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R50現身美國FCC網站!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FCC)網站上近日已公開 Intel PRO/Wireless LAN 2100 3B Mini PCI Adapter for ThinkPad R50的測試報告,拜報告之賜,網友可以從中一覽新一代ThinkPad R50-Series的英姿!以下所用圖片接取自FCC網站刊登的PDF文件,網友也可自行下載,網址如下《檔案一》《檔案二

左圖是ThinkPad R50的上方俯瞰圖。從圖中看到天線擺設位置與ThinkPad T40相仿,位於LCD上方與右側。無線網路用的mini-PCI子卡仍舊置於Palmrest中間下方處。其實從這張照片不難推測出ThinkPad R50的內部設計佈局很接近ThinkPad T40。

ThinkPad R50鍵盤及Palmrest的設計也回復成ThinkPad T30的方式,就是鍵盤架在Palmrest上,而Palmrest又與整個Keyboard bezel是一體的。所以理論上,T40便於拆卸式的Palmrest帶來的鬆動感在ThinkPad R50上可能會獲得改善吧。

ThinkPad R50當然也是將TouchPad列為標準配備了。

從這張左側圖就能看出許多事情了。站長曾在「ThinkPad大未來(下)」裡提到,根據R40與T30的設計相關性,R50可能也會延續T40的設計,從這次FCC的照片中不難看出R50活像是T40的改款。ThinkPad R50機體前端設計類似過去Thinkpad A31-Series,採斜下式設計。LCD外筐設計竟然也是比照ThinkPad T40的「不對稱」設計。「聽說」未來的ThinkPad X40也是此設計…大家聽聽就好…。

ThinkPad R50的機身左側更像T40了,由左而右依序是:兩組USB 2.0 Port、S-Video輸出、RJ11、RJ45、耳機接頭、麥克風接頭、CPU排熱口、「IEEE 1394 4-pin」接頭、PC Card插槽。

很多ThinkPad T40 user期望的IEEE 1394終於出現在外型相仿的ThinkPad R50上了,或許是一種產品區隔的做法吧。

ThinkPad R50有兩種LCD尺寸,14.1吋及15吋。機身設計也比照ThinkPad R40,分為兩種大小。左圖是一台14.1吋 LCD的ThinkPad R50正面照。從FCC檔案中配備15吋LCD的桌面圖案來研判,肯定比XGA(1024×768)來的高!至於是否為UXGA(1600×1200)解析度?就請網友自行判斷吧!這次照片都沒有拍到機身右側,但從ThinkPad T40的佈局來研判,右側大概就是「Ultrabay Enhanced」與D-Sub輸出。ThinkPad T40因為機身較薄,所以使用9.5mm高的Ultrabay Slim,ThinkPad R50則是捨棄沿用三年多的Ultrabay2000擴充槽了。改用新一代的Ultrabay Enhanced擴充槽,高度為12.5mm。這代表ThinkPad R50會有內建式DVD燒錄器可使用,這點是ThinkPad T40所沒有的。至於原先的Ultrabay2000周邊也不能置入ThinkPad R50了,這點請網友留意。
由於送FCC檢測的機器通常為「試作機」,因此外觀可能與市售機有些差距,例如Palmrest就還沒有進行處理,這點請網友留意一下。左圖中指出ThinkPad R50所使用的Bluetooth天線位置,同時Bluetooth CDC裝在鍵盤左上角,與ThinkPad T40相同。
站長覺得這張照片拍的角度很好看,所以收錄進來。目前尚無法得知ThinkPad R50的確切硬體配備,特別是顯示晶片,但站長個人覺得以IBM將R-Series定位在入門機種,或是平價機種的角度來看,ThinkPad R50的外觀設計承襲自ThinkPad T40的確有其風範在。

誠如站長在「ThinkPad大未來(下)」裡提的,現在ThinkPad產品線還欠缺高階的15吋機種,希望ThinkPad R50有機會朝高階規格方向發展!


ThinkPad T40介紹特集—「ThinkPad大未來!」堂堂完結篇!

