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trabase(擴充基座)是從ThinkPad 570時代開始提供的選購周邊,用意在提供1-Spindle的ThinkPad也能藉由與Ultrabase結合,搖身一變成為一台多功能的2-Spindle 的機器。 使用者在辦公室時可以將主機連接到Ultrabase,一方面可使用光碟機(因Ultrabase有內建Ultrabay多功能擴充槽),另一方面Ultrabase也是一台萬用集線器,將常用的連接線都連接到Ultrabase上面即可。當使用者要帶ThinkPad出門時,只需要從Ultrabase上面「脫離」,就可以輕鬆帶著輕便的ThinkPad到處使用。 (左圖是X60-Series專用的Ultrabase X6前視圖)
|
|
Ultrabase的實用性是個有趣的討論議題。早期IBM-TW在銷售ThinkPad X20-Series時,幾乎都是強迫搭配Ultrabase X2的,當時便有許多客戶質疑為何不送個輕巧的外接式光碟機即可? 之後由於低價化時代的競爭,IBM-TW基於成本考量僅單獨銷售X-Series的主機,Ultrabase只能透過選購方式獲得。一路到了現在的Ultrabase X6,站長必須承認如果只是一般的個人使用,主機也頂多外接個滑鼠、電源線時,並不見得需要採購Ultrabase。特別是當站長使用2.5吋USB外接盒搭配TrueImage 9.0備份軟體,成功將朋友的ThinkPad X31作業系統從舊硬碟移轉到新購的HGST 7K100硬碟時,也不禁感慨,原本非得依靠Ultrabase X3加上第二顆硬碟抽取盒的「苦差事」,現在竟然用市售不到1000元的USB外接盒跟2000元不到的軟體就完成了(如果用ThinkPad提供的Rescue&Recovery 3.0還是免費的呢),IT產業在軟體、硬體方面的進步著實讓人感到驚訝。 (左圖是Ultrabase X6右視圖) |
|
其實在其他美系筆記型電腦大廠的產品線中,也不乏類似Ultrabase這種提供給1-Spindle主機用的底座。其實著眼點還是在商務使用上面。第一代的Ultrabase for ThinkPad 570是在1999年問世,一直到現在的2006年推出Ultrabase X6,如果使用者只是需要一個「光碟機」,透過外接的方式的確就可以解決。但如果客戶需要的是︰「IDE界面的多功能擴充槽」、「萬用集線器(包含USB Port Hub)」這樣一個「解決方案」時,Ultrabase X6就是最佳的解決方案。Ultrabase X6內建Ultrabay Slim(同ThinkPad T60-Series內建版本),可以熱抽換各式光碟機以及第二顆硬碟抽取盒(包含P-ATA或S-ATA);同時內建4 Port USB Hub及傳統的序列埠與印表機埠。如果把「合體」後的X60-Series與T60主機相比,X60-GP03(笑)可用的接頭種類其實不會輸T60。 (左圖是Ultrabase X6左視圖)
|
|
Ultrabase也不斷地在改進,從以往需要兩隻手才能操作的「主機分離拉桿」,目前僅需單手即可操作。早期的Ultrabase X2甚至還內建軟碟機,如今的Ultrabase X6可搭配最新一代的Ultrabay Slim SuperMulti(8倍速DVD燒錄機),同時Ultrabase X6也配合X60-Series主機,將電源改為20V。或許很多人對於Ultrabase X6不支援DVI數位輸出感到可惜, 這是因為X60-Series主機無法輸出DVI訊號,希望未來的X-Series也能將支援DVI列為標準功能。 左圖是Ultrabase X6的後視圖,請留意Ultrabase X6機體前方有個缺口,那個空間是保留給X60-Series前端的「無線網路硬體開關」使用,方便使用者將主機與Ultrabase X6結合時也能夠操作硬體開關。 |
![]() |
|
