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之前Seagate、Fijitsu都陸續發表160GB的2.5吋7200RPM高轉速硬碟,甚至連Samsung都在4月底發表200GB的7200RPM大容量硬碟,但許多筆記型電腦的Power User最關心的還是HGST何時推出新世代的7200RPM旗艦產品。在期盼多日之後,HGST終於在5月11日正式發表「7K200」系列最新2.5吋7200RPM硬碟。正如其名,7K200最大容量高達200GB!且200GB版本也僅用上兩張碟片,換言之單碟高達100GB!先前的5K160單碟為80GB。
7K200系列共有五種容量:80/100/120/160/200GB,都配備16MB Buffer。值得留意的是,7K200系列「不提供PATA界面」版本,HGST的此項決定也代表SATA已經躍居主流地位。目前已發表的7200rpm 160GB以上容量硬碟的三大廠牌中(HGST/Seagate/Fujitsu),只有Fujitsu繼續提供PATA界面,但容量最大僅為160GB。網友的ThinkPad如果要享受7K200的暴力效能,只有採用SATA界面的「第三世代」ThinkPad(60-Series)才有機會換裝主硬碟。
7K200系列還細分為兩種系列,分別是對應SATA 3 Gb/sec與SATA 1.5 Gb/sec兩種傳輸速率。雖然原廠公佈的資料中兩種傳輸速率的效能並無差異,網友如果很在意規格,購買時要留意產品編號。以SATA 3 Gb/sec的200GB版本為例,編號為「HTS722020K9A300」;SATA 1.5 Gb/sec的版本則是HTS722020K9SA00,關鍵在倒數第三、第四碼。A3=SATA 3 Gb/s, SA = 1.5 Gb/s。
7K200隨著機型容量的不同,最高傳輸速率[Media transfer rate (Mbits/sec, max)]也有差別,最高速的組合分別是100GB與200GB,速度高達876Mb/s!,對照HGST先前SATA硬碟的最高容量效能,數據如下;
- 7K200;876Mb/s
- 7K100;629Mb/s
- 5K160;540Mb/s
- 5K120;510Mb/s
從效能以及容量上的差距,假設預算充足(笑)的狀況下,不管從5400rpm或是7K100升級為200GB的7K200,能同時享受效能與容量的大幅躍進。如果再搭配Santa Rosa平台的1GB Trubo Memory,想必又是另一番的全新感受。
關於耗電量的表現,原廠雖然號稱「近似5400RPM硬碟」,我們不妨拿5K160與7K100一起比較。茲舉Startup (W, peak, max.)/ Seek (W, avg.)/Read (W, avg.)/ Write (W, avg.)/ Standby (W, avg.)四項數據;
- 7K200;5.5/2.6/2.3/2.3/0.25
- 7K100;5.5/2.7/2.3/2.3/0.25
- 5K160;5.0/2.2/1.8/1.8/0.25
嚴格講7K200還是比5K160耗電的。至少不會比前一代7K100更耗電,如原先已經習慣愛機配備7K100的續航力時,換裝為7K200之後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7K200系列除了效能及容量上的優勢之外,也首度加入「Bulk Data Encryption」(大量資料加密技術?)。當資料在寫入前,透過加密金鑰把資料打散存放,讀取時再透過金鑰把資料組合。此類所謂的「硬碟加密技術」能夠提供比傳統密碼加密更高的安全性。由於「Bulk Data Encryption」是選用功能,至於如何實作、如何啟動關閉,目前尚未明瞭。
雖然SSD固態硬碟也覬覦筆記型電腦的儲存媒體市場,短期之間SSD擅場可能還是在13.3吋寬螢幕以下尺寸的輕薄筆記型電腦上面。14.1吋以上尺寸基於效能、容量甚至成本考量,還是會以傳統硬碟為主。隨著HGST推出全新暴力級高速、大容量硬碟,想必又將掀起市場新震撼。7K200預定售價為249美金,預計今年夏天上市。希望台灣也能早日引進。
今年4月5日的癮科技(engadget)中文版刊登一篇有趣的新品消息:「真正漂浮在半空的時鐘」。站長聞訊後就馬上到文章介紹的「ThinkGeek」網站上察看,赫然發現可以直送台灣耶!於是馬上透過網路下單,只是海外運送竟然只有DHL或UPS兩種國際快遞,本來還以為可以選便宜一點的郵局…,但還是訂購下去了。
如下圖所示,ThinkGeek的網路郵購畫面非常簡潔易懂。如果網友對於跨國刷卡交易有疑慮,該網站也提供PayPal機制。站長在4月5日當天下單,在4月9日就收到DHL國際快遞包裹,代價就是36.76美金的運費呀~~~|||

