沒有預期的踴躍,除了上述的先天性缺點外,當時筆記型電腦二線廠商甚至後來連TOSHIBA等一線廠都投入Desktop CPU懷抱,理由無他:「便宜」!在當時同樣是Pentium4 CPU,Desktop版本拜0.13微米製程之賜,使得TDP(Thermal Design Power)下降到廠商能置入機體內部。如此一來市場刮起一陣「Desktop CPU for notebook」或是所謂的「DeskNote」等「歪風」,始作俑者其實還是Intel自己呀。
其實Intel自己也體認到Mobile Pentium4-M只是一項過渡性產品,也因此就讓LV-PIII-M(低電壓版)和ULV-PIII-M(超低電壓版)用來抵擋Transmeta的Crusoe CPU的攻勢。但同時Intel責成位於以色列的研發團隊,祕密研發 Intel史上第一顆針對筆記型電腦使用的CPU,研發代號:「Banias」。這個研發小組多年前曾研發出「Timna」這顆胎死腹中的CPU,Timna整合了PentiumIII核心、記憶體控制晶片以及顯示晶片,但由於當時RAMBUS記憶體售價過高及其他市場考量,最後Intel決定放棄生產。該小組從Timna研發過程中對於PentiumIII使用的「P6」核心相當暸解,而獲取的技術成果也分享給其他的Intel CPU研發團隊。也因此有人對於Intel願意針對Mobile CPU而投注大筆的研發及行銷費用感到佩服,姑且不論成敗,至少Intel憑藉著其雄厚的資產以及強大的市場影響力,願意嘗試這個新的方向。
以色列的研發小組看到當時Pentium4使用的NetBurst架構並不適合當作Banias的核心架構,因此從他們熟悉的P6架構開始著手。P6架構從Intel Pentium Pro時代開始採用,中間歷經了PentiumII(Klamath/Deschutes)、PentiumIII(Katmai/Coppermine/Tualatin)等,所以大家使用的Mobile PentiumIII-M可說是P6家族的尾聲,但是光是拿P6架構當作Banias並無法滿足客戶對於效能的需求,也因此Banias研發小組就在P6架構基礎上融入了Pentium4 NetBurst的若干特點,最後研發出「Banias Micro-Architecture」。所以Pentium-M並不單是PentiumIII的翻版,更不是Pentium4的省電版。
回頭看Banias的研發歷程,末代PentiumIII憑藉著0.13微米製程,最後時脈為1.4GHz,當時為12 stage pipeline,為了滿足Intel希望做到高性能Mobile CPU的願望, pipeline(管線)勢必要提高,參考一下Pentium4的 20 stage pipeline,雖然時脈可以衝的很高,但是pipeline數過高並不適合用在Mobile CPU上,此話怎講﹖因為管線深度越深,管線中執行中的指令越多,代表需要更多的功能單元,也代表了更多的電路成本以及耗電量,這種情況下, pipeline stage越大,就越耗電。也因此Banias的 pipeline數不會到達 20 stage,由於Intel沒有公佈正確的數目,因此只能猜測「在12 stage到 20 stage」之間。
再談到除了減少pipeline數目以降低錯誤分枝(mispredicted branch)外,使用Pentium4上搭載的「trace cache」(追蹤快取)也是一個方法,但是內建trace cache會耗費大量的電晶體而且相當耗電,因此Banias並沒有採用,此外另有一說,因為Banias使用P6架構,所以無法使用P7架構特有的trace cache。為了增加分枝預測的的正確率,Banias改採「Advanced Branch Prediction」(先進分枝預測電路),透過加大分枝預測緩衝區、分枝預測項目等,能夠更精確的分析過去的執行模式,並預測未來最有可能執行的作業。據說與原先的PemtiumIII架構相比,錯誤的分枝預測約可減少20%,並且達到省電的要求。
以色列的研發小組也為Banias加上了數項設計:「Micro-ops Fusion」(微指令碼匯集技術)、「Dedicated Stack Management」(專屬堆疊管理機制)、「1MB Power Optimized Cache」(電源最佳化快取記憶體 )、「400MHz Power Optimized Processor Bus」(電源最佳化的系統匯流排)、「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 II」(SSE2指令集),後面兩個是取自現有Pentium4 (P7,舊稱P68)的技術。Banias所注重的是「省電第一」,因此當網友研讀上述技術之後會發覺到,Banias所搭載的諸多功能,目的都是想盡辦法提升系統執行效能,目的就是避免無謂的運算造成電力的浪費。也因此就算是高達1MB的L2 Cache也使用「8-way set associative」設計,同時當某部份的L2 cache未使用到時,該部份的電源會自動關閉。
