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繼續介紹ThinkPad X22的外觀。首先秀出OZAKI'S先生所拍攝的愛機特寫。畫面中這台為日本機(2662-9DJ),預載系統為Windows2000,由OZAKI'S先生自行改灌成Wimdows XP。從正面圖中可以看到ThinkPad X22的外觀並沒有做太大的變化。

趁這個機會講解一下ThinkPad外觀好了,以免新接觸ThinkPad的網友看得一頭霧水。ThinkPad所使用的指向裝置不是滑鼠,也不是觸控板(TouchPad),而是鍵盤中間那個紅色的小點,稱為TrackPoint(軌跡點、觸控點、中原一點紅)。TrackPoint到底好不好用?這個問題其實相當主觀,站長個人認為,TouchPad適合notebook的初學者,因為上手相當容易,只要用手指拼命摩擦就可以了。TrackPoint則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與適應,但是一但習慣後,相信站長,您會覺得TrackPoint真的好用多了。有許多notebook老手,非配備TrackPoint的notebook不用,是其來有自的。而其他廠牌的TrackPoint絕大多數都是向IBM買技術的,其中又以IBM的ThinkPad操作起來最順手。

甚至IBM還推出鍵盤上也附有TrackPoint的Space Saver Keyboard,下面兩張照片也是OZAKI'S先生所拍攝的,供國內網友分享。

一隻國內官方定價NT$9000的夢幻品呀!日本當地有管道的話,約NT$3000內可以買到吧,有日規鍵盤與美規鍵盤兩種可以選擇。

 

 

照片上方為舊款的Space Saver Keyboard,採用PS/2界面。新版的使用USB界面,而且看起來更帥氣! OZAKI'S先生的ThinkPad i-Series s30與Space Saver Keyboard II的對照特寫。

 

提到ThinkPad的TrackPoint就不能不提ThinkPad的鍵盤!網友可以從「ThinkPad about ThinkPad」的專文中看到大和事業所的工程師對於鍵盤鍵打觸感的執著與努力。實際習慣後,相信有的使用者可能無法忍受其他機種的鍵盤觸感。ThinkPad鍵盤也是標準的七列排列,除了沒有「Windows鍵」這個缺點外,鍵盤的鍵打觸感值得您去嘗試!(站長在軍中趕資料的切身體驗呀...)

鍵盤下方的三個按鈕,分別是貼有紅色標籤的兩鍵,與藍色標籤的功能鍵。紅色標籤的兩鍵就是滑鼠的左右鍵功能,藍色功能鍵一般是設定成「Scroll,捲動」模式,類似滑鼠上的滾輪。如有需要還可以設定成放大鏡等。

再提一下TrackPoint,那個小紅點還可以設定成:直接在上面按擊,就等於按滑鼠左鍵功能。例如說游標移到桌面圖示上,然後直接在小紅點上敲兩下,就可以直接啟動程式,不用再按按鍵。不過這部份的功能站長不常用,只是告知網友,有這種特異功能罷了。

左圖及下圖的照片是站長請OZAKI'S先生特地拍攝的,因為當時以為台灣機不會有IEEE 1394,所以請他拍一張供本站網友參考。

相當清楚的特寫。

 

為何本文的副標題為「ThinkPad補完計畫」?因為從ThinkPad X20的原型機照片開始,機器左側的特寫都是IEEE 1394+TV-Out+IrDA的,而這才是站長認為真正X-Series該有的!從X20的全部拿掉,到 i-Series 1620的加入IEEE1394,到X22終於加入IrDA,X-Series正一步步的「補完」當中。左圖中IEEE 1394右邊灰色的位置,就是TV-Out的預定輸出口。不知道何時才能裝上去。

或許是受到「Creative Sound Blaster Live!銷售模式」大成功的影響,連X-Seies原本的三項功能無法一次給足消費者,站長還是期待有朝一日「ThinkPad補完計畫」能完成呀...