原來這個「磁浮底座」的型號叫做iFO3000,而且站長覺得外盒上的藍色地球真的比電子時鐘好看多了:(
可惜ThinkGeek網站銷售的組合是內含電子時鐘,歐洲那邊的網站才會搭配藍色地球。而且電子時鐘在某些網站上可以選購,唯獨藍色地球竟然沒看到有網站提供單售服務。

下圖是額外加購的太空梭模型外盒。

打開包裝盒後,終於能夠一賭「磁浮底座」的真面目。外型酷似一盞檯燈,透過頂度與底座產生的磁場,讓物體在互相牽引作用下,能夠懸浮在空中。

底座有個開關,可以切換當物體懸浮在半空中是順時針或是逆時針方向旋轉。雖然國外也有賣其他公司設計的磁浮底座,但iFO3000提供的變壓器直接支援110V或是220V,算是貼心的設計。

下圖是「磁浮檯燈」頂部的特寫。通電之後,頂部會有磁力。至於磁浮底座的產地則是中國大陸。

「磁浮底座」的創意非常讓人激賞,但是實際拿到成品後,卻覺得產品本身的細膩度大概只有60分及格標準,除了模具的密合度可以再加強之外,原廠附的「spacer」(用來避免物體直接吸附在檯燈頂部)竟然兩側「疑似」斷裂,如果是造型設計,那施工法也未免太拙劣了。

本次包裝附上的電子時鐘特寫。

呃…打開後站長恍然大悟,原來裡面是個空殼,重點在塑膠盒頂部有個大磁鐵,那才是物體能夠漂浮的關鍵!
原本電子時鐘底部有塊黑色壓克力片,想不到時鐘掉下來幾次後,就脫落了…,但也可知要讓物體學會「舞空術」真的要練過。

在嘗試過好幾次之後,站長終於在「不知道為何成功」的情況下,讓電子時鐘漂浮在空中了(泣)。
雖然之前仔細看過手冊,但現在也還是不清楚正確的漂浮程序。無論如何,當站長小心翼翼地將Spacer從電子時鐘上面移開時,發現電子時鐘不會被吸到檯燈頂部,接著看到時鐘開始緩緩地自轉…成功了!在這一刻,站長才覺得底座模具好壞已經沒差別了,因為重點在於讓物體懸浮在半空中的本領呀!

接下來就是讓太空梭「升空」了(笑)。其實要讓物體適用這個磁浮底座,只要在物體內有塊磁鐵就成了。除了電子時鐘有黏一個大磁鐵之外,太空梭的太空艙裡面其實也有磁鐵。國外有賣各式造型的飛機供磁浮底座當裝飾品,或許改天也可以自行將磁鐵裝到某台剛彈模型裡面,呵呵。

太空梭模型組裡面還有附一個太空人模型。由於該模型沒有內附磁鐵,所以無法懸浮在空中。

換個角度來看太空人與太空梭。

看著太空梭漂浮在半空中,讓人想到寬廣無垠的宇宙,或許透過磁浮底座能夠讓忙碌的現代人感受到不同的寧靜吧。
正當站長忙於公務無暇更新主站消息時,Samsung在三月底發表了次世代主機「新神器」:Flash-SSD(solid state drive)。站長趁週末手邊的公事暫時告一段落的此刻,與大家分享這項新設備對於未來ThinkPad的發展之影響。
韓國Samsung在3月27日台北舉行的「Mobile Solution Forum」會上公佈了1.8吋的64GB Flash-SSD(文後簡稱固態硬碟)。新款的64GB固態硬碟採用了高速的 single-level-cell (SLC) NAND顆粒,關於SLC與MLC顆粒的比較,請參閱討論區的精彩對談。值得注意的是,Samsung使用了單顆容量為8Gbit的晶片,也就是每顆Flash僅1GByte。所以64GB的固態硬碟必須用上「64顆」Flash晶片。