綜合上述特點最後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便是「Pentium-M」CPU,擁有比Mobile Pentium4-M更低的工作時脈、更高的系統效能,以及更佳的電源管理功能。站長與朋友都同意「Banias is a re-worked Pentium III」,或許世人對於「高時脈=高效能」深信不疑,也因此對於Pentium-M有著類似Mobile PentiumIII-M的特色,而認為Pentium-M採用「舊一代」的P6核心。但是站長與朋友卻認為Pentium-M可視為「P6 的最終型態」!今天平心而論現有的P7架構表面上看起來擁有高時脈等特色,但是事實已經證明Pentium4(P7)不適合移植到強調省電的筆記型電腦上,反觀Pentium-M充分發揮P6架構的優勢並加入P7的指令集與匯流排設計,讓今日的 2-spndle大尺寸筆記型電腦也能實現5.5小時的長效使用時間。站長不認為爭論Banias是否為重新設計的核心有何實際上的益處,今天使用者能夠買到使用時間更長、效能優異的notebook不就夠了嗎。
Centrino亮麗登場!
Intel既然在Mobile Pentium4-M銷售上嚐到苦頭,同時新一代的Pentium-M時脈又比Mobile P4-M低,為了避免消費者先入為主地認為較低時脈的Pentium-M效能會較差,而且Intel不會採用AMD等「敵營」所採用的「P-Rating」,所以Intel想出了一個令站長不得不佩服的行銷包裝手法,那就是將Pentium-M與無線網路模組整合在一起,並給他一個新的名稱:「Centrino」,也因此Intel以往的CPU推出時都會大肆宣揚其核心技術以及工作時脈,這次的Centrino造勢活動卻只聞Intel強力宣揚「行動運算技術」而不願意主打Pentium-M其來有自。
寫到這裡還沒有正式介紹Centrino呢,按Intel的說法,「Centrino」為一個行動運算平台,中文名稱定名為「迅馳」。由下列三項元素所組成:
也就是由中央處理器、晶片組、無線網路模組這三項構成了「Centrino」Mobile Technology。所以嚴格講Centrino並「不是」一顆CPU的名稱,而且notebook必須完全符合Intel所提供的上述三要件才能貼上Centrino標誌的貼紙。像是高階的ThinkPad T40搭載 802.11a/b Dual-Band無線模組,便只能稱為「使用Pentium-M」的notebook,而不能稱為「使用Centrino技術」的notebook,只是站長要說一句:Who care? 接下來站長簡述Centrino三要素的功能。
由以色列研發團隊開發出的Pentium-M(Code-name:Banias)採用Intel 0.13微米製程技術,雖然與Pentium4(Northwood)同製程,但是Pentium-M的晶圓Die size只有10.56mmx7.84mm,面積為82.8平方mm,相較於Pentium4(Northwood)現行的131.4平方mm,足足少了63%。就算是Intel下一代的桌上型CPU(Code-name:Prescott)採用0.09微米(=90奈米)製程,推估面積約為109平方mm,還是比Pentium-M來的大。Die size縮小具有降低成本、降低熱量、提高良率等優點,這也是Intel所引以自豪之處。Intel不但在半導體研發上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製程的改良更是Intel之所以能夠稱霸市場的最主要原因之一。Intel的晶圓生產技術不會比IBM所擁有的銅導線SOI製程先進多少,但是Intel可說穩紮穩打,善用熟悉的製程技術做到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及時量產」並維持一定的良率。或許當年Pentium Pro飽受良率不足之苦,讓Intel有如此深刻的體認吧。
至於坊間雜誌談到Pentium-M都會將Intel強調的數項新設計強調一遍,由於上面站長已經稍微提過了,所以恕不贅言。如果有機會,站長會請好友針對Pentium-M的這些特點就技術層面詳加說明。