Ultrabase X6底部還有一個腳架,可以將主機墊高,稍微增加使用舒適度。 其實站長雖然認同Ultrabase X6的「產品定位」,但對於「產品設計」卻有點意見。歷代的Ultrabase都會把整台X-Series底部墊高,然而X-Series主機較小,墊高後沒有寬裕的空間置放手腕,導致使用者必須很辛苦地將手提高來操作ThinkPad。先前配合X41t推出的「X4 Dock」是站長認為最完美的設計!採用T-Series的DOCK設計原理,前端有延伸板並僅墊高X-Series主機後段,操作起來不會造成手腕的負擔(下圖為X41t搭配X4 DOCK範例)。 |
|
雖然X4 DOCK所佔用的面積比Ultrabase X4更大,但Ultrabase強調的「便於攜帶」這項特點時至今日究竟還有多大意義?以前IBM認為X-Series連接Ultrabase之後,仍舊可以帶著走,但正如同前面所述,現在已經是USB外接盒、外接式光碟機盛行的時代,與其為了保有「可攜性」,倒不如從「提升使用舒適度」這點來考量比較實際。 左圖是X60內建8-cell長效電池與Ultrabase X6結合的畫面。網友可能會留意到,如果X60只搭配4-cell標準電池時,Ultrabase X6就會比主機凸出一截。如果要在開機狀態下脫離Ultrabase X6,按下左側的銀色按鈕,接下來如圖所示,Ultrabase會先亮起紅燈,待系統就緒後,綠色的三角燈號便會亮起。接下來去扳動主機分離拉桿就可以了。 |
|
Ultrabase X6的Ultrabay Slim位於右側,先前Ultrabase X4則是在左側,終於和T/R-Series的位置統一了,以免平常習慣用右手抽換光碟片的用戶,轉換到X60-Series時卻必須改用左手。Ultrabase X6也支援新一代的「ThinkPad Advanced Ultrabay Battery」,讓X60-Series連接到Ultrabse X6時仍可搭配第二顆電池,延長續航力。 平心而論,Ultrabase X6在這次站長測試X60-Series的確是幫了大忙。因站長同時借測各式SATA硬碟,透過Ultrabase X6與第二顆SATA硬碟抽取盒,站長非常快速、容易的就完成了不同硬碟間的系統複製,甚至還可以將T60上的SuperMulti直接拿到Ultrabase X6使用,就可以輕鬆燒錄出「RecoveryDVD」。像此類不同機種間的周邊互換性以及Ultrabase X6所節省下來的時間,對企業而言都是節省TCO時必須考量到的。雖然不見得每台X-Series都要配發Ultrabase,但是有使用X-Series的企業卻至少要部屬一個Ultrabase會是更周全的做法。
|
|
「實機介紹」最後的部份透過歷年幾款X-Series的對比將這三章做個結語。 首先是X60s、X40與X24的比較,如左圖所示,同樣是12.1吋LCD,X-Series的體積從X24的「279mm x 227mm x 24.9-30.2mm」進化為X60s的「268mm x 211mm x 20-28mm」,體積明顯變小了,但是裝配的電子元件卻更複雜了。所以從X20-Series演進到X40-Series時,但僅能支援低電壓、超低電壓CPU及1.8吋硬碟。然而使用者對於「更輕巧、更快速」的需求未曾停止過,Yamato Lab終於成功透過縮小主機板面積以及採用Hover Design的架構,讓X60s達成擁有X40-Series的輕量化,但效能、續航力都大幅增加的新里程碑,同時ThinkPad向來自豪的堅固性也再次展現在X60-Series上面。
|
|
