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ThinkPad X40介紹特集」終於進入最終章,站長非常感謝連載期間網友對於拙文的支持與指教,在此先向各位至上感謝之意。本文除了探討ThinkPad
X-Series未來的發展之外,也會一併提及T-Series於「近未來」的可能發展狀況。站長不敢保證所寫的內容皆正確,其中也會摻雜個人的觀點,僅希望透過這難得機會與大家一同分享與探討。
ThinkPad X-Series未來發展之探討
ThinkPad X-Series現在分成兩大系列:
其實就站長目前所得知的資料,ThinkPad X40會繼續往「SONOMA平台」邁進,也就是Dothan+Alviso的新世代Centrino,至於X31則不會跟進。或許大家會感到失望,但是就X-Series發展的進程來看,IBM如果繼續維持雙12.1吋產品線,除非這兩台擁有很大的「功能」差異,不然產品間的差異難以釐清。更明白的說法,以現在市場的接受度,一台重達1.6公斤的Tokyo-Platform,實在無法吸引客戶的目光,即使運算效能較自家的X40-Series優異。但是回過頭來詢問使用者的實際心聲,目前站長聽到X40使用者的心得,多半是抱怨硬碟效能不彰。這可說是 Sapporo-Platform的一大罩門。
站長在本特集第一、二篇時有提示IBM推出X40-Series其實是針對DELL的X300此「產品區間」而來,後來DELL將12.1吋 1-Spindle產品線整併為一個(砍掉Latitude D400相關系列),這樣的決定並不足為奇。站長認為X300有能力取代D400的主因在:低電壓版CPU提供效能、省電的良好平衡點,再加上整合型晶片組效能不斷提升,為了拉大與 14.1吋機種在重量上的差距,選擇上述的平台一舉將重量拉到1.3公斤以下,再加上X300-Series仍舊採用2.5吋硬碟,使得硬碟容量與效能上不至於和前代機種相差過遠。由此觀之,DELL沒理由繼續守著D400系列。
反觀ThinkPad X40原始設計便不是「取代」X31,因此在規格上妥協的結果,就是為了節重而採用1.8吋硬碟。撇開CPU效能與顯示效能不談,X40的硬碟容量目前被侷限在40GB,轉速雖然號稱4200rpm,但是使用起來仍舊為人所詬病。或許從IBM的觀點,HGST的C4K40硬碟,容量已達40GB,可算是目前notebook的主流容量,轉速也有4200rpm,再加上許多的日系廠商都使用1.8吋硬碟,或許讓IBM認為:「X40只是以文書處理/應用為主,1.8吋硬碟也夠了,重量也更輕」。但是站長個人認為,既然要仿效DELL,為何不學得更像?Latitude X300採用2.5吋硬碟除了效能較1.8吋為佳之外,在成本上也更低,IBM何必使用一顆「又貴、又慢」的小硬碟?
如果從重量的角度來看,假設X40修改設計能容納2.5吋硬碟,在不計算主機本身可能增加的重量之下,2.5吋硬碟約比1.8吋重了55公克。X40主機空重約1.23 - 1.24kg,加上60公克好了,約1.3公斤。雖然重量就無法比Latitude X300輕,但相信這將有助於X40早日取代X31。可惜IBM並沒有朝這方面設計。因此站長在此先做個整理,ThinkPad X-Series一直到今年底都會維持「X40/31雙產品線」的策略,X40-Series未來將會轉進到SONOMA平台,屆時X31便會逐漸淡出市場。那有沒有可能在新一代的X40-Series上面見到2.5吋硬碟呢?如果還是維持現有的「Sapporo-Platform」那大概是沒機會了,除非Yamato Lab重新設計新的平台。
版主與許多網友都提及一種可能性,IBM有沒有可能延長或擴展X31-Series的可能性呢?雖然目前看起來X40未來還會繼續採用1.8吋硬碟。關於這點,我們不妨再看看「世界大廠」DELL近日有何動作(說來諷刺,但是事實就是如此,IBM自從2000年TransNote叫好不叫座之後,在機器創新上已經不復以往,甚至淪為跟隨者了)。根據2004年4月19日電子時報的報導DELL委託緯創ODM一款「12.1吋寬螢幕」的「2-Spindle」機器,而且此款機種並沒有在原先2004年產品規劃藍圖中,根據報載最快將於2004年6、7月問世。DELL重啟第二條12.1吋機種產品線,這次在「功能面」上就有相當的差異了---也就是內建光碟機。