近日受到iPhone即將上市的影響,NAND Flash顆粒大漲,以今日「DRAMeXchange」的報價,8Gbit的SLC顆粒合約價格約7.58美金,如此不難推算出64GB固態硬碟光顆粒所佔的成本有多高了=64*7.58*33=1.6萬台幣!雖然市面上已經有單顆16Gbit的SLC顆粒,售價卻也是兩倍,因此「現階段」1.8吋 128GB的固態硬碟並非不可能,而在於價格過高。Samsung已經有32Gbit的單顆Flash樣品供廠商測試,展望未來一年,如果NAND Flash價格跌幅可以「每年腰斬」的速度直線下滑,2008年以新台幣8,000元買到64GB、1.6萬元買到128GB或許並非不可能。
關於Flash-SSD,網友不妨想像成是「超大容量的隨身碟」,因為USB隨身碟與固態硬碟內部都使用同樣的NAND Flash。日本BUFFALO(牛頭牌)公司也剛好於3月23日發表了新產品:「Silicon HDD」(如下圖所示),容量高達16GB,售價為日幣19,210元(約台幣5,400元)。傳統的USB隨身碟只能當作動態硬碟使用,但這款「矽碟」卻可當作固定硬碟使用,在作業系統下還能夠直接分割成NTFS磁區。