從左圖中可以看出同樣是低電壓CPU,X60s的CPU出風口明顯比X40擴大許多,散熱片的葉片數量也相差甚多。雖然Intel Core Duo處理器已經使用65奈米製程,但現在除了CPU會有高溫的問題之外,北橋晶片也成為主要的發熱源。X60-Series的散熱片與熱導管負責將CPU與北橋晶片的廢熱透過散熱風扇迅速排出機體外,未來Intel推出的Mobile 64位元處理器(代號:Merom)耗電量將會比Yonah更高,屆時Yamato Lab仍會採用X60-Series的機構設計(Sumo及Kabuki),畢竟Yamato Lab設計出來的新機構通常都會沿用兩年,因此設計時便會將未來須承受的耗電量、散熱效能考量進去。目前使用Napa平台的12.1吋 1-Spindle主機市面上並不多,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原先使用Sonoma平台的主機,因無法克服上述問題,而無法立即轉移Napa平台。 X20-Series內建Compact Flash讀卡機,現在則是SD插槽。但X60-Series卻沒有改用ExpressCard,而是繼續使用PC Card(PCMCIA),僅就最近各3G業者紛紛主推「3G無線上網」來評論,許多只有內建ExpressCard的輕薄型主機便無法使用3G無線上網卡了,因為都是PC Card規格。Mini-PCI Express卡因為是內建擴充卡,廠商可以主導推行的時程,但遇到外接應用的PC Card,恐怕ExpressCard還要一段時間才會成氣候。
|
|
X20-Series的LCD頂端有一個稱為「UltraPort」的接頭,原本的規劃裡可以用來外接WebCam、藍芽模組、陣列麥克風等周邊,但推行時卻發現接頭容易鬆脫,且周邊穩定性不佳,最後到了X30-Series世代時黯然落幕。如今連Skype都開始提供視訊服務,甚至在所謂的「消費型」筆記型電腦沒有裝個130萬像素WebCam都不夠「炫」的時代裡,ThinkPad雖然早在2000年就提出UltraPort的設計,對照現在內建WebCam已經慢慢成為趨勢,不禁又讓人為ThinkPad的諸多設計常常「生不逢時」一掬同情之淚。
|
|
使用者對於筆記型電腦的續航力越來越要求,也影響到後續主機的設計概念。如同X20-Series還是採用「前置電池」的方式,而將主機後面保留給其他的連接埠使用。但現在的「Mobile Worker」無不希望筆記型電腦的續航力能夠做到「全天運算( All-Day Computing )」,因此趨勢便是將電池改採後置設計,平時採用標準電池,如需要單顆電池但增加續航力時,就搭配長效電池來使用。很多人不喜歡長效電池會讓主機後面「突出一截」,然而這就是一個妥協的考量,除非使用者願意隨身多攜帶一顆標準電池,電不夠時才關機更換。因此ThinkPad自從X30-Series之後,每代都會推出掛在主機底部的第二顆擴充電池,以X60s為例,就有多達4種的電池可與主機搭配使用,或許一般消費者會覺得沒需要,但是對於商務人士而言,越多種電池就代表越多的應用彈性,這也是以「商用」為設計出發點的ThinkPad才會考慮到的。
|
|
接下來的兩張照片是比較X60、X32與X24在外觀上的差異。很多使用者都習慣外接滑鼠使用,像X32的CPU排風口在主機右側,到了夏天就有可能因吹出熱風而讓使用者感到不舒適。可惜X60-Series的Palmrest右側會因為無線網卡而提高溫度,不然X60將CPU 排風口移到主機左側,也將硬碟位置比照X32改到鍵盤右側,對於提升使用舒適度有一定的助益。 ThinkPad X31/32也算是一代名機了,雖然歷經外殼破裂、重量逐漸失去競爭力等難關,但許多人需要「堅固耐用」「低價高速」「三年保固」時,X32的確是首選。如今新推出的X60的體型比X32小了許多,在效能、續航力方面可沒有因此而縮水;價格方面,網路上已經能找到4萬出頭的X60主機了,就讓市場來決定X60能不能繼續維持「12.1" 1-Spindle」首選的封號了。
|
|
介紹完主機外觀及內部構造之後,下一篇將進行「效能實測」,許多網友對於X60-Series的實際效能、續航力都抱持著濃厚的興趣,站長將會替各位進行非常完整的測試,敬請期待!
--->Next:效能實測 --->Back:實機介紹(中) --->Back to Ind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