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ovo去年推出了ThinkCentre史上體積最小的桌上型電腦「M92p Tiny」,幾乎跟一個便當盒差不多大,而且可搭配外接式光碟機,站長一直非常期待能早日引進國內。但後來台灣的店面通路市場僅引進M92p Tiny的姊妹機「M72e Tiny」,雖然外表與M92p Tiny相同,但只裝配了Core i3處理器,最大的缺點是僅提供「USB 2.0」連接埠,必須要M92p Tiny才有內建USB 3.0。當時站長因為忙著公務而且正在籌辦2012年的Yamato Lab Tour,無暇舉辦團購,後來委請朋友從國外購入一台M92p Tiny。經過一年的使用,站長對於M92p Tiny的表現非常滿意,無論是耗電量、風扇噪音、系統效能等都比原先使用的M91p USFF優異,另一方面也對於這麼好的主機,台灣使用者卻無緣接觸,站長感到惋惜。
隨著Intel今年推出第四代的Core家族處理器(Haswell核心),站長原本以為新改款的「M93p Tiny」頂多比照前一代使用Core i5雙核心處理器,等到原廠正式發表之後,站長赫然發現M93p Tiny竟然可裝載35W的四核心Core i7處理器!同時電源接頭也改成與新一代的ThinkPad方形接頭通用,站長看到新一代的M93p Tiny頓時熱血沸騰了起來,這麼強大的便當盒迷你桌機不能再缺席了!站長便與Lenovo-tw聯繫,非常感謝原廠在最快時間之內,借測一台裝載了四核心Core i7的M93p Tiny,接下來就讓站長向大家介紹這台迷你桌機的功能與效能!
▼M93p Tiny維持與M92pTiny相同的體積,都是179mm(長) X 182mm(寬) X 34.5mm(高),下圖將兩台主機與XBOX 360遊戲盒進行對照,便不難想見Tiny系列的主機有多迷你了。坊間不乏其他PC廠商推出體積約為一公升的迷你桌上型電腦,但通常只能裝載Celeron或是Core i3處理器,此外,基於散熱以及噪音等考量,高效能的Core i5甚至Core i7處理器則鮮少列為硬體支援名單。但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個人家裡,一台具備高運算能力的迷你桌機一直是許多使用者的深切期望,ThinkCentre Tiny便是回應這份期待的答案,而今年的M93p Tiny更讓迷你桌機的效能帶入全新的境界!
Continue Reading →

從站長最近發表的《ThinkPad Helix介紹特集(下篇)》一文可以得知,現在Intel筆電平台逐漸朝輕薄、低功耗的方向發展,但是在效能方面必須付出一些代價,特別是CPU特別明顯,最新機器的實測效能,甚至不如前兩代的X220系列。對於以攜帶性為主的ThinkPad死忠用戶來說,從傳統價值精神、創新便利特色、整體效能與續航力、擴充性等多項指標來衡量,X220系列應該是其中最大的公約數。而X230在基於X220的設計下換掉傳統鍵盤,但是效能更好,在有得有失之下勉強也可以算是一代經典。
以輕薄當成主要賣點的X家族,在2006年底的X60系列中,曾經推出搭載「UltraLight」LCD面板的X60s機種。光是面板本身就輕了25%,而且亮度更從150nits提升到180nits,從這兩種優點,都完全符合「Light」這個雙關語,算是一代的賣點與特色。其實X220/X230系列,也有類似「UltraLight」的面板可更換,只是原廠並沒有採用而已,知道的人並不多。它不但更輕更薄、亮度更高,更令人欣喜的是採用最新廣視角AH-IPS技術,畫面品質又更上一層樓。本篇文章除了介紹這塊「新UltraLight」面板以外,還有實際安裝到X220/X230機器上的步驟介紹與問題解決,最後再跟X220原廠IPS面板徹底進行畫面比較,到底有沒有比較好?
Continue Reading →
※本文撰寫於2012上半年,因為作者本身疏忽,將這篇早已完稿的文章,一直當做是還未寫完的草稿,擱置在本站後台,近日才發現。致大幅延遲刊出,謹在此向站長與讀者致歉
縱觀從古到今的ThinkPad X系列,雖然它定位在商務用途,但從來沒有把顯示品質當成訴求過,頂多在部分X60s/X61s機種中,搭載所謂的「Ultralight」輕量化面板,號稱除了亮度增加以外,還可以有效減輕機體重量。直到X220系列問世,原廠提供搭載IPS螢幕(Premium HD)的選項以後,才改變這個現象。筆者認為支援mSATA SSD,以及擁有IPS廣視角面板的顯示品質,是X220系列的最主要賣點。
▼這兩台電腦都是X220i,只是其中一台換上了IPS廣視角螢幕,你看得出來嗎?