隨著Intel也進軍NAND FLASH市場,未來透過先進製程大量生產16Gbit甚至32Gbit顆粒將有助於固態硬碟壓低成本,進而提升市場佔有率。接下來便討論固態硬碟對於notebook有何優點?最顯而立見的便是:
- 體積:固態硬碟的厚度很薄,且面積也較2.5吋硬碟小,有利於B5-Size筆記型電腦外型設計。
- 重量:Samsung發表的固態硬碟僅15g!反觀2.5吋的硬碟重量約100g左右。
- 耗電量:以HGST 5K160為例,平均讀寫耗電量為1.8W,Samsung發佈的數據則是0.5W。
- 抗震能力:傳統硬碟對於震動承受能力較差,必須依賴APS等技術暫時停止讀寫,固態硬碟無此困擾。
- 運轉噪音:固態硬碟幾乎沒有運轉噪音了。
關於固態硬碟對決傳統硬碟的勝負,日本PCWatch的笠原一輝先生有進行精彩的評比介紹,有興趣的網友請勿錯過!「HDDとSSD、消費電力と性能の違いを調べる~SSDの今と今後」。文中Samsung的32GB固態硬碟(效能不及這次推出的64GB版本)可說狂八TOSHIBA的1.8吋傳統硬碟。就連Samsung原廠的新聞稿也將固態硬碟與1.8吋硬碟相提並論,但ThinkPad從X40-Series(採用1.8吋硬碟)一路進化到X60-Series(採用2.5吋硬碟),個人認為證明了一件事:「1.8吋HDD無用論」。為了讓主機輕薄化,卻犧牲了磁碟讀取效能,且面對主機全面預載Vista的時代,notebook如果還在採用1.8吋傳統硬碟,真的可用「災難」兩字來形容。因此站長寧可將固態硬碟與2.5吋5400轉以上硬碟相提並論,探討ThinkPad採用固態硬碟的必要性。
固態硬碟具備體積小、低耗電、耐震性優等強項,相對的,儲存容量較小便是基於成本考量的妥協做法。考量到作業性質,或許內建光碟機的ThinkPad T-Series與R-Series反而較適合5400轉甚至7200轉的高容量傳統硬碟。X-Series可說是固態硬碟完美的搭載機體。由於T/R-Series都將於今年內導入寬螢幕機種,站長猜測明年X-Series(X70?)也將推出12.1寬螢幕機種。如果以目前X60的重量當作設計基準,搭配4-CELL圓形電池時,主機總重量為1.43Kg。假設搭載兩款「新世代神器」—固態硬碟及LED背光面板,重量可以馬上減輕多少呢?
首先是硬碟從100公克減為15g,省了85g。LCD面板也可從255g減為183g,省了72g。理論上主機可從1.43g降為1.27g!如果再大膽假設,從1.27g當出發點,再加上250g作為內建光碟機呢?(目前Ultrabay Slim的光碟燒錄機為210g),或許1.6Kg以內且內建光碟機的X-Series並非不可能!而且依此假設,此款「假想X70」可是搭載「一般電壓版」的Intel未來雙核心CPU(研發代號:Penryn),不用為了輕量化而使用低電壓版CPU以及1.8吋傳統硬碟!不須遷就減重而可依舊保持ThinkPad的堅固機體設計!
雖然聽起來未來的X-Series能夠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只是LED背光面板在畫面顯示上毀譽參半,且Flash-SSD讀取壽命有限,即便上述兩項神器真的應用在ThinkPad上,想必價格也會是「天價」。但站長還是很期待:如果Yamato Lab可針對固態硬碟與LED背光面板特性,量身訂做出一款Super X-Series時,在外型與內部設計方面會帶來多大的變革,或許此舉對於未來ThinkPad的影響將更為深遠吧。
話說當站長新購入DELL的桌上型電腦之後,看到友站有網友發文抗議「DELL的電腦不提供Vista升級版」。站長也是半信半疑的,因為根據台灣微軟「Express Upgrade to Windows Vista」網站提供的製造商選項,還真的沒有DELL的選項。但仔細去推敲微軟推出的這個活動,其實是為了避免消費者在今年初購買電腦意願變差(為了等待電腦預載Vista),所以理論上在活動期間內都有機會獲得Vista升級版的機會。