相較於台灣廠商準備投入12.1吋寬螢幕 1-Spindle,DELL保留傳統XGA的X300產品線,而另闢 2-Spindle寬螢幕版產品線,站長不得不佩服DELL的產品規劃。雖然新機種所投注的市場規模有多大不得而知,但是過去傳統思惟:「12.1吋以下就是1-Spindle」的迷思,日系廠商早已提出各式的解決方案,如今終於讓美系大廠願意重視這塊市場,相信對於消費者在產品選擇上又多了一項。回頭再去看IBM,藍色巨人會跟進嗎?如果DELL大賣,IBM會不跟進嗎?(笑)。站長先前曾說過與其要IBM重啟10.4吋產品線,或是2-Spindle的X-Series,不如去求DELL先推出比較有可能。IBM也並非單純的東施效顰,畢竟ThinkPad在業界的設計仍舊有其地位。可以說IBM現在採保守的產品發展策略,先參考市面上的平台設計之後,再依照ThinkPad精神重新設計。DELL與IBM代表著截然不同的企業風格,就算IBM屈就為新架構的Follower,我等ThinkPad user能夠有穩定、「業經市場歷練」的新ThinkPad使用,也算是一種保守做法吧。所以我們不妨期待未來可能會有一款重約1.6公斤,內建光碟機,並使用2.5吋硬碟的新ThinkPad吧!
Intel Pentium-M CPU發展進程
![]() |
談完X-Series未來的「空想」發展之後,接下來點實際的硬體發展進程討論。Intel準備在2004年5月初發表遲延已久的新一代Pentium-M CPU(Code-name: Dothan),採用90奈米製程技術,內建高達2MB的 L2 Cache。根據外電消息,經過多次延遲上市的「初版」Dothan其TDP(熱設計消費電力)可望低於原先的Banias,或許Intel在解決漏電問題上終於有所成效(但後續的版本TDP仍超越Banias)。五月份除了發表新產品之外,Intel也將正式採用「命名規格」作為日後CPU行銷的方式。簡單講就是Intel將旗下的CPU按照某種規則劃分為「3xx、5xx、7xx」三種產品名稱。照Intel的講法,以後消費者要買CPU也不用去管啥NetBurst架構、Hyper-Threading技術了,只要認明「數字越大越好」...,同時也代表「時脈已經不再是效能的唯一指標」,真是十足的「愚民政策」呀∼∼∼。但是Intel官方可是認為此舉有助於旗下經銷商在「教育」消費者時所省去的工夫。有關此項命名系統與規則,有興趣的網友不妨參閱iThome採購情報在2004年4月7日所刊出的「英特爾改變新款處理器命名方式所帶來的衝擊」,內文有詳細的分析,值得一讀。 左圖就是「號稱」今年5月開始的Pentium-M產品規劃。為何說是「號稱」,因為產品都沒有正式問世,站長個人對此資料仍舊持較保守的態度。不過表中所透露的訊息仍舊可以提供我們討論。此外本表不包含Celeron-M、Celeron-D與Mobile Pentium4的資訊。 |
上表中只要是Dothan的部份,都不再以時脈表示,產品數字與時脈的對照表如下:
處理器名稱 | 處理器編號 |
處理器架構 |
時脈 |
Front Side Bus |
TDP |
Intel Pentium-M | 770 |
Dothan
90nm |
2.13 GHz |
533 MHz |
27W |
760 |
Dothan
90nm |
2
GHz |
533
MHz |
27W |
|
755 |
Dothan
90nm |
2
GHz |
400
MHz |
21W |
|
750 |
Dothan
90nm |
1.86
GHz |
533
MHz |
27W |
|
745 |
Dothan
90nm |
1.80
GHz |
400
MHz |
21W |
|
740 |
Dothan
90nm |
1.73
GHz |
533
MHz |
27W |
|
735 |
Dothan
90nm |
1.70
GHz |
400
MHz |
21W |
|
730 |
Dothan
90nm |
1.60
GHz |
533
MHz |
27W |
|
725 |
Dothan
90nm |
1.60
GHz |
400