Pentium-M推出後Intel在筆記型電腦上之前部署的Mobile P4-M、LV-PIII-M與ULV-PIII-M終於可以退役了。Pentium-M就跟Mobile PentiumIII-M一樣具備一般電壓、低電壓、超低電壓三種版本。三種版本之間的時脈與電壓請參閱下表:
平常運作 SpeedStep (600MHz)狀態 電壓 熱設計消費電力TDP
(Thermal Design Power) 電壓 熱設計消費電力TDP
(Thermal Design Power) 平均消費電力一般電壓版 1.6GHz 1.48V 24.5W 0.96V 6W 1W以下1.5GHz 1.48V 24.5W 0.96V 6W 1W以下1.4GHz 1.48V 22W 0.96V 6W 1W以下1.3GHz 1.39V 22W 0.96V 6W 1W以下低電壓版 1.1GHz 1.18V 12W 0.96V 6W 1W以下超低電壓版 900MHz 1.00V 7W 0.85V 4W 1W以下
由上圖可以看到Pentium-M平時運作時的熱設計消費電力TDP。如果是1.6GHz版本為24.5W,這與Mobile Pentium4-M 2.4GHz所需要的35W相比的確減少了許多,而且Pentium-M 1.6GHz效能預估在2.4GHz~2.6GHz之間!此外有人拿Mobile PentiumIII-M 1.2GHz的TDP才22W來質疑Pentium-M:不是最省電的CPU嗎?站長認為此言差矣,CPU隨著工作時脈的提升以及電晶體數目的增加,熱設計消費電力TDP不斷增加是無可避免的,今天Pentium-M能夠用更低的TDP、更強的性能勝過Mobile P4-M實屬難得。當Pentium-M啟動「SpeedStep」省電模式時,工作時脈皆降為600MHz,TDP也同時降為6W。
左圖就是Intel Pentium-M CPU的實體特寫,這顆時脈為1.6GHz。先前由於IBM的硬體維修手冊寫錯了,所以網友誤以為ThinkPad T40/X31的L2 Cache只有512KB,其實都具備1MB才對。圖片中CPU上面標示著1600/1M便是明證。
以往notebook所使用的Intel晶片組都直接移植桌上型晶片組設計,因此並沒有很認真地去考量到耗電的問題。Intel為了搭配Banias的省電特性,同時間也開發專為筆記型電腦而設計的晶片組。有趣的是這次分為兩個小組。獨立晶片組(Code-name:Odem)由位於以色列的研發團隊負責,故研發代號Odem便取自於以色列的某地名。另一組整合了顯示功能(Code-name:Montara-GM),是由Intel位於美國奧瑞岡州的IA-32研發團隊負責。Odem就是日後的「855PM」,而Montara-GM就是「855GM」。這兩個晶片特性整理如下:
晶片廠商/名稱 Intel 855PM Intel 855GM研發代號 Odem Montara-GM北橋晶片 82855PM 82855GM北橋核心電壓 1.2V 1.2V北橋TDP 2.4W 3.2W北橋平均消耗電力 1W以下 1.7W南橋晶片 82801DBM(ICH4-M) 82801DBM(ICH4-M)南橋核心電壓 1.5V 1.5V南橋TDP 2.2W 2.2W處理器匯流排 400MHz 400MHz記憶體支援能力 2 soDIMM/2GB 2 soDIMM/2GBDRAM類型 DDR200/266 DDR200/266AGP支援規格 AGP 4X AGP 4X顯示功能 外接顯示晶片 內建
Intel Extreme Graphics2IDE界面 Ultra ATA/100 Ultra ATA/100USB USB 2.0(六組) USB 2.0(六組)業界對於Intel 855PM的評價相當不錯,甚至可說採用Pentium-M Solution的筆記型電腦之所以能有不錯的省電表現,除了CPU設計外,855PM晶片組是功臣之一。相較之下855GM雖然整合了繪圖引擎,但是TDP高達3.2W與855PM的2.4W有相當的差距。站長至此才理解為何當時日本Yamato Lab在設計ThinkPad X30(Mobile PIII-M)時會採用Intel 830MG整合晶片組設計,到了X31卻回頭採用855PM獨立晶片組加掛ATI Mobility Radeon顯示晶片。
首先網友要有一個認識,Yamato Lab在設計X-Series時將「省電」當作第一順位,所以3D顯示功能的強弱並不是主要的考量點。Intel 830MG(內含繪圖引擎)與Intel 830MP(獨立晶片組)的TDP皆為3.8W,在此狀況下,Yamato Lab當然選擇採用830MG,因為此時再使用獨立顯示晶片只會多耗電而已。反觀Pentium-M時代,Intel 855PM與855GM的TDP相差0.8W,這讓Yamato Lab考慮不如採用技術成熟的ATI Mobility Radeon(16MB DDR-SDRAM),同時也能適度提升顯示效能。