反正死馬當活馬醫,站長就仔細看了一下「Microsoft Windows Vista 隨機版軟體產品升級說明」 網頁說明,在下方的流程圖中,赫然發現DELL的名字。呵呵~~於是站長興致就更濃了,乾脆按照網頁說明申請下去,大不了就是沒通過申請而已。
首先按照程序,備妥購買發票正本及「升級表格 (Upgrade Redemption Form) 」,由於站長的DELL電腦是WinXP Pro,所以有資格申請Vista Business basic(32bit),詭異的是網頁寫得不是很清楚,其實表格要下載「XP Pro 64-bit to Vista Pro 64-bit Redemption Form」。接著就是到「 https://upgradeweb.moduslink.com/Vista/ 」網站註冊。由於網站有提供中文說明,站長就不多贅述了。要留意的是在這階段就必須先用信用卡預付運費。
上線註冊之後,會收到一封繁體中文的確認信,內容如下:
「感謝您提交訂單以升級至 Windows Vista Business 32-bit DVD 位元 DVD。請嚴格遵循本確認電子郵件中的所有指示,這十分重要。您有責任確保訂單請求資訊的完整性與正確性。以下任何情況都將導致訂單處理延遲和/或訂單不合格:請求資訊不完整、無法辨識、遲交、遺失、受損、地址錯誤或郵資不足、重複提交訂單的欺詐行為或提供虛假資訊。Microsoft 和/或 ModusLink (或您的製造商或安裝者) 有權拒絕和/或棄置任何被認定為虛假或有詐欺嫌疑的訂單。為了使您的訂單得以履行,您必須以郵件、傳真或掃描等方式將合格個人電腦的收據以及本頁所列的線上確認號碼一起透過以下地址或傳真號碼進行提交:」
亞洲地區提供的提交地址有新加坡、中國上海、日本及韓國。竟然只有新加坡有留連絡e-mail。站長覺得不放信心,致電「臺灣免付費電話(008-016-51909)」,接電話的是對岸的女生,與對方交談了一會還是搞不清楚到底要不要將發票與升級表格寄給微軟。站長乾脆決定花120元寄一封國際限時掛號信到新加坡去,至少對方還有e-mail可以詢問進度。
經過一個多禮拜之後,在3月8日終於收到第二封中文確認信,內容如下:
「感謝您提交 Windows Vista Business 32-bit DVD OEM 的訂單。
驗證現已完成,我們將處理您的訂單。您應該會在 4-6 週內收到您的訂貨,並會在訂貨交付運送時收到電子郵件確認。您還可以隨時前往 https://upgradeweb.moduslink.com/vista/hp,或發送電子郵件至 MSTUPVISTAASIA@moduslink.com 來核對訂單。
如果您在指定的時間期限內沒有收到訂貨,請在 2007 年 5 月 1 日之前 (英文版本產品) 或 2007 年 6 月 1 日之前 (非英文版本產品) 通知我們,以便我們進行調查並將訂貨交付運送。錯過上述日期之後,我們可能無法處理您的請求。」
老實講,真的有點好笑,微軟似乎認為站長買的是「HP」的套裝電腦,竟然要我跟HP確認訂單…||| 想當然爾,登入後說沒有這筆訂單…。但站長也沒去理會了,就這樣過了8天,今天站長終於收到最終確認信!
「感謝您提交 Windows Vista Business 32-bit DVD OEM 的訂單。 您的訂貨已交付運送。您應該會在 3 週內收到訂貨。如果沒有收到訂貨,請在 2007 年 5 月 1 日之前 (英文版本產品) 或 2007 年 6 月 1 日之前 (非英文版本產品) 發送電子郵件至 MSTUPVISTAASIA@moduslink.com 與我們聯絡,以便我們對您的請求進行調查並將訂貨交付運送。」
本以為還要再等個幾週從海外寄來,沒想到「今天晚上」回到家裡時,就已經收到微軟寄來的光碟片了!竟然是從中和寄來的…

