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長測試完Kingston Predator PCIe SSD之後,對於ThinkPad X1 Carbon(2015款,屬第三代X1c系列)的高效能、超輕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測試之後還特地把久藏的X301啟封安裝Windows 10測試版,回頭懷念一下當年的名機。但回到日常作業時,站長還是覺得有需要換裝更輕、螢幕更大的X1 Carbon,用來取代服役多年的X230。看了一下台灣販售的X1 Carbon規格,赫然發現竟然有配備512GB PCIe SSD的機種!X1 Carbon(2015款)是世界上少數有裝配Samsung SM951高速PCIe 3.0×4 SSD的機型,而且SM951改進了前一代XP941高溫運轉的缺點,再加上採用PCIe 3.0×4高速傳輸介面,使得SM951的整體表現更勝Kingston Predator。
但站長繼續看512GB SSD台規機的規格時,發現竟然使用觸控螢幕!站長對於傳統筆電裝載觸控螢幕已經不是用「雞肋」來形容了,而是「百無一用」呀!不但更容易反光,最重要的是,會增加重量!這對於追求輕量化的使用者而言,再沒有比這項缺點更讓人無法容忍的。站長本想乾脆買台256GB的X1 Carbon,然後自行換裝480GB的Predator或512GB的SM951。想起Predator會在開機時出現警告文字,改天韌體升版時萬一出現2103 Error code無法進入系統,豈不是無語問蒼天。至於水貨的SM951則是沒有保固只好作罷(畢竟美國Amazon單購一支也要486美元)。站長再看看坊間拍賣網站的美規機,雖然有512GB的X1 Carbon,但很遺憾地,還是有觸控螢幕。在台灣要買一台無觸控2K IPS面板、512GB PCIe SSD的ThinkPad怎麼如此困難呀~~!
Continue Reading →
從ThinkPad X240/T440之後的機種算是一個分水嶺,開始採用「M.2」介面擴充槽,取代X230/T430以前使用的mSATA或PCI Express Mini Card。只是M.2的規格非常多種,而且不同長度、腳位、傳輸協定所對應的功能與用途也有所不同。以最新一代的X250/T450為例,WLAN(WiFi)網卡便是使用2230尺寸的M.2擴充卡,WWAN(3.5G/4G網卡)以及SSD則是使用2242尺寸的M.2擴充卡。這次測試的主角:金士頓HyperX Predator PCIe SSD則是「2280」(寬度22公厘、長度80公厘)規格的M.2 SSD,由於已超過X250/T450的支援長度,因此站長特別商借一台2015年版的X1 Carbon進行測試。
傳統的SSD因使用SATA3(6Gbps)介面,傳輸速率會受到限制而讓效能無法再進一步提升,各大廠紛紛規劃新一代的傳輸介面用來取代行之有年的SATA。其實直接將SSD透過高速PCI Expess擴充槽進行資料傳輸,就像安裝一張顯示卡一樣,的確是直截了當的做法,但此法卻不適用於空間有限的筆記型電腦。雖然在mSATA時代也曾推出捨SATA改用PCIe傳輸的SSD,但當時用途多用於工業電腦,一般筆電無法使用。時至今日,隨著M.2規格的擴充卡開始全面普及,讓支援PCIe高速傳輸的M.2 SSD終於開始成為新時代的效能霸主。
▼感謝台灣金士頓公司特別商借最新推出的HyperX Predator PCIe SSD(文後簡稱Predator),而且還是最高規格的480GB版本!Predator有兩種包裝以及容量,所以共有四種銷售組合。分別是:
- 480GB M.2 SSD + 半高半長轉接卡(HHHL, Half-Height, Half-Length adapter)
- 480GB M.2 SSD,無轉接卡
- 240GB M.2 SSD + 半高半長轉接卡(HHHL, Half-Height, Half-Length adapter)
- 240GB M.2 SSD,無轉接卡
下圖便是Predator 480GB M.2 SSD搭配半高半長轉接卡的全貌。所以Predator的本體其實是一張2280尺寸的M.2 SSD,為了能夠讓桌上型電腦使用,原廠有提供一張M.2轉PCIe的轉接卡。轉接卡也隨包裝提供全高以及半高的矮檔板,方便Mini-ITX等小台主機使用。雖然金士頓提供的HHHL轉接卡看似支援2242/2260/2280/22110四種長度的M.2卡,但只有2280的鎖孔有裝上螺絲底座。HHHL轉接卡採用PCI Express 2.0 x4介面,有效頻寬高達2GB/s,會需要動用到PCIe 2.0 x4便是為了讓讀取速率高達1.4GB/s的Predator能夠充分發揮。

Continue Reading →
▼Lenovo除了ThinkPad(筆記型電腦)、ThinkCentre(桌上型電腦)之外,「Think」家族還有工作站機種,稱為「ThinkStation」。日前站長借得ThinkStation系列中體積最小台的P300 SFF(Small Form Factor),剛好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向網友介紹一下,這台坊間少有機會看到的小台工作站。很多人聽到「工作站」就會聯想到是一台效能非常威猛的電腦,但也有人會對「工作站」嗤之以鼻,認為自己DIY的高檔PC效能照樣不輸。Wiki維基百科有提供「工作站」的說明,其實工作站根據任務以及所搭載的配備可分成許多等級。單以CPU效能為例,一般的個人電腦即使搭載了不鎖頻Intel Core i7處理器就封頂了,但充其量也只能搭載「一顆」處理器。反觀ThinkStation的P900系列,可搭載「兩顆」Intel Xeon-2600 v3家族處理器(最高規格為「18核心、36執行續」),所以工作站真要發威的話,其實個人電腦還是望塵莫及的。