經過了五個月陸陸續續的連載,本站年度長篇測試「ThinkPad T40介紹特集」終於堂堂完結! 透過八篇的介紹站長也僅能帶領大家窺見ThinkPad T40全貌中的一部份罷了。最後兩篇為「ThinkPad大未來」()(),裡面有業界最新的動態以及站長個人對於ThinkPad各機種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希望網友看過本文後能不吝批評與指教,感謝!


筆記型電腦3萬元大關 IBM也棄守! ThinkPad R40e登陸台灣市場!

七月十八日的ETToday東森新聞報—資訊科技區刊出一條新聞:「行情快報/筆記型電腦3萬元大關 IBM也棄守 (記者陳曉藍/台北報導
)
」 ,文中指出台灣IBM將推出售價僅NT$「29,900」元 的ThinkPad特價機種,站長以簡表條列如下:

機種
型號
CPU
記憶體
硬碟
LCD
光碟機
作業系統
售價(新台幣/未稅)
R40
2681-13V
Celeron 1.6GHz
128MB
20GB
13.3吋
DVD-ROM
WinXP Home
29,900
R40e
2684-F2V
Celeron 1.8GHz
128MB
20GB
13.3吋
CD-ROM
WinXP Home
29,900
R40e
2684-F3V
Celeron 1.8GHz
128MB
20GB
13.3吋
DVD-ROM
WinXP Home
31,500
ThinkPad R40 (日規機照片,搭載14.1吋LCD)
ThinkPad R40e (日規機照片,搭載14.1吋LCD)

國內的網友對於ThinkPad R40e可能較為陌生,一言以蔽之,ThinkPad R40e是定位在比R40更低階的入門機種,想成一台具備R32外觀、採用ATI整合晶片組的ThinkPad便是R40e的概觀了。或許是因為台灣地區的ThinkPad R40價格賣到超低價,因此原先IBM規劃產品區隔在 900美金以下的機種為ThinkPad R40e的守備範圍,如今卻出現ThinkPad R40的「國民機種」。由於ThinkPad R40e的定位使然,規格與R40其實有相當的落差,故這兩款機種只有編號類似,外觀及內部諸元相差甚遠,站長列表如下說明:

ThinkPad R40
ThinkPad R40e
晶片組(北橋/南橋) Intel 845MP chipset
(82845MP Memory Controller Hub (MCH-M /
82801DBM ICH4-M I/O Controller Hub )
ATI RADEON IGP 330M chipset
( IGP 330M northbridge /
ALi M1535+ southbridge)
顯示晶片 ATI Mobility RADEON / Mobility RADEON7500
獨立顯示晶片、獨立顯示記憶體
ATI RADEON IGP 330M
整合型晶片組,透過UMA架構,從主記憶體分出16MB
主機鋰電池
8 cell
6 cell
USB支援
USB Ver.2.0 兩組
USB Ver.1.1 兩組
Ultrabay 2000擴充槽

N/A (固定式光碟機)
UltraNav (TouchPad)
N/A
ThinkLight(鍵盤夜視燈)
N/A
支援Port replicator/ MiniDock
N/A
Video out (S端子)
N/A
infrared (紅外線傳輸)
N/A
IEEE 1394
(特定機種)
N/A

如果新聞是正確的的話,站長對於台灣IBM這次「特價機種」的產品線策略可謂大惑不解,同為NT$29,900價位的兩台ThinkPad,功能上卻有著相當大的落差!ThinkPad R40e (2684-F2V)雖然CPU運作時脈較高(1.8GHz),但卻只配備CD-ROM,反觀 ThinkPad R40 (2681-13V)除了CPU運作時脈稍慢(1.6GHz),卻配備DVD-ROM!,同時從上表中,不然看出ThinkPad R40e在功能上皆比R40陽春許多。或許IBM-TW在選擇機種時,仍落入「CPU快=規格好」的傳統思考窠臼中,站長個人的看法是,既然是同一價位,購買ThinkPad R40 (2681-13V)似乎更為划算,除非網友非常在乎那「200MHz」的速度差距。這次的三台「特價機種」都沒有IEEE 1394與Wireless LAN功能。