MHz |
21W |
|
715 |
Dothan
90nm |
1.50
GHz |
400
MHz |
21W |
|
Intel Pentium-M |
753 |
Dothan
90nm |
1.50
GHz |
400
MHz |
10W |
733 |
Dothan
90nm |
1.40
GHz |
400
MHz |
10W |
|
Intel Pentium-M Ultra Low Voltage |
758 |
Dothan
90nm |
1.20
GHz |
400
MHz |
5W |
738 |
Dothan
90nm |
1.10
GHz |
400
MHz |
5W |
|
718 |
Banias
130nm |
1.10 GHz | 400
MHz |
7W |
如果Dothan順利在5月問世,首批會有2.0GHz、1.8GHz、1.7GHz三種時脈。但是受限於Intel 855PM晶片組的緣故,FSB(Front Side Bus)僅為 400 MHz。預計要到2004年第三季時的「Alviso」晶片組才會正式支援533MHz的FSB。不過...如果按照RoadMap所示,支援533MHz FSB的Dothan 反而要到2004年第四季才會推出。究竟Intel 915PM、915GM、910GML(Alviso-Family)會準時在第三季上市然後先行搭配400MHz FSB的Dothan,還是延至第四季與533FSB的Dothan同時上市?堪拭目以待!有關Alviso晶片組的簡介,請網友參閱「ThinkPad T40介紹特集---ThinkPad大未來(上)」。
ThinkPad T42蓄勢待發!
看過Intel Pentium-M未來可能的發展之後,ThinkPad各機種中會有直接關連的,就是T40-Series了。根據網路上以及「路邊社」的馬路消息,預計同時與Dothan發表的新一代ThinkPad T42將會是第一款邁進「15吋」LCD的T-Series。由於LCD仍為傳統 4:3規格,並非寬螢幕版,故T42 仍舊維持其方正造型。站長將T41與T42相關規格比較如下;
![]() |
![]() |
![]() |
![]() |
![]() |
![]() |
![]() |
![]() |
T41/p (Code-Name: Rome-2) |
A4 (厚度:26.6~ 31.4mm) |
2.2kg | Intel Pentium-M (Banias) 1.4/1.6/1.7GHz |
ATI |
14.1吋
|
|
|
T42 (Code-Name: Rome-3) |
A4 (厚度:26.6~ 31.4mm) |
2.2kg | Intel |
ATI M7-32MB/ M10-64MB/ M10GL-128MB |
14.1吋
|
|
|
T42/p (Code-Name: Rome-3 15") |
A4
file (厚度:31.4~ 35.6mm) |
2.4kg | Intel Pentium-M (Dothan) 1.7/1.8GHz |
ATI M7-32MB/ M10-64MB/ M10GL-128MB |
15吋
|
|
|
ThinkPad T42的共通變化如下:
至於15吋的T42則多了下列的變化:
當T42的資料陸續揭露時,版主曾與站長談到T-Series(Rome-Platform)可說是14吋的最佳化設計,從哪裡可看出?從後來的日系機種(Fujitsu、NEC)其機構設計均與T40-Series神似可見一斑。雖然T40-Series本身有組裝不良等缺點,但是就機構設計的立場來看,一台2002下半年開發的機器,能一路用到2004年甚至2005年,不得不讓人欽佩Yamato Lab的設計師們。不過「最佳的14吋」設計不盡然是「最佳的15吋」設計。舉個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