打開包裝袋之後終於出現正版盒裝Vista!

盒裝的背面照

正版的Vista Business basic(商用入門版)DVD光碟片,有光彩炫目的雷射防偽標籤。

當然盒裝會附上正版的產品證書貼紙。

其實站長起初對於幾乎免費拿到(運費刷卡花了新台幣333元) 正版的Vista沒有抱太大的希望,沒想到還真的收到光碟片。如果網友是在2006 年 10 月 26 日至 2007年 3 月 15 日之間購買套裝電腦或是正版彩盒裝WinXP,請把握機會付個工本費去領取一套Vista升級版吧!
如果網友覺得HGST的7K100儲存容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不妨考慮預計五月底問世的富士通 2.5吋 7200轉硬碟,因為最高容量高達160GB! 採用垂直寫入技術的「MHW2 BJ-Series」共有三種容量,對應的型號如下:
- MHW2080BJ (80GB)
- MHW2120BJ (120GB)
- MHW2160BJ (160GB)
共通規格如下:
- buffer: 8MB
- 消耗電力:
- 讀取:2.1W (1.5Gb/s) / 2.3W (3.0Gb/s)
- Standby:0.13W (Slumber mode 時)
- Idle:0.80W
- (寬x長x高):70×100×9.5mm
富士通並沒有推出相同容量的PATA版本硬碟,同時本系列也是富士通第一款7200轉硬碟。除了原先的HGST與Seagate之外,富士通終於推出自家的7200轉硬碟。雖然富士通的硬碟向來並非以效能著稱,但運轉時的靜音表現卻讓人印象深刻。本次推出的「MHW2 BJ-Series」實際運轉噪音尚不得而知,如果能夠保持良好傳統,當網友想替愛機升級160GB的7200轉硬碟時,又不想被讀取的聲音所打擾,富士通的硬碟是可以考慮的對象。
HGST的7K100系列已經稱霸市場一陣子,如今連富士通都已經發表160GB的7200轉硬碟,或許會加速HGST發表新款2.5吋7200轉硬碟的時程吧。
富士通原廠新聞稿(日文)
MHW2 BJ-Series產品規格(日文)
如果站長的Dimension E520就這樣幸福快樂的使用下去,本篇標題可能就叫做「DELL PC採購記」而已,怎麼跟Q6600四核心CPU有關呢?話說UPS的貨機正往台灣飛行的路上時,站長順手翻閱了前幾期的「電腦王」雜誌,剛好看到Core 2 Duo(Conroe)的規格比較表,站長看到E6400(2.13GHz)的L2快取為2MB時,大吃一驚,不學無術的站長好久沒認真研讀Intel的Roadmap,一直「以為」時脈破2GHz的Core 2 Duo就會內建4MB L2,所以才「不假思索」直接勾選E6400(後來才知道DELL網站上其實有註明是2MB L2…Orz),如果才2MB,那站長何必買2.13GHz,省點錢買E6300(1.86GHz)不就得了嗎~~~!
雖然4MB L2快取的處理器與同時脈內建2MB L2快取相比,約只增加10%不到的效能增益,但是「奇蒙子」就是不一樣呀~~~,好比notebook使用的Core 2 Duo處理器如果是2MB L2,型號就是T5xxx,只有4MB L2才會冠上T7xxx,怎麼可以一台用來玩即時戰略遊戲的年度主力機才等於R60在用的處理器等級呀~~~
因此無知的站長除了一方面發誓要多用功念點書之外,同時也不忘去跟朋友大吐苦水,述說「真不想承認這是因為年輕所以才犯下的過錯」。但奇蹟總是發生在不經意的對話間,後來朋友願意提供一顆4MB L2的處理器供站長測試!E520在網站上可選配的最高時脈為2.4GHz(E6600),所以如果只要能借得E6600就可以順利升級。正當站長高興得準備迎接高時脈Conroe時,朋友的一通電話澆熄了站長的熱情:「我手邊沒有Conroe耶,只有四核心的Kentsfield耶」! 呃…「Kentsfield?」那是啥?
這時候站長才徹底了解到「讀書的重要性」。印象中即使掛「X」開頭的Conreo處理器,頂多也才雙核心,何時又推出新代號了?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好好研讀了一遍最新的Intel Roadmap,呃…原來Intel把兩顆Conroe封裝在一起,然後灌上新代號,搖身一變「四核心、8MB L2快取」的最新處理器誕生了!站長原本只要一顆「4MB L2」的處理器,怎麼變成了「8MB L2」的沒聽過處理器…。
基於長時間使用notebook的本能(笑),馬上查了一下Intel兩顆四核心處理器的TDP耗電量,挖哩勒~~QX6700高達130W、Q6600也要110W!再回頭查E520的電源供應器才305W,嗯…俗語說「無福消受」大概就是指這種狀況吧。但是CPU都拿到手了,朋友也在問能不能順利運轉。於是在今年除夕上午,站長終於踏上四核心的征途!
原本站長是「懶得」再大動土木更換CPU,當時跟朋友說:「都買品牌電腦了,何必再跟DIY族一樣自己換CPU,早知如此…嗚嗚嗚…就勾選E6300(1.86GHz)好了…啊,不是,乾脆自己回去組PC不就得了」。但是查了一下Kentsfield規格中提到「四核心、8MB L2」,不禁讚嘆…「這真是神之領域呀!」於是站長心裡潛藏的「DIY之魂」再次燃燒起來!
為了確認E520是否能安裝Kentsfield,站長查詢了DELL的技術資料跟官方的論壇,都沒有這方面的資料,當時頗有「前無古人」之感(冷),只好先昇級E520的BIOS,然後硬著頭皮打開機殼。下圖是將E520散熱片開啟的特寫。原來跟CPU接觸的地方是一個八角銅柱!銅柱搭配龐大的鋁製散熱片,整個散熱機構幾乎佔據了機殼內部一大半空間。照片中的CPU仍舊是E6400。

站長之前受夠了Intel原廠風扇的鳥氣,非常難拆裝。相較之下E520的散熱機構非常容易拆裝。只需要解開兩顆螺絲,就可以輕易將整個導風罩及散熱片移除。下圖是E520主機板全貌。站長原本認為CPU升級會失敗,所以事先並沒有拍攝Q6600(Kentsfield)的照片,沒想到將Q6600置入LGA775插槽後,抹上另一位好友提供的「 Arctic Silver 5」含高純量銀散熱膏,顫抖的手按下了電源開關,原本會出現「嗶嗶」的BIOS警告聲響,或是E520前端警示燈號會出現不吉祥的燈號,咦…系統正常開機了!