所以除非ATI將來能將Mobility Radeon 7500的耗電量透過製程改進等方式降到Mobility Radeon等級,不然站長不認為下一代的ThinkPad X-Series會採用「現在」的Mobility Radeon7500/9000,甚至等Intel下一代Pentium-M整合型晶片組在省電上有所突破,站長認為Yamato Lab終究還是會採用的。
因為拜ICH4-M之賜,新一代的ThinkPad終於內建USB 2.0高速傳輸埠了,雖然規格可到六組,但是ThinkPad T40/X31/R40皆只配備兩組。
上面這顆就是Intel 855PM的北橋晶片---82855PM Memory Controller Hub (MCH-M) 上面這顆則是南橋晶片---82801DBM(ICH4-M),由於照片修剪的關係看起來跟北橋差不多,其實南橋晶片比較小。
如果說「Centrino」的真正價值在Pentium-M,那麼「宣傳價值」大概就是現在要談的 Intel PRO/Wireless network connection 了。 以往筆記型電腦廠商都各自向其他廠商購買Wireless LAN的mini-PCI子卡並安裝在主機裡,現在Intel不但也進軍這塊市場,同時憑藉著強大的生產能力以及優惠價格,將CPU、晶片組與mini-PCI子卡包裝成了 「Centrino」套餐,而且採用的廠商還可加入Intel的共同行銷推廣計畫哦。是的,所謂的 Intel PRO/Wireless network connection 就實際層面來看只是一張Intel PRO/Wireless 2100-Series的mini-PCI卡。所以站長再次佩服Intel的行銷手法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Intel研發ntel PRO/Wireless 2100-Series時也有其研發代號:「Calexico」(不是Galaxico...呃...|||),目前市面上的初代Centrino notebook僅搭配Intel PRO/Wireless 2100 mini-PCI子卡,提供Wireless LAN 802.11b (Wi-Fi認證) 11Mbps的傳輸能力。至於支援802.11a(54Mbps)的Intel PRO/Wireless 2100A mini-PCI子卡則要稍後才推出。目前802.11g規格正在訂定中,預定年中會定案,因此預計2004年第一季時「Calexico2」將會以802.11 a/b/g三頻模式問世,至於同為54Mbps的802.11a與802.11g究竟誰能取得市場主流地位就讓時間來證明吧。
ThinkPad T40/X31為了提供使用者高速的無線網路傳輸功能,所以在高階機種上提供了飛利浦的802.11a/b Dual-Band模組,也因此ThinkPad不會跟隨在Intel的腳步後面。
Intel&IBM的大戰略
接下來花點時間聊一下為何Intel不惜耗費巨資「三億美元」在宣傳Centrino Technology。大家回憶一下Intel在Centrino廣告裡強調哪些特點?更輕巧的機身設計、更長的電池續航力以及整合無線技術。不可否認的採用Centrino技術或是Pentium-M架構的notebook機身普遍都比Mobile Pentium4-M時代更薄、更輕,電池使用時間也更長了 ,這從ThinkPad T30到T40的改進不難理解。因此Intel試圖說服消費者認同掛有「Centrino Logo」的notebook的確有其過人的價值,那背後的目的呢?當然就是讓採用Desktop CPU的「歪風」從 2-Spindle機器上根絕啦!因為Mobile Pentium4-M的先天限制「造就」了DT CPU用在notebook上的舉世狂潮,最後迫使Intel不得不將Desktop CPU也列入筆記型電腦研發規劃中,但是之前Mobile CPU與Desktop CPU之間誘人的價差卻也慢慢地削減掉。也因此Intel才會大聲疾呼「回復notebbok的基本精神吧!」DT CPU for notebook的結果就是電池使用時間變短、體積重量都增加,其實這與強調機動性的notebook理念是背道而馳的。目前能裝載Pentium-M的新一代機身都很難回頭採用Desktop CPU了,為了掩飾Pentium-M較低的時脈(其實這不是缺點),Intel將行銷焦點移轉到無線網路上。不過Centrino是否真的會成功誰也不敢保證,畢竟DT CPU for notebook會流行的主因跟「價錢便宜」有密切的關係,廠商也是依據消費者的喜好而陸續推出此類機種,所以無怪乎Intel要砸大筆鈔票「教化」世人Centrino的優點。Intel為了進一步掌握市場控制力以及佔有率,所以將無線網路子卡與CPU一起Bundle,也是相當高明的手段。