T40-Series之所以放棄12.5mm厚的Ultrabay Enhanced(或Ultrabay2000)而改用9.5mm厚的Ultrabay Slim,是為了配合機身厚度較T30為薄所致。如今15吋版本的T42機身厚度高達31.4~ 35.6mm,卻仍採用Ultrabay Slim。如果改用Ultrabay Enhanced,Multi-Burner的DVD燒錄速度就可以到達4倍寫了。15吋的ThinkPad T42可看作「大一圈」的T41,所以當體積變大時,相關的連結埠並沒有跟著改變。例如USB Port仍舊只有兩個,IEEE 1394還是不見蹤影等。
如果我們從R50的機種差別來推測T42其實不難發現,當現有的14吋機種要放入15吋時,主機寬度會增加,但主機身厚度不見得需要增加。反倒是LCD上蓋部分,由於15吋面板厚度較14吋增加,所以上蓋厚度增加不少。由此觀之T42(15" Model)主機身厚度不會與T41相差太大,但受到上蓋加厚的影響,全機身厚度直逼ThinkPad T30的水準。
接下來談談顯示晶片的部份。包含站長在內都對於T42未能改用ATI Mobility Radeon 9700(M11)感到失望。網友提出一種觀點,Dothan的TDP (熱設計消費電力)較現有的Pentium-M(Banias)為低,理論上可吸收改配M11後所增加的TDP。站長無法妄下結論,我們不妨從「科學之壁」的觀點來看。Rome-Platform在設計之初就會有一個最大可容許的TDP極限在。有關CPU與顯示晶片間的TDP關係如下表:
CPU/ TDP |
顯示晶片/TDP |
|||
T40 | Banias 1.6GHz (400FSB) | 24.5W |
M9 |
5.1W |
T42 | Dothan 2.0GHz (400FSB) | 21W |
M10 |
7.5W |
T43(?) | Dothan 2.0GHz (533FSB) | 27W |
M11 |
8W~9.5W |
T42的CPU與顯示晶片所需TDP甚至較T40為低。理論上即使換裝M11也不會相差太遠。但為何現有的T42仍舊不換裝M11呢?站長查閱ATI網站上的資訊,目前最高階的Mobile workstation晶片只到「MOBILITY FireGL T2 」,如果對照桌上型的規格,下一階段可能是採用FireGL 9700核心的「FireGL X1-128」筆記型電腦版,但尚未推出。IBM可能為了產品線的完整性,要維持ThinkPad T42p最高階的地位,所以沒有在其他T42上改用Mobility Radeon 9700。不過IBM將T42的中階顯示晶片由Mobility Radeon 9000(32MB)更換成Mobility Radeon 9600(64MB),也足堪欣慰,此舉能夠大幅增強T42在執行新近3D遊戲時的效率與畫面表現。
寫到此處不禁對於台灣地區現有銷售的T41規格叫屈,如依IBM-TW網站所列的T41-Series,除了T41p是採用MOBILITY FireGL T2(M10GL-128MB)之外,其餘的皆為配備Mobility Radeon 7500,即使售價高達 9萬餘元的「2373-I6V 」仍舊是Mobility Radeon 7500!相較於IBM-US網站所列的規格,九萬元不到便能購得內建Mobility Radeon 9000的機種。站長認為台規機價格較美規機貴是合理的,畢竟考量到中文化以及關稅、維修、倉管等成本。但是這不代表台規機規格就要比美規來的弱!站長深深以為IBM-TW在ThinkPad T41的顯示晶片選擇上不盡合理。換個角度想,堂堂「尊爵機種」竟然只配備 Mobility Radeon 7500,不用和友商的機種相比了,連台灣銷售的R50都有配備M9了,難道只有T41p 才有資格使用M10GL?台灣大概6月之後就會陸續引進T42,站長希望IBM-TW不要重蹈覆轍,不然當網友寧可從美國千里迢迢購回T42(M10 Model)時,豈不是另一種「台灣人的悲哀」?
從最近美國剛發表的ThinkPad R51,可以看出IBM市場區隔的用意。R51有兩種顯示晶片,Mobility Radeon 7500(32MB)與Mobility Radeon 9000(32MB),恰好與T42的顯示晶片做出高低檔搭配。例如T42主力機種就使用Mobility Radeon 9600(64MB)。T42仍保留Mobility Radeon 7500(32MB)是為了當作低價入門機種之用,希望台灣不會屆時又是「低檔高價」的畸形情況...