再回頭談一下ThinkPad R40e的產品定位,ThinkPad R40e為了將售價壓到最低,故在規格做了最大程度的妥協,另一方面也是要與R40做一個區隔。這從R40e採用整合型晶片組、前一代的南橋晶片(僅支援USB Ver1.1)與固定式光碟機設計便能看出其定位。雖然ThinkPad R40e將功能及擴充性減至最低,但是價格也相當的犀利。如果使用者僅需要一台文書處理/上網專用的筆記型電腦,以ThinkPad R40e的規格及功能倒也能滿足此類客戶的需要(站長建議最好加一下記憶體)。這次IBM-TW可能「一時不察」誤將ThinkPad R40拖下水,只是國內市場相當激烈,究竟ThinkPad R40e能不能成功打入台灣市場,或是迫使低規格的 ThinkPad R40常態性降至三萬元以下價位,堪拭目以待。

這次IBM-TW推出的特價機種,目標是針對友商HP的「縱橫四海」專案,該專案最低價為的是Presario 2100(青年機二代),售價同為NT$29,900。站長覺得相當好笑的是,兩大外商透過媒體大打口水戰的時候,都淹沒了真相,因為Presario 2100跟ThinkPad R40/e-Series根本就是不同定位的產品,有點像是拿蘋果對決橘子一樣(笑)。Presario 2100-Series是一台不折不扣的3-Spindle機器,內建硬碟、光碟與軟碟。為了裝配15吋LCD,因此整體大小為A4 File-Size。這次為了搶佔低價市場,便換成14.1吋的LCD,但機體大小仍不變,重量為維持在三公斤。而且同樣為了降低成本,Presario 2100-Series採用了ThinkPad R40e非常類似的晶片組合:「ATI RS200M (U2)加 ALi M1535+」,就是ATI RADEON IGP 340M chipset。ThinkPad類似於Presario 2100-Series 3-Spindle定位的是已經停產的A31-Series才對,但A31-Series採用的是獨立顯示晶片。ATI RADEON IGP 330M/340M chipset內建的繪圖引擎皆為Mobility RADEON(M6),算是DirectX 7.0時代的產物。

所以IBM-TW拿出ThinkPad R40e對決Presario 2135AD從規格上還真的是半斤八兩,都是ATi共享記憶體架構、USB Ver1.1規格等。如果全比規格,那ThinkPad R40e倒是略輸一籌,例如LCD螢幕就只有13.3吋。對了,ThinkPad R40/e的特價機種都只裝配13.3吋LCD,但機身仍為14.1吋設計的A4-Size,這也與 Presario 2135AD 用14.1吋LCD套15吋機身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省錢嘛…)。但是很碰巧地,IBM-TW竟推出同價位的ThinkPad R40出來應戰,除了LCD只有13.3吋與沒有IEEE 1394之外,ThinkPad R40整體的功能與性能皆優於Presario 2135AD,畢竟R40本來就不是這價位帶的產品。另一個有趣的思考點是,花同樣的錢,一台是3-Spindle的三公斤機器,另一台卻為 2-Spindle 2.8公斤機器,機體的體積與重量也需要列入衡量。

故站長看兩大外商大打口水戰,都很成功地利用定價策略模糊了產品的定位,此類 3-Spindle vs. 2-Spindle不同量級,放在同一價位上的對決,也能打得如火如荼,站長不禁佩服了起來….(笑)。


日本IBM發表ThinkPad 「G40」!

日本IBM於4月16日發表了ThinkPad家族最新一代的「G40」系列。ThinkPad G40是一台採標準的3-Spindle設計,內建硬碟、軟碟與光碟機。在今日軟碟已逐漸式微的環境裡,G40沒有採「雙光碟機」設計且內建軟碟機顯見此定位在「純商用」及「Desktop Replacement」取代桌上型電腦的意味甚明。ThinkPad G40是IBM首款正式採用「Desktop CPU」的機種,從去年起業界就在盛傳IBM會推出此類產品,當時也掀起一陣猜測風,從A-Series到R-Series莫衷一是,原來最後IBM獨立成為一個產品線。ThinkPad G40與國產的「DeskNote」不同之處在於G40是使用「DT CPU Solution的notebook」,所以G40具備notebook的幾項要素,包括「預載電池」及「內建PC Card擴充槽」等。此外ThinkPad G40的軟碟機與光碟機皆為固定式,不可抽換。

ThinkPad G40在硬體規格上簡述如下:

  • CPU:Intel Pentium4(2.4/2.8/3.0GHz,no Hyper-Threading) or Celeron 2.0GHz
  • Chipset:Intel 852GM
  • RAM:PC2100 DDR-SDRAM,最大可到1GB
  • Graphics:Intel 82852GM Graphics Controller with Intel Extreme Graphics Driver(共享記憶體架構)
  • LCD:14.1吋(1024X768) /15吋(1024X768 or 1400X1050)
  • HDD:20GB/40GB (4200rpm)
  • Optical Drive:24X-10X CD-ROM or CD-RW/DVD Combo
  • Network:Modem+10/100 ethernet+特定機種含Wireless Lan(802.11b)
  • Battery:NiMH/ Li-ION

從上述的規格中能看出ThinkPad G40並不是一台「超強的notebook」,甚至可說除了CPU夠力之外,其餘規格幾乎只能滿足辦公室的文書處理而已。從IBM-JP發表的G40定位圖中便能看到IBM將G40定位在初階及中階產品。有的友商認為既然採用了強力的DT-CPU,當然要裝配高檔的顯示晶片並賦予多樣化的功能,另一派則是從務實的角度來看待,認為採用DT-CPU就是要節省成本,看來IBM較認同後者的看法。

其實自從IBM放棄家用/消費性電子商品的市場之後,便專心在核心競爭力的商用市場上面,所以在notebook日益微利化的時代裡,許多廠商將notebook導入消費性電子設計,認為是轉型的方向之一,因此寬螢幕LCD、內建TV-Tuner等設計會出現在notebook上也就不足為奇。也有的ThinkPad user質疑ThinkPad為何在功能上不及其他日系消費機種,別忘了,IBM Yamato Lab自始自終都把ThinkPad當作「專業的商用機器」在設計,除了過去的i-Series之外,也因此並非ThinkPad G40不能「炫」,而是IBM就是要將G40擺在商用中低階產品區隔裡。

所以接下來看ThinkPad G40究竟要賣給怎樣的客戶。

今天辦公室裡雖然LCD顯示器已經慢慢風行了,但是體積龐大的主機仍佔據不小的空間,更別提仍在使用傳統CRT螢幕所耗費的空間。今天ThinkPad G40能夠提供強大的運算能力(Pentium4 2.8GHz不算慢了吧…)、清晰的畫面(notebook採用LVDS輸出,一般人的LCD還在用D-Sub類比輸入呢!) 、安靜的工作環境,特別是節省辦公桌空間,這些都是導入ThinkPad G40後所能產生的好處。至於大家可能計較的:顯示晶片太弱!(上班時間有人在玩遊戲嗎…?)硬碟性能太慢!(文書處理硬碟不需太快,而且5400rpm HDD成本會增加…)、外型不好看!(站長也同意…只是IBM為了考量熱設計,外觀考量早就擺到最後面去了…)。結果就是ThinkPad G40便成了一台體積龐大的Desktop Replacement,雖然擁有高速CPU,但是卻犧牲了其餘功能,但IBM本來就不是針對消費客戶而來的。

ThinkPad A31-Series的產品定位可說被T40/R40/G40-Series所平分了。以往最高檔的A31p改由T40p繼承其「Mobile Workstation」定位,A30則由G40(3-Spindle)與R40(2-Spindle)所分擔。在商言商,G40並不會讓ThinkPad user喜歡其造型或是性能,但這卻是IBM的一項大膽嘗試。去年DT-CPU「歪風」盛行,各一線大廠紛紛加入,唯獨IBM堅持ThinkPad的機動性(Mobility)及考量配套的散熱機制而沒有貿然採用,經過一年的觀察之後,IBM終於請台灣廣達公司進行ODM。到底市場會不會接受IBM ThinkPad G40呢?這就讓時間來證明吧!

=================================
站長註@2006: 後來證明ThinkPad G-Series並未獲得日本以外市場的青睞,連台灣賣幾款之後也停售了。目前只剩下日本當地Lenovo仍舊推出新款的ThinkPad G50,還採用Intel Core Duo處理器了呢!


「ThinkPad T40介紹特集~~榮光的逆襲!」連載開始!