Continue Reading →
ThinkPad Helix與去年推出的「X1 Carbon」在硬體架構上可說系出同門,因為都採用相同的低電壓版CPU以及Intel QS77晶片組,如果從平板電腦的世界來看,等於將一台效能等級為14吋Ultrabook的主機塞入體積有限的11.6吋平板電腦之中,也難怪Helix會根據不同的使用型態而調整TDP耗電量。台灣所販售的Helix已經搭載最高階的Intel Core i7-3667U處理器,基本時脈為2GHz,Turbo Boost的最高工作時脈可達3.2GHz,Core i7-3667U由於採用第三代Core核心(Ivy Bridge)以及22奈米製程,CPU的TDP最高僅17W。另一方面,採用第四代Core核心(Haswell)的CPU其實已經問世,但開發代號為「Prince」(王子)的Helix是在X1 Carbon之後便著手開發,量產時程因故延到今年第二季,當時Intel已經發表第四代Core處理器了。站長去年11月到Yamato Lab參訪時,便曾詢問Helix的一些問題,因為去年暑假時坊間已經有Helix的消息流出,只是沒想到ThinkPad史上第一台類似「變形金剛」設計的主機量產時程拖了一些時間。
Helix全系列其實還支援Core i5-3337U以及Core i5-3427U這兩顆CPU,這兩顆Core i5都是1.8GHz,只是差別在Turbo Boost的最高時脈不同,i5-3337U只有到2.7GHz;i5-3427U則可達2.8GHz。台灣的X1 Carbon倒是有引進Core i5-3427U規格,但Helix並未引進Core i5規格。
Continue Reading →
隨著各種平板電腦結合實體鍵盤的機種越來越普及,先前Lenovo推出了兩代ThinkPad Tablet,但低落的CPU效能以及難用的「光學小紅點」讓站長並未燃起購買的意願。其實以往的ThinkPad X-Series Tablet機種一直有許多的愛好者,其中觸控筆的支援更是讓大家津津樂道,反而Multi-Touch多點觸控這項功能並非關鍵因素。站長曾有一陣子使用X61t來取代X60s,但最後還是基於重量考量而回歸X200。一直到聽說ThinkPad將要推出一款能將主機與鍵盤分離的新機種時,站長開始注意上市訊息。今年六月上旬,Lenovo-tw終於將這款「傳說中」的ThinkPad引進國內,站長便立即購入了一台。
本篇要介紹的新機是「ThinkPad Helix」,是ThinkPad家族的全新系列,並不歸類在X-Series,但也不隸屬於Tablet-Series。站長會購入Helix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對於ThinkPad史上第一款類似華碩「變形金剛」平板的機種感到好奇,第二點則是想趁機熟悉一下Windows 8系統。站長無論是公司或家裡的桌機、筆電都只安裝Windows 7,不願意改用Windows 8 ,但如果微軟腦袋不對勁,就是要強推「動態磚」(Modern UI)到底,還是得在不影響目前生活的狀況下,買台新主機來學習一下Windows 8。好在購入Helix之後,聽說「Windows 8.1」有機會恢復傳統桌面的「開始」鈕,站長不用再被動態磚設計荼毒了。這次接觸Helix,等於是全新的機體設計概念、全新的OS操作體驗,站長彷彿重頭開始學習使用一台…筆電?…平板? 其實是一台全新面貌的「ThinkPad」!
Continue Reading →
現在的mSATA SSD普及率越來越高,許多筆電的使用者也紛紛加裝mSATA SSD當作開機碟,或是供安裝第二套作業系統之用。相形之下,2008年間使用在筆記型電腦的1.8吋硬碟或SSD已經從主流機種規格上消失了,但當年採用1.8吋SSD/HDD規格的X300-Series以及T400s-Series,迄今仍有許多主機繼續服役中。然而,採用1.8吋SSD/HDD的主機如果想更換更大容量的儲存媒體,現在大概只能考慮SSD,因為各大硬碟廠紛紛停產1.8吋的硬碟(其中一個原因是iPad也捨硬碟改用快閃記憶體了)。1.8吋的SSD雖然Intel還在持續生產,但坊間很難買到盒裝的公司貨,其他SSD廠商也陸續退出1.8吋的SSD行列,因此採用1.8吋SSD/HDD規格的筆電使用者如果要換裝128GB以上容量的SSD,不僅選擇性很少,價格甚至比同容量的mSATA SSD還要貴。
去年站長在網友的提醒之下,才得知原來Addonics公司有生產一種特殊的轉卡,就是能將mSATA的SSD轉換成1.8吋規格!換言之只要購入mSATA SSD,就可以套用在採用1.8吋SSD規格的筆電上面,讓X300-Series以及T400s-Series比較不用擔心後續SSD升級的問題。這產品的全名是「1.8" mSATA – micro SATA adapter」,簡稱1.8" mSATA Adapter。站長到Addonics公司網站查看時,發現價格不貴,才22.95美金,而且可以運送至臺灣。只是如下圖所示,國際運費其實比轉卡本身還要貴!光運費就要26.78美元,所以站長全部花了49.73美元,約折合現在的新台幣1500元(當時買的台幣金額更高)。可惜這張轉卡在臺灣沒有人引進,所以必須負擔比本體還貴的運費。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