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Helix介紹特集(上篇)

隨著各種平板電腦結合實體鍵盤的機種越來越普及,先前Lenovo推出了兩代ThinkPad Tablet,但低落的CPU效能以及難用的「光學小紅點」讓站長並未燃起購買的意願。其實以往的ThinkPad X-Series Tablet機種一直有許多的愛好者,其中觸控筆的支援更是讓大家津津樂道,反而Multi-Touch多點觸控這項功能並非關鍵因素。站長曾有一陣子使用X61t來取代X60s,但最後還是基於重量考量而回歸X200。一直到聽說ThinkPad將要推出一款能將主機與鍵盤分離的新機種時,站長開始注意上市訊息。今年六月上旬,Lenovo-tw終於將這款「傳說中」的ThinkPad引進國內,站長便立即購入了一台。

本篇要介紹的新機是「ThinkPad Helix」,是ThinkPad家族的全新系列,並不歸類在X-Series,但也不隸屬於Tablet-Series。站長會購入Helix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對於ThinkPad史上第一款類似華碩「變形金剛」平板的機種感到好奇,第二點則是想趁機熟悉一下Windows 8系統。站長無論是公司或家裡的桌機、筆電都只安裝Windows 7,不願意改用Windows 8 ,但如果微軟腦袋不對勁,就是要強推「動態磚」(Modern UI)到底,還是得在不影響目前生活的狀況下,買台新主機來學習一下Windows 8。好在購入Helix之後,聽說「Windows 8.1」有機會恢復傳統桌面的「開始」鈕,站長不用再被動態磚設計荼毒了。這次接觸Helix,等於是全新的機體設計概念、全新的OS操作體驗,站長彷彿重頭開始學習使用一台…筆電?…平板? 其實是一台全新面貌的「ThinkPad」!

helix-test-03

 

Helix本身可歸類為Intel 「Ultrabook」類型的筆電(當主機結合鍵盤底座時),Ultrabook給站長的不良印象就是「幾乎沒啥擴充性」,原本還擔心台規機的規格會省略掉太多功能(例如官方覺得成本高的WWAN),實際上市的規格真的讓站長非常滿意,記得去年站長買首批的X1 Carbon,為了256GB的SSD只好忍痛選擇僅內建4GB記憶體的Core i7機種,首批台規Helix則是火力全開,搭載了Core i7-3667U處理器(2.0GHz,Turbo Boost最高至3.2GHz)、8GB記憶體(DDR3L-1333MHz)、256GB SSD、Ericsson C5621gw WWAN網卡(!)以及觸控筆,甚至還附上mini DisplayPort轉VGA(D-sub)的轉接線,以及USB介面的乙太網路卡,除了沒有內建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功能,整台的規格基本上可說是「頂天」了。而且類似的規格到美國網站客製化訂購,價格也不會跟台規機相差太多。雖然很多人都習慣透過智慧型手機,開WLAN分享,但站長還是習慣讓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直接透過WWAN連網,這次台規機肯內建WWAN功能,讓站長出乎意料之外同時也非常的欣慰。(Helix所使用的WWAN網卡是特殊規格,很難購得)

▼下圖是Helix主機與鍵盤底座(Keyboard Docking)結合時的特寫,原廠稱之為「筆電模式(Laptop Mode)」。Helix共有四種型態,除了主機本身就是「平板模式(Tablet Mode)」,與鍵盤底座結合時,共有三種型態,一個是已提過的「筆電模式」,第二個則是將螢幕背對鍵盤,但主機並未闔上的「站立模式(Stand Mode)」,第三種則是將主機從「站立模式」朝鍵盤闔上的「平板加強模式(Tablet+ Mode)」。Yamato Lab針對不同的型態讓Helix能動態調節耗電量,這項功能稱為「cTDP(configurable Thermal Design Power)」。其實cTDP是Intel從「Ivy Bridge」平台開始提出的新設計,讓CPU突破以往僅有單一TDP耗電量的設計。Helix各種組態與TDP的組合如下:

  • 筆電模式(Laptop Mode) =17W
  • 站立模式(Stand Mode)/平板加強模式(Tablet+ Mode) = 13W
  • 平板模式(Tablet Mode) =10W