接下來看看ThinkPad X22的右側。左圖中,可以看到LCD側邊有一個四方形的刻痕,站長已經用綠框標示出來,只要ThinkPad是採內建無線網路設計,天線都隱藏在LCD側邊,所以收訊效果還不錯。

大家再看一下硬碟放置的位置,約在鍵盤與Palmrest(就是鍵盤下方放置手的地方)的中間,而且距離鍵盤的高度有些距離。因此ThinkPad X22硬碟所產生的熱度,和ThinkPad T23比起來比較不明顯。因為T23的硬碟就放在左手下方,而且相當貼近Palmrest。

ThinkPad X22具備兩個USB埠,一個在機體後方,另一個在機體右側。機體後方還有VGA接頭(D-Sub)、RJ45(Ethernet)、RJ11(Modem)等。網友大概已經知道ThinkPad X-Series主機都是不具備傳統的序列埠與印表機埠的,如果需要的話,煩請連接Ultrabase X2或是USB轉印表機埠的轉接線。IBM原廠也有推出「USB Serial Parallel Adapter」,請參看右圖。


 

ThinkPad X22主機左側的前方就是紅外線與IEEE 1394,之後則是PCMCIA插槽與Compact Flash插槽。透過PCMCIA或稱PC Card此界面,使用者可以外接各項周邊,例如光碟機、網路卡、SCSI界面卡等。但是隨著Modem與Ethernet功能的內建,PCMCIA插槽用到的機會開始減少,因此有的筆記型電腦甚至只有一個TypeII的插槽,通常為兩個。

在此站長還是正名PCMCIA好了。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為一個非營利的組織,成立於1989年,參加的公司已經超過兩百家。負責制訂PC Card技術,並推廣使市場接受。1990年6月制訂出PCMCIA Standard Release 1.0/JEIDA 4.0,具備Type I與Type II兩種規格,之後到1994年,制訂出PCMCIA Standard, Releases 2.1。中間並加入了TypeIII的規格。Type I 、II、III的厚度各異,但是規格上的長寬一致。不過之前的PCMCIA Standard都只有16bit,到了1995年制訂出「CardBus」的「傳輸規格」,達到32bit、132 Mbytes/sec(33MHz) ,所以有的網路卡強調支援CardBus傳輸模式,但是外觀仍屬於Type II規格。以前稱呼這些notebook用的卡為「PCMCIA卡」,後來則都簡稱為「PC Card(PC卡)」。因此PC Card裡面的CardBus傳輸模式,是notebook中僅次於內接IDE界面的第二快。至於IEEE 1394呢?理論值為400Mbites/sec,也就是50Mbytes/sec,還是比CardBus慢。不過近來筆記型電腦使用IEEE 1394的趨勢是越來越風行了。

ThinkPad X22將一個PCMCIA插槽省下來改置Compact Flash插槽。隨著數位相機的流行,各廠商無不想掌握攜帶型儲存媒體的主導權,因為IBM自家有「Micridrive」這項產品,所以才會加上Compact Flash插槽設計。這對數位相機使用Compact Flash的玩家而言是相當方便,但也帶來了一些困擾,沒錯,就是Compact Flash電腦會偵測不到的問題。先前測試ThinkPad T23時,將Compact Flash接到PCMCIA轉接卡上,結果無法使用。這次直接將Compact Flash裝入ThinkPad X22還是不行。後來是安裝Win98的一個patch檔才可以正常辨認到,不過這個patch檔不能在網路上散布,請洽台灣微軟。

Compact Flash插槽除了可以置入CF卡之外,還可以置入符合Compact Flash規格的周邊,例如在日本很風行的無線網路卡!以往notebook要無線上網,多半是用PCMCIA規格的無線網路卡,現在ThinkPad X22可以使用Compact Flash規格的小卡,而且只要驅動程式有支援,同一張無線網路CF卡還可以裝在PDA上面使用!日本還有CF規格的PHS無線網路卡,不需要PHS手機,裝上去就直接撥接無線上網!

介紹一下主機底部,ThinkPad X22底部有一個記憶體擴充插槽,所以目前最大只能安裝一條PC133規格的512MB記憶體,記得不要買到PC100規格的。

鎂合金底部的鰭狀散熱刻痕也比X20/21來的淺,或許是主機底部溫度沒有先前高的緣故吧。

最後由這張OZAKI'S先生所拍攝的內部特寫作結尾吧,照片左上角就是MiniPCI位置,右上角是CPU的散熱裝置。CPU則是焊死在主機板上的。

 

 

 

--->電池使用時間測試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