那Centrino的下一步呢?核心為Banias的Pentium-M最終時脈將為1.7GHz,接下來由代號「Dothan」接手,時脈由1.8GHz起跳。預計2004年第一季問世的「Dothan」擁有2MB L2 cache、533MHz FSB,將採用0.09微米(=90奈米)製程,Die size可能為90平方mm,或許網友會問既然使用更先進的製程,為何面積比Banias更大?可能是2MB的L2 cache以及更多的電晶體數目造成的,不過實際尺寸還是要等上市後才明瞭。值得觀察的是Dothan的工作電壓及熱設計消費電力(TDP),當初取得的資料是1.9GHz時,分別為1.3V/21W,比Banias 1.6GHz的1.48V/24.5W更低,但現在已傳出實際TDP可能超越現有的Pentium-M。
2004年第二季預計推出1.9GHz的Dothan,同時Intel也將推出全新一代的晶片組:「Alviso-GM」,支援DDR/DDR2高速記憶體、PCI Express 16X(先前俗稱的3GIO,16X是用來取代AGP)!所以明年起ThinkPad也將隨著Intel的大躍進邁向全新架構時代,為了配合新一代的PCI Express,就算是PCMCIA組織也已經發表新一代的「NEWCARD」技術用以取代行之多年的CardBus。至於現有3-Spindle等稱為「Desktop Replacement」的notebook/DeskNote,Intel預計推出「Prescott-M」來因應。
IBM今年之內ThinkPad的產品線,站長就個人所知歸納如下:
T40-Series: Pentium-M(Centrino) (2-Spindle) X31-Series: Pentium-M(Centrino) (1-Spindle) R40-Series: Pentium-M(Centrino)/Mobile Pentium4-M/Celeron (2-Spindle) G40-Series: DT Pentium4 (3-Spindle) 大家對於G40可能較為陌生,這是一台定位在「Desktop Replacement」的機型,擁有15/14.1吋 LCD以及3-Spindle設計,因此售價會比同為15吋的R40更便宜一些。但是重量也比較重。
此外站長在看Pentium-M的規格時會想,究竟ThinkPad採用低電壓甚至超低電壓板Pentium-M有無可能呢?聰明的網友可能猜到站長想的就是過去ThinkPad「S-Series」(S30/31)復出的可能性。當年IBM因為S-Series銷售成績不如理想而忍痛停產,事後站長回想起來,當年由於技術未臻成熟,所以S-Series無法同時內建IEEE 1394及Wireless LAN,也造成消費者必須「選邊站」的困擾,同時過高的售價恐怕也是使用者卻步的原因之一。但是從日本當地市場來看,10.4吋LCD以下的迷你機種仍有相當大的市場潛力,同時再看同樣是東方體格的大陸、台灣、香港與韓國,此類「UltraPortable」的機種還是能滿足某些Mobile Worker的需要。 只是站長會想:ThinkPad X31加掛長效鋰電池已經突破10小時屏障,就算今天推出新一代的S-Series將使用時間拉長到12∼14小時,這就能滿足使用者需求嗎?之前的ThinkPad S-Series機體重量約1.3公斤,放眼日系機種,此等重量已經有12.1吋LCD的機種了,或許Yamato Lab有許多的堅持,只是光拿S-Series的機身裝入Centrino,給消費者的衝擊感/新鮮感並不會太大。
那麼一台配備10.4吋LCD 新的ThinkPad要如何重現江湖呢?站長個人的愚見為有兩個方向,第一個就是將原先的ThinkPad S30/31稍作修改,大量採用現有技術成熟的元件,以實現IEEE 1394+Wireless LAN的理想,同時搭配Centrino平台,這樣是最快而且成本合理的解決方案。第二個是採用1.8吋硬碟!換句話說整個機體往更薄、更輕方向設計,雖然犧牲了部份效能,若從輕量化角度來看倒也無不可。
究竟IBM會不會重返10.4吋LCD notebook的市場呢?大概這是站長今年繼ThinkPad T40(Rome)以及傳言中的X30-Series後繼機之後關心的新動向了!
--->Next:實機圖解(上)
--->Back to:ThinkPad T-Series的系譜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