為何不同的組態會影響耗電量,答案在於散熱效率的高低。當Helix主機與鍵盤底座結合時,鍵盤底座上的風扇會啟動,將外部的冷空氣灌入Helix主機內,因此下圖中的「筆電模式(Laptop Mode)」便是Helix能發揮最強效能的型態。只是代價是,一旦主機高速運轉時,背蓋會變得「非常燙」,這點容後詳述。

helix-test-01

▼下圖便是「站立模式(Stand Mode)」的特寫,當進入此型態時,鍵盤以及小紅點都會被鎖定住,無法操作。站立模式主要透過手指或是觸控筆來進行操作。本模式適合向他人展示資料之用。前面已提過,當Helix進入站立模式時,TDP會被限制在13W以下,無法像筆電模式一樣提高到17W。按照原廠的說法,當進入「平板加強模式」時,因為風扇遮蓋(Fan Cover)會完全與螢幕密合,影響鍵盤底座上的風扇進氣量,因此特別將TDP降為13W。站長覺得有趣的是,其實站立模式跟筆電模式的差別點只在於螢幕方向,而且如下圖所示,風扇遮蓋(螢幕下方的蓋子)其實與螢幕仍舊保有一段空間,跟筆電模式無異,為何需要將TDP降為13W呢?站長個人的猜測是,Helix主機底部其實有兩個鍵盤底座接頭,但其中一個接頭(右邊)卻沒有金屬訊號線接點,反觀鍵盤底座上面則有兩個具備訊號線的接頭,當Helix進行筆電型態時,等於是用主機底部的左邊接頭與鍵盤底座的左邊接頭相結合,此時TDP可提升為17W。如果將Helix螢幕背對鍵盤然後與鍵盤底座接合,此時等於是用主機底部的左邊接頭與鍵盤底座的「右邊」接頭相結合,此時無論是站立模式或平板加強模式,便一律設為13W。如果將主機從鍵盤底座拔起,自然就會設為10W。

helix-test-04

▼下圖是「平板加強模式(Tablet+ Mode) 」的特寫,很明顯地,風扇遮蓋幾乎與螢幕保持同樣的高度,亦即遮蓋了風扇的進風口,因此TDP設定為13W。

Helix的螢幕尺寸是11.6吋,並採用了IPS面板以及康寧的Gorilla玻璃。由於Helix是鏡面螢幕,在日光燈較多的室內環境使用會比較刺眼,但坊間的平板電腦也以鏡面螢幕為主流。原廠有提供3M公司專為Helix設計的霧面保護貼(3M ThinkPad Helix Anti-glare Screen Protector),有需要的網友可能得透過國外親友或是代購公司協助購買。看到Helix都開始採用IPS面板,不由得期待下一代的X-Series也能有機會裝配IPS面板。Helix的螢幕解析度高達1920×1080(Full HD),在11.6吋面板上實現Full HD超高解析度一直是許多使用者的夢想,站長原本也是強烈希望12.5吋的X-Series能有機會提供Full HD解析度,但根據Helix在Windows 8桌面的實際操作經驗,個人覺得傳統的1366×768解析度可能還是適合某些客群吧。這是因為當站長在Helix的Windows 8桌面,不管是透過Skype或是Line進行對談時,對話方塊的文字都非常小,如果放大文字的DPI,有的程式在畫面顯示時又不太正常。Skype至少還可以自行修改對話框文字大小,程式的圖示卻還是一樣小。此時站長轉頭看X230的1366×768解析度畫面,發現Skype的字體在未調整對話框文字大小的狀況下,閱讀起來會更輕鬆,因為文字放大了一些。

但切換到Windows 8的Modern UI時,Helix的螢幕高解析度反而不會是困擾,因為許多程式都會針對平板環境而重新設計操作介面,就算是Skype的Modern UI版本,對話框的預設字體也比桌面版大上一些。其實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旗艦級智慧型手機即使才5吋左右,不也提供Full HD解析度,反觀螢幕「高達」11.6吋的Helix,當然要跟進高解析度才對。只是切換到傳統桌面時,還真的挺費眼力的。這經驗讓站長不由得感慨時代的變化,其實並非傳統桌面環境不需要高解析度,而是需要「更大的面板尺寸」。但站長是否會因此願意改用Windows 8的Modern UI呢?答案是否定的!站長曾使用過Nokia Lumia920手機,基本上對於Windows Phone 8系統操作還算滿意,畢竟在非常有限的螢幕尺寸,而且輸入工具僅限於手指,WP8的動態磚設計有其優點。反觀具備鍵盤以及小紅點的Helix,更需要一個桌面來進行多工作業,Modern UI在這種情況下其實顯得累贅。除非站長進入「平板模式」,在缺乏鍵盤、小紅點的狀態下,以手指來操作動態磚是必然的選擇。

