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Page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全面重新考慮的散熱結構  

對於P4來說,散熱處理想來是相當辛苦的。在這中間做了何種的努力呢?

 

因為變成P4的關係,CPU耗電量從25~26瓦增加到30瓦。為了要在跟現行T系列同樣的大小當中達成散熱的目標,我們從根本開始重新檢討了冷卻系統。從外觀上來看,外面的散熱口增加為兩處(左側與後面)。內部散熱片的材質、形狀、以及搭上CPU的方法也通通重新檢討。散熱鰭片的材質使用導熱率高的銅並非第一次,但是以前為了防鏽,表面都有電鍍處理。這次T30在構造上特意設計成不與其他金屬部件接觸,從而省略了防鏽鍍膜。這使得銅材本身可以直接與空氣接觸,增加冷卻效率。風扇的構造上,雖然風壓與以前的機種差不多,但為了提高效率而把風扇了角度的調整。

 


大石真士
(硬體設計)

把風扇調整角度後可以多吸收一點熱嗎?

 

說到散熱片,它擔任的是把CPU之類的電子零件的廢熱傳導到空氣中的角色。而為了將熱空氣有效率的排出到機體外,需要用風扇來形成氣流。但是不管風壓多強,如果內部氣流無法流通的話就沒有意義。也就是說要讓散熱片容易吹到風,散熱效率才會好。
在桌上型電腦的場合,將散熱片大型化,就可以增加散熱面積,提高熱交換的效率。但是在筆記型的場合當中散熱片的大小有限制。更進一步來說,如果把空氣的通路切分得越細,通風就越差,熱交換率就會下降。如果不施以風壓,要熱氣自然排出也非易事。而且,IBM的產品一向以靜肅性著稱,如果提高風扇轉速的話又會提高噪音,消費者顯然不會喜歡。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耗費的人力資源可說史無前例。機構與硬體設計上花最久時間的也是散熱設計。

 


兩個散熱口

所謂耗費人力資源是指設計嗎?

 

當然設計是一個層面,但更耗人力的是模擬與實驗。如此精密的冷卻系統在設計時無法只靠電腦上的模擬,還要做出與實機完全相同材質與大小的試做品,用白煙來做氣流實驗,並且量測細部的溫度變化。其實,如果要有效率的進行冷卻,我們希望引起某種程度的亂流。為了知道空氣是否完全照射計在走,必須用煙來確認。當然,鍵盤部份沒蓋上的話,不管煙再怎麼跑都是無意義的,所以我們做了一個透明的機殼,這方面也非常花人力。

 

 

透明殼聽起來很有趣,可以讓我看看嗎?

 

不,饒了我吧(笑)這只是為了實驗做的東西,所以到處都貼了膠帶,綁著橡皮筋,看起來很糟糕的。要是做工好一點的話我才敢拿出來見人。

 
Back to Top Page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