但這次介紹的P300 SFF會有這麼威嗎?其實P300 SFF主訴求並不在於效能超越一般個人電腦,而是更適合專業用途,這從所採用的獨立顯卡有獲得專業獨立軟體廠商 (ISV) 應用程式認證可看出,而且P300 SFF支援錯誤更正碼(ECC)記憶體,有助於降低與記憶體有關的錯誤以及重要資料遺失的可能性。因此P300 SFF是一台強調穩定性的小型專業工作站,自然也可輕易勝任日常的文書作業任務。
下圖是P300 SFF的前方特寫,P300 SFF的造型設計適合直立或平躺擺設,前方面板僅供兩個USB 3.0埠與獨立的耳機、麥克風接孔。值得一提的是,P300 SFF放置光碟機的位置,還可換裝稱為「Flex Module」的專屬擴充模組,整合了薄型光碟機、多合一讀卡機、IEEE 1394與eSATA,提高連接埠的使用彈性。
至於主機前方有一條很明顯的紅色長條,使用者需要搬移主機時,可以一支手扣住紅色長條處,另一支手再握住主機底部。只是P300 SFF的紅條處不像P300 Tower造型主機那麼好握就是了。
Continue Reading →
▼今(2015)年的Intel CPU產品路線相當複雜,表面上採用「Broadwell」核心的第五代Core i3/i5/i7,將取代採用「Haswell」核心的C第四代CPU,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X250取代X240、T450取代T440等。但現行採用一般電壓版CPU的T440p、W540卻繼續服役,因為一般電壓版的Mobile CPU會跳過Haswell核心,直接採用第六代核心「Skylake」。只是Intel何時推出第六代的Core i3/i5/i7眾說紛紜,因此現在反而低電壓版的Mobile CPU是使用當下最新的第五代核心,而且採用14奈米製程進行量產,因此無論在效能或是續航力的表現都相當優異。
站長所借測的X250試作機裝載了i5-5300U處理器(雙核、四執行緒),後來X250在臺灣販售之後,站長也借了一台市售機進行效能的交叉驗證,所以本次的介紹特集是收集了兩台X250的數據而成,而對照組則是站長自己的X230(搭載i5-3230M,使用Ivy Bridge核心)。第五代低電壓版的Core i5 TDP僅15W,而第三代的一般電壓版Core i5則為35W。先前X240為人詬病之處就是第四代的Core低電壓處理器,雖然耗電量有降低,但同時也對運算效能造成影響。如果從X230換機到X240時,會出現「CPU變慢」的現象,這問題終於在第五代低電壓版Core處理器上獲得解決。
Continue Reading →
自從Intel公司在2011年開始喊出了「Ultrabook」(臺譯:超極緻筆電)口號,進而透過強勢主導,誘使筆記型電腦廠商投入Ultrabook大軍陣營之中,後來微軟公司在2012年也發表了Windows 8作業系統,這兩大PC業界最悲情的強大組合將商用筆電帶入了前所未見的黑暗時代。不出數年,大家已看到這場荒唐戰局的結果,Ultrabook仍舊無法從Apple Macbook Air手中搶下市佔率,Intel公司只好改弦易轍,改推廣「二合一」Ultrabook(像Helix這種主機跟鍵盤可分離的設計),微軟公司更不用說,準備在2015年推出Windows 10並恢復原本Windows 7的桌面功能。三年一場極致觸控夢(Intel及微軟力推觸控螢幕加上Windows8是筆電的重要革新),只換來「東施效顰」的評語,更悲慘的是連帶讓觸控面板大廠因過度擴張,只能關廠大幅裁員,讓人一掬同情之淚。
2013年發表的ThinkPad X240便是在「Ultrabook+Win8無限好」的年代下誕生,該年度發表的ThinkPad機種是Ultrabook世代下的犧牲者,偏偏Lenovo誤信「大規模市調」的結果(遍及九國,接觸900多人),竟然將小紅點(TrackPoint)的實體按鍵取消,改用TrackPad觸控板來操作。此舉引起了眾多小紅點愛用者的強烈不滿,讓「Clean Sheet 2013」(CS-13)世代的ThinkPad被許多愛用者拒絕採用,也讓此世代的ThinkPad縱使有新的創新,也被世人所漠視,未能獲得應有的評價。
2015年始,總算傳出了好消息,Lenovo針對2015年推出有搭載Broadwell處理器的ThinkPad,都恢復小紅點實體按鍵。雖然2015年的機體仍承襲2013年的框體設計,但至少可以讓X250獲得公平檢視的機會,同時也讓大家回顧一下Yamato Lab如何一方面要符合Ultrabook規範,另一方面仍保有ThinkPad的特色。
Continue Reading →
▼話說站長日前開始進行ThinkPad X250的實機測試,為了讓X230能夠在相同作業系統上進行效能、續航力的比較,站長就想把手邊的X230換裝成Windows8(買來時是預載Windows 7 Pro,但擁有Windows 8 Pro安裝權)。像此類主機底部貼著Win8 Pro貼紙,但行使「降級權」預載Win7 Pro的ThinkPad便可向維修中心借用Win8 Pro的還原光碟片,但如果預載的是Windows 8就沒有降級權了。於是站長便在元旦後的第一個上班日準備到維修中心借還原光碟片。
原本想查服務中心上班時間,沒想到原廠竟然公告說維修中心搬家了!請參考原廠的公告:http://shopap.lenovo.com/tw/zh/servicecenter/info/?ipromoID=tw_pub_box3_servicecenter&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