helix-test-05

▼Helix的主機重量約為785公克,相較於第一代的ThinkPad Tablet內建WWAN版本約為760公克,Helix不但螢幕更大(11.6" vs. 10.1”),處理器更使用了高效能的Core i7,而非ARM架構的處理器。Helix的擴充接頭主要位於機體底部,有趣的是,為了讓機殼表面簡潔化,Yamato Lab設計了兩個「拉出式」標籤,左右各一個,用來標示主機序號以及相關的安規資訊。站長原本還以為是SD記憶卡插槽,原來只是標籤而已,後來並確認Helix主機並沒有提供SD記憶卡的讀卡機功能。下圖中特別拉出來的三張卡,從左至右分別是序號標籤、SIM卡、安規標籤。

helix-test-06

▼從X1 Carbon開始,Yamato Lab開始導入長方形的電源接頭(Slim Tip),主要是為了因應現在超薄的主機厚度。從今年Haswell世代開始的ThinkPad,也會開始全面導入長方形電源接頭。至於舊款的20V變壓器請大家不用急著淘汰,因為原廠有推出轉接頭,能將圓形接頭轉換成方形接頭,讓舊款20V變壓器也能用在新一代的主機。

如果Helix使用過程中不幸當機了,按主機的電源鈕都無法強制關機,此時可以使用位於底部的Reset孔。先將變壓器從主機拔掉,然後使用針頭或是迴紋針插入Reset孔,便能將主機強制關機。會有此類的設計主要也是因為電池採內置不可更換設計使然。

helix-test-07

▼Helix的SIM卡插槽必須要用針頭或是迴紋針插入旁邊的小孔,才能將SIM卡插槽取出。現在許多智慧型手機都是類似的設計,站長原本以為Helix會跟進使用Micro SIM卡,好在仍維持傳統大張的SIM卡。Helix所支援的WWAN網卡有兩款,一張是Qualcomm公司的Gobi4000,這張可提供LTE連網功能,但臺灣因為LTE連執照都還沒開賣遑論開台,所以台灣機安裝的是另一張Ericsson公司推出的C5621gw網卡。C5621gw最高可支援21Mbps下載以及5.76Mbps的上傳速度。

網友可以比較下圖中的鍵盤底座接頭與上圖中的接頭差異,很明顯地下圖中的所謂「鍵盤底座接頭」其實是空無一物,往裡面瞧只會看到空空蕩蕩的凹槽。但為了收納鍵盤底座上的接頭所以Helix主機底部的右邊仍需要提供對應的空間,站長才推測Helix是根據是否用到底部左邊接頭來判斷為何種型態。

Helix的主機以及鍵盤底座都有提供Mini DisplayPort。由於機身厚度的考量,Helix沒有安裝傳統VGA(D-sub)接頭,為了能夠連接到僅有VGA端子的投影機,使用者必須使用Mini DP轉VGA的轉接線。這次Helix台規機則有內附轉接線。如果使用者希望連接到HDMI的電視機,就必須自行購入Mini DP轉HDMI的轉接線了。

先前傳出ThinkPad Tablet2主機無法使用USB外接硬碟(供電不足推不動),站長便測試Helix的主機USB埠,先拿舊款的Seagate FreeAgent GoFlex 1TB (USB3.0介面)來測試,因為該台是舊款設計,硬碟外殼厚度高達2公分(使用碟片肯定高於2片),可能用電量超過USB 2.0所能負荷吧,因此在Helix下完全無法運作。後來改用Seagate新款的Backup Plus 1TB行動硬碟(USB3.0介面) ,Helix才能順利使用,只是Helix主機的USB埠僅提供USB 2.0規格,鍵盤底座才提供USB 3.0規格。

就在左右兩邊的標籤上方,即螢幕下方各有一個缺口,該處就是喇叭位置。Helix配備1W的喇叭兩個,站長實測的結果是音量還OK,撥放音樂或影片時不至於太小聲。Helix因為有支援Doldy Home Theater v4,如果關閉杜比功能時,會發現音量變小,而且較為平淡,沒有開啟時那麼有立體感。

helix-test-08

▼下圖是Helix的主機頂部特寫,Helix的CPU排風口就位於主機頂部,因此手持時要盡量避免握到排風口。Helix也提供觸控筆供選購,這次台規機則是列為標準配備。Helix所使用的是Wacom觸控筆,支援256階筆壓,而且不需要安裝電池了(第一代的ThinkPad Tablet觸控筆還得安裝電池…)。