抱歉讓各位久等了!從今日起本站開始連載「ThinkPad T40介紹特集~~榮光的逆襲!」!本文是站長對於ThinkPad T40的測試心得與特點介紹,希望網友能夠對於ThinkPad T40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這次站長動用到兩台ThinkPad T40,皆為日製「藤澤機」,也因此站長所有測試數據及個人看法皆以這兩台為準,尚請網友明鑑。

最後還是要再跟網友說聲抱歉,由於站長在公餘才有時間撰寫本文,所以無法一口氣完成全部內容,目前只能以連載方式陸續刊出,這點尚請網友見諒,感謝!

Go to 「ThinkPad T40介紹特集~~榮光的逆襲!」!


IBM ThinkPad T40/ X31/ R40系統回復功能說明

已經有網友陸續購入新一代的ThinkPad T40/X31/R40,同時也多了一項疑問:「F11功能以及隱藏回復磁區怎麼不見了﹖」目前新一代的ThinkPad已經把F1/F11/F12功能整合在「Access IBM」按鈕上。使用者只要開機時按下這個藍色按鈕,就會進入下圖所示的圖形操作畫面,而且滑鼠可以照常使用哦。
這個IBM取名為「Access IBM Predesktop Area」的神祕區域說穿了就是IBM將硬碟分割出一個空間,而且「完全」隱藏起來。因此就現有的磁碟管理工具,不論是Win98開機片裡面的FDISK、Partition Magic 8.0或是WinXP本身的磁碟管理工具都完全無視此區域的存在,感覺像是IBM將這個區域放到不同次元似的。除非到BIOS裡將權限打開!而IBM就把系統回復檔案以及PC Doctor DOS版整個放進去這個區域。如果使用者有日需要回復系統時,請按「Recover to factory contents」就可以了!如果帶愛機到店裡去加裝記憶體,也可以按「Run diagnostics」執行PC Doctor裡面的檢測程式,簡言之使用者能夠透過「Access IBM」得到系統還原、檢測等功能,詳細說明站長會在「ThinkPad T40介紹特集」中補述。

此外站長測試過,將硬碟分割成C、D兩槽時,使用Access IBM還原系統時,只會還原C槽的系統,D槽的資料不會被影響到。因此使用者除了使用IBM附贈的「Rapid Restore PC」備份系統外,也可以考慮將硬碟分割並透過Norton Ghost等軟體自行備份。至於有網友提到如何備份「隱藏磁區」並燒錄成光碟?關於這點站長個人的建議是:「放棄吧,不要浪費時間了!」以往的F11隱藏磁區還可以透過Norton Ghost等軟體複製下來,但是看到諸多網友不眠不休的奮戰之後,備份那些檔案不見得能夠順利地還原系統,此代的還原磁區,就目前大家可拿到手的軟體根本看不到,站長不認為浪費時間去備份一個「不知道能不能用」的磁區檔案有多大的意義。

但是站長本人也會希望將系統備份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目前有下例三種方法:

  1. 安裝附贈的「Rapid Restore PC」並且透過此軟體製作「系統還原光碟」,不過此法相當花時間,而且硬碟「一定」不能分割才可以順利安裝,而且最好是使用內建式光碟燒錄機,免得RRPC不認得。
  2. 將磁碟分割,然後透過Norton Ghost、DriveImage等軟體製作「系統還原光碟」,站長個人傾向於採用此法。因為資料起碼可以放在D槽,系統重灌也不會影響到。
  3. 購買IBM原廠的系統還原光碟。只是IBM-TW的交貨效率要改進呀。站長個人也會買一份以備不時之需。

站長不厭其煩地建議網友,作業系統還原其實只是系統備份的一環,使用者千萬不要抱著「一片在手、安全無虞」的心態,雖然硬碟在保固期內IBM有更換服務、系統損毀有上述方法可以還原,但是網友自己的重要資料呢﹖個人的電子郵件呢﹖這些都是別人無法還原的心血結晶。所以就算網友使用也好,分割磁區也好,站長強調一遍「不要相信硬碟」,資料一定要養成備份的好習慣,不管是燒錄在光碟片、購買外接MO機/ZIP機,甚至備份到網路硬碟都好,個人的檔案只有自己了解其重要性,平時多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