按下「F2」鍵到BIOS裡面察看,赫然出現「Intel Core 2 Quad」字樣,時脈是2.4GHz、8MB L2 Cache!嗚嗚嗚~~成功了!傳說中的Kentsfield終於成功安裝在DELL Dimension E520這台家用電腦上面了!Q6600在效能上只輸給同為Kentsfield家族的QX6700( 2.66GHz),而且按照Intel Roadmap,在未來45奈米的四核心CPU(研發代號:Yorkfield)推出前,Intel的桌上型CPU四核心雙壁都由QX6700及Q6600擔當,在2007年之內,這顆Q6600都能維持效能領先地位,而伺服器用的四核心處理器倒是另外會有怪物級的產品問世。

E520安裝Core 2 Quad(Q6600)之後四顆核心的溫度即使在處理3DMark06等3D遊戲都能夠保持在攝氏65度以內。除了散熱片的輔助外,主要功臣包括下圖中的這顆12公分風扇。這顆由「日本電產株式會社」所設計、大陸製造的風扇,運轉時噪音非常小,現在最讓站長頭大的反而是7600GT顯示卡的高轉數溫控風扇,在執行3D遊戲時會全速運轉,產生的咆哮聲比以往的6600GT還要大聲。幸好平時執行文書作業、上網瀏覽時倒也相當安靜。

經過春節假期的長時間運轉,「新生‧E520」順暢地執行各項程式,回顧去年陸續發生的硬體故障與後續的系統災難復原,站長深刻體驗到「主機效能再強、資料備份更顯重要」。這次採購E520只是提升主機效能、降低維運成本的第一步,之後站長也陸續建置家用RAID來存放個人資料。至於辦公室電腦則會朝「T60 Desktop Replacement」方向規劃,平時透過Mini Dock外接LCD、鍵盤與滑鼠,開會時可以直接帶走T60。公司的資料備份除了有現成的NAS可遠端備援,先前為了救援SATA硬碟所買的SATA硬碟外接盒也準備拿去辦公室使用。下圖為「新生‧E520」的3DMark06成績,其中的「CPU Score」成績非常驚人。

如果網友也想要擁有4MB L2的雙核心處理器,未來不用買到2.66GHz高時脈,Intel準備在4月22日正式發表新款的「E6320」(1.86GHz)及「E6420」(2.13GHz),都內建4MB L2!看來是想要給AMD更大的壓力。坊間也有網友測試尚未發售的「E4400」(2GHz,2MB L2),宣稱可超頻到2.66GHz。以五千元不到的價格,買到所謂的「保超」2.66GHz處理器頗為划算,即使不超頻,2GHz也足以應付一般文書、上網作業需求了。這也難怪E6300/E6400會改款為E6320/E6420,增大L2 Cache為4MB。
站長也是一路從自組DIY電腦走到購買品牌電腦,所以非常能夠體會DIY電腦的(超頻)樂趣與組裝彈性。另一方面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品牌電腦所提供的後勤及維修服務也是讓站長青睞的原因。究竟要購買品牌電腦或是自己/委託組裝電腦,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甚至可說不需要標準答案。即便購買DELL PC,站長還是自行加裝顯示卡;即使過去採自組PC,遇到零件故障時,還是很希望能夠在三天內更換零件。站長很高興選擇了Dimension E520,意外升級成Q6600四核心處理器更是生活中的小驚喜。接下來便是期待3月28日終極動員令3 中文版正式發表!
非常感謝網友撥冗觀看全篇四集的連載文章,在購買PC的過程中站長曾考慮過不同的方案,也衍伸出不同的擴充構想。這些心得都將陸續與網友分享!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