Helix的電源按鈕則是位於主機頂部,或許受限於機體厚度關係,按鈕面積不大,而且站長感覺不是很容易按。通常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輕按一下電源鍵螢幕便會便暗,反觀Helix的電源開關僅提供「睡眠」、「休眠」或「關機」等選項供使用者選擇,但站長只是想關閉螢幕節省耗電而已呀…。所以Helix即使是平板模式,電源管理機制仍是Windows 8模式,而非站長比較習慣的Android或是Windows Phone 8的做法。

Helix配備兩個攝影鏡頭,一個是下圖中的前鏡頭,提供200萬畫素,號稱解析度可達1080p Full HD,採固定焦距。另一個則是後鏡頭,位於主機背面,畫數可達500萬,解析度同樣為1080p,並具有自動對焦以及閃光燈。

helix-test-09

▼Helix主機的右邊也是相當簡潔,如下圖所示,有一個耳機/麥克風複合接頭,以及獨立的音量控制鍵,最後則是螢幕選轉功能開關。站長個人覺得那三個按鈕還真的有點難按,除了按鈕太小顆,按下去時也得費點力氣。

站長在Helix上一直找不到留無線網路的硬體開關,後來確定取消了。再加上Windows 8環境下不再提供「Access Connections」這套程式,所以使用者需要關閉無線網路時,必須進入作業系統之後,按下「F8」鍵,便能啟動Windows 8 的「飛航模式」,將所有的無線網路都關閉。

helix-test-10

▼Helix有專屬的鍵盤底座(Keyboard Dock),印入眼簾的是相當巨大的觸控板(原廠稱為TrackPad),原本小紅點專用的獨立按鍵被取消了,跟觸控板整合在一起。站長先前以為觸控板會是固定的平面,實際操作Helix之後才知道,原來觸控板下方已經加了四個類似鍵盤的「剪刀腳」機構,當按下觸控板左上方時(等於以前的小紅點左鍵),觸控板會下沉,因此整片觸控板變成了超大的小紅點按鈕。Helix的鍵盤底座並未提供LED背光按鍵,主機本身也沒有傳統的ThinkLight,所以在光源不足的環境上,如需透過鍵盤輸入會比較辛苦一些。

helix-test-11

▼將風扇遮罩開啟之後,便能看到鍵盤底座的兩個接頭中間,有兩個小型的散熱風扇。Helix的風扇設計分為主要風扇與次要風扇,主機內建的CPU散熱風扇為主要風扇,鍵盤底座的兩個風扇則是次要風扇,因此Helix全系統共有三個風扇。由於Helix主機非常薄,為了能讓CPU發揮最高的效能,Yamato Lab便設計了「ThinkPad Helix Dual Direction Cooling Technology」,當主機連接上鍵盤底座,便啟動兩個風扇將冷空氣從主機底部的進氣口灌入內部,此時再由主機內部的風扇將熱空氣排出機體外。

以往的ThinkPad有類似的「通風斷熱」設計,但並非主動將外界的冷空氣灌入機體內,這次為了配合Helix的機體特性,首創雙向冷卻技術,也讓Helix能發揮17W TDP的全部效能。不過站長再強調一下,啟動三個風扇的Helix代表可以更無顧忌地發揮效能,因此高速運轉時主機背面其實會發出高溫,而非筆電模式的主機能夠比平板模式更涼。

helix-test-14

▼鍵盤底座上的風扇遮罩其實是可以手動開啟的,站長只是好奇,為何主機無論以各種角度開闔時,風扇遮罩總是服貼在轉軸(Hinge)上,原來是風扇遮罩在兩邊都有裝上磁鐵(下圖中置放迴紋針處),當蓋上遮罩時,磁鐵便會緊貼在金屬支架上。

鍵盤底座的轉軸非常、非常緊,在沒有安裝主機時,因為施力臂太短,甚至要非常大力才能將轉軸打開。使用者在首次試圖將鍵盤底座接頭朝上以便安裝主機時就會遇到,因為出廠時鍵盤底座接頭是朝水平的位置。然而轉軸的最大角度為125度。也就是說Helix無法像一般的ThinkPad一樣,將螢幕與鍵盤成180度開啟。

helix-test-15

▼Helix主機有內建鋰聚合物電池(3-Cell,容量為42Whr),鍵盤底座也有內建鋰聚合物電池(4-Cell,28Whr),這兩顆電池都是使用者無法自行更換。原廠宣稱Helix主機的續航力約為5.6小時,加上鍵盤底座之後可延長為8小時。站長使用Powermark實測的成績也接近上述的數字。