今年第四季支援533MHz FSB的Dothan便會問世,屆時再搭配上Intel Alviso晶片組整體效能會更上一層樓。問題是IBM會推出新一代的T-Series嗎?目前尚未接到相關的消息,倒是有傳聞Rome-Platform會繼續朝SONAMA挺進!屆時可能的型號為「T43」,如果將533MHz FSB的Dothan及Alviso晶片組所需TDP列入考量,T43將會面對更嚴峻的散熱考驗。因此T42進化成15吋也不無為T43預作準備的意味在,當機器體積變大時,內部的散熱機制與可運用的散熱空間便較為餘裕,或許屆時SONOMA+Mobility FireGL X1出現在T43上也並非不可能。但無論Rome-Platform如何進化,他畢竟是以14吋為出發點的設計。如果市場的走向是朝15吋,甚至15.4吋寬螢幕發展,Yamato Lab勢必要重啟T-Series次世代開發計畫。站長個人推斷,最快2005年上半年就會有新造型的T-Series出現,究竟T-Series會用何種面貌重現?堪拭目以待。
結語
「ThinkPad X40是台不錯的機器,可惜硬碟太弱了。」上面這句可說是貫串全文的摘要了。站長已經分析過X40並非厚度的關係而容納不下2.5吋硬碟,可惜在重量的考量下犧牲掉2.5吋硬碟,改用1.8吋硬碟。後續的X40-Series會朝SONAMA平台發展,原有的X31-Series可能就逐漸淡出市場。未來的X-Series有沒有可能往 2-Spindle發展?這些都必須讓市場反應來刺激IBM。至少現階段X40將會伴隨廣大的ThinkPad USER渡過2004年。
前陣子有個議題也是被炒作的挺熱烈的,某IBM-TW高層傳出IBM考慮推出「不是黑色」的筆記型電腦。此事後來甚至讓大陸IBM發出正式新聞稿,正式否認此事,也在IBM-CN網站上公告。站長得知此消息時,基於上次「IBM將與BenQ結盟」的芭樂消息事件,站長個人是定位在「免費刊登廣告」用的炒作新聞。姑且不論IBM-US願不願意開動第二品牌,我們不妨就新聞中提到的「LG-IBM X-note」來談談進軍國內市場的可行性。首先要去分析為何IBM-TW想要另啟爐灶,引進非IBM原廠設計的筆記型電腦?理由很簡單,ThinkPad漆黑的顏色、方正的外型在重外觀的消費型市場上,接受度不若商用市場來的高。於是在「有錢大家賺」的心態下,引進消費型機種便是拓展市場的一個方法。
但真有如此單純嗎?以現有雙A(ASUS、acer)的操作手法,硬體規格都較外商為佳之外,「無亮點保證」與數量眾多的全國維修站都是吸引一般消費者上門的原因之一。如果硬體規格不如競爭對手、又沒有無亮點保證,維修點又比不競爭對手,再加上沒有「TrackPoint」等ThinkPad專屬特點,不知道如此的機器要如何吸引消費者?難道只掛上「IBM」三個字就是銷售保障嗎?相信網友此時已經捧腹大笑了。更何況,非IBM原廠研發的產品是不能掛上「IBM」Logo的,因此LG-IBM才推出「X-note」子品牌。
如果IBM-TW真的有意引進「X-note」,站長建議不如去找主機板大廠---微星(MSI)談ODM會比較快。微星今年起為了大舉進軍筆記型電腦市場,與南韓金星合作在大陸昆山設廠,積極建立自主notebook研發和量產實力,傳聞中有兩款正在開發中,分別是12.1吋Tablet PC-ART 3500系列,與15.4吋的寬螢幕的ART 6200系列。IBM-TW真有需要,可直接向微星下單,一來可幫微星填補工廠產能,二來可規避IBM原廠的重重規定。只是最後的成敗還是要問市場接受度,一台沒有ThinkPad精神,而且還是單純ODM掛牌的機器,與上面上其他機種何異?還是要採「老路子」用低價殺出?如果仔細思索下去會發現其實有相當大的「想像空間」。不過站長還是要說一句:「大可不必」。因為從IBM大中華區否認ThinkPad要改顏色來看,IBM短期不會有其他顏色出現。再從台灣地區市場來檢視,如果IBM-TW要自行引進「掛牌notebook」,首當其衝的就是後勤維修的管理問題。機器要保固多久?競爭對手是2年,難道堂堂IBM的消費機種就只有一年?如果跟進2年保固,整體零件庫存成本將非常可觀!ThinkPad是基於全球規模才有可能辦到三年零件保固,區區「掛牌notebook」要IBM-TW自費吸收零件庫存?這實在是天方夜譚。綜上所述不曉得網友是否還會認為IBM-TW將推出「非黑色」的notebook?因此站長才會在討論區一開始就說「個人對此則新聞將來的實現度是持保留態度」。
最後要感謝網友在本文連載期間的支持與鼓勵,也對於本文延宕過久感到抱歉。今年之內不會有新的介紹特集,本站將專注於「主站復站」與「討論區精華板」的建立上,期望明年新T-Series問世時,ThinkPad介紹特集2005年版將與您相會!感謝!!!
galaxy lee寫於2004.5.2 PM:1:55
--->Back:內部圖解(下)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