Helix主機以及鍵盤底座都各有一顆「Embedded Controller (EC)」控制器。主機的EC-1控制器負責平板電池驅動、變壓器電源管理,以及風扇等裝置的驅動。鍵盤底座上的EC-2則負責底座電池驅動、變壓器電源管理、兩顆次要風扇驅動等功能。而這兩顆控制器之間則透過底座接頭(Docking Connector)上面的I2C Bus匯流排來溝通。因此Helix的鍵盤底座並非「腦袋空空」,而是有控制器進行運作,這也是為何原廠有針對鍵盤底座推出專屬的韌體更新檔案。

下圖是Helix與X1 Carbon的對照圖。可以看出Helix接上鍵盤底座之後,全機寬度幾乎與14吋的X1 Carbon相當。

 

helix-test-02

▼從上方俯瞰Helix與X1 Carbon,會發現X1 Carbon的機身長度仍多出11.6吋的Helix一截。其實Helix與X1 Carbon從硬體架構上來看相當接近,晶片組都是使用Intel的QS77 Express Chipset,兩台都能裝載Core i7-3667U處理器。只是X1 Carbon的機身畢竟大了一點,而有的使用者希望可以有一台擁有相同的運算能力,並具備IPS廣角觸控面板的「商用平板電腦」。Helix主機本體僅約785公克,卻可以擁有幾乎100%的X1 Carbon火力(Core i7處理器、256GB SSD、8GB記憶體、WWAN/WLAN/BT同時內建),也是坊間平板電腦中罕見的效能王者。這也是為何站長會在第一時間購入Helix的原因,而且站長也在Helix看到以前X-Series底座設計的影子。例如1999年推出的ThinkPad 570-Series,Ultrabase可以裝入第二顆主機電池,而不只是「拿來連接光碟機」,等於今日Helix鍵盤底座內建電池用來延長續航力的用意。

helix-test-12

▼Helix鍵盤底座所有的連接埠都位於主機後方,如下圖所示,由左至右分別是:USB 3.0埠、電源接頭、Mini DisplayPort、USB 3.0埠。其實以「Docking」的用途來看,Helix的鍵盤底座連接埠種類與數量都太少了,使用者如需要連接大量的USB裝置,仍需要另外購買USB Hub。

Helix接上鍵盤底座時,系統會判斷成具備兩顆電池。而放電的順序則是先從底座電池開始耗電,當底座電池快沒電時才開始使用主機的內建電池。充電時也以主機內建電池為優先。此外,鍵盤底座本身可以單獨充電,直接連接上變壓器即可,不需要與主機合體。

helix-test-13

▼站長第一次接觸Helix不清楚要如何將主機與鍵盤底座分離,這年頭的紙本快速操作手冊也越來越精簡。後來才明白,原來是將螢幕左下方的脫離鈕向右邊按下,然後就可以用單手將螢幕從左邊或右邊提起來。

helix-test-17

▼如下圖所示,使用者可以任意從左邊或右邊將Helix主機輕鬆拔起。站長認為鍵盤底座兩側的金屬導軌(金牛角)設計得非常不錯,主機只要將底部兩側的導軌孔對準鍵盤上的「兩支金牛角」壓下去就可以輕鬆結合。脫離時受惠於金牛角的圓弧設計,也能夠非常滑順地拔出主機。少了這兩支「金牛角」,使用者光是要將底座接頭相互對準就得費一番工夫吧。

helix-test-22

▼鍵盤底座的右側還有一個「機關」,原來是能將防盜鎖孔採「匿蹤設計」,當使用者需要連接Kensington防盜鎖時,只需要將金屬製的防盜鎖孔從鍵盤底座右側拉出,而且當拉出防盜鎖孔時,左側的脫離鈕也會被鎖住,不讓主機從鍵盤底座上脫離。

helix-test-18

▼站長原本以為Helix全機能夠比X1 Carbon MultiTouch機種輕一點,實際上卻是Helix稍為重了一些(1.6公斤 vs. 1.54公斤),原來是Helix全機大量使用鎂鋁合金,而X1 Carbon MultiTouch因為背蓋使用CFRP+GFRP,因此在輕量化上占有優勢。如下圖所示,Helix主機的背蓋主要材質為鎂鋁合金,兩側及上方為了安裝天線,便採用PC/ABS (PolyCarbonate/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塑膠。其實大家常看到的X220/230-Series背蓋也是同樣的材質搭配,但卻有一條分隔線,為何Helix沒有呢?這是因為Helix採用了Hybrid Magnesium設計,將鎂鋁合金與PC/ABS 進行材質拼合。

至於Helix的鍵盤框架以及Palmrest兩側也是由鎂鋁合金所打造而成。鍵盤底座的底部也是鎂鋁合金搭配PC/ABS,因此整台Helix幾乎是被鎂鋁合金上下包覆起來,再加上使用康寧的Gorilla玻璃,讓Helix機體能夠非常堅固,但重量就較難進一步輕量化。

helix-test-23

▼從Helix以及T431s開始,小紅點的獨立按鍵都被取消了,改由觸控板來控制以往的小紅點左右鍵,因此觸控板的面積就變得更大了。從配備Intel「Haswell世代」處理器的ThinkPad開始,都會全面導入這項稱為「TrackPad」的新設計。下圖左邊是X1 Carbon,右邊則是Helix,會發現11.6吋機身的Helix竟然擁有幾乎一樣面積的觸控板,但代價就是得犧牲實體的小紅點獨立按鍵。

站長個人的操作感想是,觸控板取代實體按鍵的效果,以中鍵(以前藍色的滾動鍵)效果最差,左鍵效果最好,右鍵則是大拇指必須很刻意移到觸控板右前方,不然常會按不太到。就左鍵的敲擊觸感還算段落分明,但中鍵跟右鍵都不太理想,簡言之,需要時間去「適應」。但站長不由得感慨,如果連微軟都準備將原生桌面環境加回Windows 8.1了,Lenovo還在當觸控板的頭號粉絲嗎? 在平板模式下,用手指進行操作是最直覺的,但進入筆電模式時,小紅點仍舊比觸控板來得好用呀。而且Intel為了推廣Ultrabook,要求各廠商務必將螢幕提升為具備觸控功能,當整片螢幕都可至少五點觸控時,觸控板再大有螢幕大嗎?Lenovo對於觸控板的執著讓人敬佩,但常用觸控螢幕的使用者不在乎,卻惹惱了死忠的小紅點使用者,真的是讓人無言以對。站長對於Helix的整體設計相當滿意,惟獨小紅點按鍵是較難習慣之處。

helix-test-16

▼Helix的鍵盤有三個LED燈號,如下圖所示,分別是鍵盤上方的「關閉喇叭指示燈」、「關閉麥克風指示燈」,以及左下方的「Fn指示燈」。可能是要將空間保留給觸控板吧,Yamato Lab便將以往鍵盤上方的獨立功能鍵都取消了,先前的音量控制鍵都改以熱鍵來取代。使用者只要按F1至F4。如果使用者不需要啓動熱鍵功能,只要單純的F1~F12按鍵,此時按下「Fn+Esc」複合鍵,Fn鍵的綠色指示燈便會亮起,代表恢復單純的F1~F12鍵。

helix-test-20

▼為了配合Helix的鍵盤底座厚度,Yamato Lab特別為Helix設計了高度更低的小紅點,如下圖所示,X220以及X230的小紅點是同樣高度,Helix則明顯矮一些。其實X220以及X230的小紅點雖然高度相同,但其實底部的開口已經不同。嚴格講,X220所使用的小紅點就是「七列鍵盤」世代的產物,但從六列鍵盤世代開始,小紅點的底部開口就變小了,所以X230跟X220的小紅點是無法共用的。但詭異的是,Helix的小紅點底部開口其實跟X220一樣大。使用者如果將來需要更換Helix的小紅點,必須特別留意規格,免得買錯了裝不上去, 或是太高了反而頂到螢幕!

helix-test-24

helix-test-25

▼研發代號為「Prince」(王子)的Helix不僅是一台迥異於以往ThinkPad的特殊機種,上面許多元素也會被今年陸續發售的Haswell世代ThinkPad所使用,例如前面提過的:取消無線網路硬體開關、取消小紅點實體按鍵等,還有一項變化就是背蓋的「ThinkPad 」Logo方向。從下圖能看到,Helix的背蓋Logo已經從以往的朝向使用者方向,改成背向使用者方向。以往曾經有過一種講法,如果是「消費型筆電」,背蓋的Logo就會背向使用者,因為這會讓對面的人一眼看清楚這台筆電的廠牌或名稱Logo,如果是「商用筆電」則會將Logo朝向使用者。其實連Lenovo也不否認ThinkPad近期的巨幅轉變就是受到「Consumerization」(消費型化)的影響,如今連Logo也決定轉個方向,站長也只能苦笑了。

Helix背蓋以及Palmrest上的ThinkPad Logo也學起Edge-Series,會亮起小紅燈,其實不只是裝飾,同時也是系統指示燈號,使用者可以用來判斷系統是否有開機,或是是否進入睡眠等狀態。

helix-test-26

▼受惠於Intel超低電壓版的低耗電量,Helix的變壓器則是使用更低瓦數的45W變壓器,自然體積比行之有年的65W變壓器更小一些。今年下半年推出的ThinkPad也會開始使用45W的變壓器,可能有的網友會擔心,那以前買的65W、90W舊款圓形接頭變壓器豈不是都不能用了。關於這點,ThinkPad畢竟是商用機種,因此原廠還是有考慮到新舊周邊之間的互換性,只要靠一條轉接線就解決了。

helix-test-19

▼原廠已經推出「ThinkPad Slim Power Conversion Cable」,就是將圓形接頭改成方形接頭。站長直接從對岸的淘寶網站訂購,三天內就收到了,寄來的包裝如下圖所示。

helix-test-27

▼這條轉接線可以支援以往65W、90W以及135W的ThinkPad變壓器。使用方式非常簡單,將傳統變壓器的圓形接頭接到轉接線的圓形孔內,並將另一端的方形接頭連接上Helix。站長覺得這條轉接線真是太方便了,之前為了測試Helix,每天要將45W變壓器帶在身上,現在無論在家裡或是公司,站長都可以使用既有的90W變壓器幫Helix充電,不但充電時間更短,也不再需要每天帶45W變壓器移動。

helix-test-28 

helix-test-29

站長使用Helix期間其實滿有趣的,因為經常有新發現,畢竟站長認為Helix是一台嶄新設計的「平板+筆電」機種,再加上從來沒用過Windows 8,用了之後才知道為何大家都在罵(笑)。然而Helix的效能成也Win8,功能面敗也Win8,這部分的甘苦談以及Helix的各項效能測試就留待下一篇「Helix介紹特集(下)」與大家分享,感謝!

TPuser非官方情報站
TPuser非官方情報站
Addonics公司的mSATA改1.8吋SATA轉接卡簡介
ThinkPad Helix介紹特集(下篇)

Comments

  1. 小紅點的中鍵滾動是個悲劇…

  2. 就helix发售时间而言 真的好尴尬 晚一些就挨上haswell了 或许yamato lab没有充分时间测试haswell吧

  3. 期待站長下篇囉~~

  4. logo的問題好像是學 apple的?

  5. X230 的小紅點底部那個黑色套可以拿掉,拿掉後的底部開口大小會一樣。
    實際上,X220 的小紅點如果拔下時暴力一點,也會把那個黑色套拆下來。

  6. 站長能比較一下Helix的電磁筆與X60T電磁筆之差異嗎?
    下一代的X系列平板會改用Helix的電磁筆或沿用X60T電磁筆呢?

  7. 小小吐個槽,8.1那個開始按下去還是動態磚,開始功能表已經永遠消失了

  8. Helix跟歷代X Tablet-Series觸控筆的最大不同點,應該是取消筆後端「橡皮擦」功能鍵。

  9. tpuser 怎麼跳過了 ThinkPad Twist…

    是不值得一提的機種嗎?

  10. 我的X230沒有那個黑色套喔
    而且小紅點和X220的相通

  11. 搞不好以後實體鍵盤也改成觸控式鍵盤,也就是說筆電打開後是兩個觸控面板,想必那又是一場革命

  12. 想請問一下
    helix近期是否會轉成HASWELL架構,以強化其續航力並解決全速高熱問題

  13. helix5真得是lenovo至x300以來最有質感的筆電吧
    我摸過我也是愛不釋手啊

  14. TWIST比較像是「X230t」的Ultrabook版,所以站長就比較沒興趣介紹。
    至於Haswell架構的Helix必須等到明年了。

  15. 老實說,美女的構成條件,就是要女的,才可以有機會成為美女。
    好的筆電,就是要有好的使用方式,才有機會成為好的筆電。
    沒有好的鍵盤,可能有好的使用方式嗎?

    不會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一個產品,注定這個產品不會偉大。
    明明可以讓使用者自行更換的配件,卻硬是封印起來這樣的心態,更是令人不舒服。

  16. 看到TrackPad真是無限感慨,因為最近貪便宜不想買T系列,所以就買了Edge的E531當做桌機來用,想說以ThinkPad的設計應該是不需要額外的滑鼠了;沒想到這是惡夢的開始,
    首先因為打字老是會碰到TrackPad,就關了TrackPad改用TrackPoint來使用,不關還好,關了之後用TrackPoint整個火氣都上來了,中鍵的Scroll功能因為大拇指沒有良好定位老是點不中,外加大拇指的角度不會是平面的接觸,所以老是會誤判,所以就變成左鍵,然後為了點左鍵,大拇指又需要有點刻意(雖然比不上右鍵刻意)的向左邊移動,沒移好就是變成中鍵,所以就這樣想點中鍵點不到,想點左鍵又不小心出中鍵;右鍵呢?更慘了,因為大拇指的角度已經快要碰到指甲,所以TrackPad幾乎判讀不出來是右鍵,所以就必須非常刻意,甚至整隻手需要整個向右移動,而不是大拇指就好,所以就變成如果按習慣點右鍵,就出左鍵,必須要有意識的刻意動作才能夠用出右鍵。所以就一直這樣跟三個鍵在無限輪迴,受不了之後乾脆放棄,裝上一支滑鼠海闊天空,然後想想自己刻意不想裝滑鼠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又看到廠商花了錢用了兩種取代滑鼠的裝置,沒想到是這麼的………..難用,真不曉得買了ThinkPad是為了什麼?再來Edge的鍵盤預設是用功能取代F1-F12,雖然這個可以用FnLock來做切換,但是使用上就是有點不便,也不知道ThinkPad在發什麼瘋,居然把BIOS中切換的功能給拿掉(或許是該BIOS的Bug,但有更新過BIOS仍然沒出現),所以就無法自由的選擇想要的形式。以工作上常常會用到F1-F12這排的功能按鍵,這樣的形式真的無法接受,所以只好跟ThinkPad的Edge說掰掰,多花點錢購入舊的T系列,希望能夠少受點氣。
    只能說,用過才知道難用,唉~
    或許因為我不是閱讀型的使用者,所以TrackPad的手勢我沒辦法好好的利用,可是看著將來觸控的出現,不免想到這個雞肋還害的TrackPoint被拖下水,就覺得一陣心酸。

  17. 興致勃勃地跑到展售店玩helix,沒有trackpoint實體按鍵這點讓我頭大,試了大概十分鐘吧,仍然無法找出合適的操作方式。手上T420s的trackpoint實體按鍵雖然比X301手感稍遜,但是外觀更有巧思,所以我可以接受。但helix這種改變,等於沒有手感,光是花力氣在注意不要按錯就夠讓人神經衰弱了…難道實體按鍵有這麼”老派”到非要閹割不可?

  18. 用過一些放棄傳統鍵盤後的新機器鍵盤

    F4 和 F5、F8 和 F9 之間居然沒有段落隔開

    造成盲按容易誤觸,必須再用眼睛喵一下

    這樣的蠢設計也好意思掛上 Thinkpad?

  19. 7/15聯想發佈下半年平板電腦
    聽說將全面更換為HASWELL架構
    包括HELIX
    拭目以待了

  20. https://plus.google.com/+Lenovo/posts/V9LAohWYETA

    聯想在 Google+ 上公開作指向性裝置(滑鼠、觸控版、小紅點)的使用調查,調查結果勢必會影響到未來小紅點的存廢,大家盡量上去填寫吧

  21. 改成那麼濫了,再去投有什麼用,Thinkpad 都不 Thinkpad 了,該想的是下台要買那家的了.

  22. 設計的不錯,看來比LENOVO的YOGA設計上聰明多了,跟TWIST的機構比較也會強壯一些,市面上試用過的,DELL XPS真的值得讚揚一下。

  23. 我現在x230還在用我從x60年代開始收集來的小紅盤

    沒什麼不一樣才是@@

  24. 440 世代似乎大量採用GFRP及CFRP,但在規格表上仍註記有RollCage。想請教站長,440世代是否内藏金屬框架?或者以塑料實現RollCage設計?

發佈留言

TPuser非官方情報站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