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Lenovo官方Blog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ThinkCentre Design Sneak Peek」,裡面嵌入了一支官方拍攝的新品宣導影片「Behind the making of the ThinkCentre M90z desktop」,揭露了ThinkCentre繼「A70z」之後最新一代All-In-One整合型桌機的消息。
新機型號取名為「M90z」,從Youtube的介紹短片中,發現M90z擁有下列幾項特點:
- 似乎具備雙重底座,除了直接架在桌面上,可另外換裝支撐架,外型就跟一般顯示器無異,可調整主機高低。
- 螢幕頂部的WebCam有硬體切換開關,不喜歡WebCam的使用者可直接遮蔽,不用擔心WebCam被入侵進行偷拍。
根據5月底Lenovo-JP最新發表的Lenovoice電子季刊,裡面也出現M90z的產品簡介。從內文中看到為了滿足使用者對於更大尺吋的需求(A70z為19吋寬螢幕),新一代的M90z螢幕為23吋,同時具備MultiTouch多點觸控功能,甚至還可以外接第二顆螢幕,進行雙螢幕顯示。M90z預計搭載新一代的Core處理器(理論上會是桌上型版本的Core i3/i5)。站長認為All-In-One的整合型桌機相當適合辦公室環境使用,如果企業不考慮用「ThinkPad + Dock + Monitor」的三合一組合,融合了省空間、省電概念的All-In-One桌機值得關注後續的發展。

▼站長先借測搭載Core i5-430M的Edge 14”(就是搭載了三大神器的紅色Edge),後來站長又再跟原廠借了第二台搭載Core i3-350M的Edge 14”(背蓋為鏡面黑),巧合的是這兩台的CPU基本時脈都是2.26GHz( CPU-Z雖然顯示2.27GHz,但Intel官方數值是2.26GHz),差別只在於Core i5具備「Turbo Boost」功能,時脈最高可提升到2.53GHz,其餘各項諸元都與Core i3無異。網友便能透過這次的效能評比,比較出Core i5及Core i3的效能差異。
Continue Reading →
隨著ThinkPad各機種紛紛導入Intel Calpella平台,Edge系列也正式推出採用Calpella平台的14吋以及15.6吋機型,原廠是以Edge 14及Edge 15進行識別,中國大陸則是另外取名為E40及E50。隨著SL410逐漸淡出,原廠並沒有推出所謂的「SL412」作為後繼機種,反而延伸出兩條產品線:
- Edge 14,針對中小型企業或是SOHO族群,主要採用鏡面螢幕,無法支援正規Mini Dock 3系列底座,與SL410共用主電池,內建HDMI。
- L412,針對大型企業(Enterprise)市場,採用霧面螢幕,支援正規Mini Dock 3系列底座,甚至與T410共用主電池,內建Display Port。
因此傳統的ThinkPad R400-Series停產後,大型企業可選購L412與T410/i組成「高低檔」搭配,且能夠共用Mini Dock 3系列底座及電池。因此在較不在意顯示卡效能的大型企業辦公室環境中,客戶如有預算上的考量,可選擇L412或是T410i,這兩款均主推Core i3。如果需要更好的CPU/GPU效能,自然可考慮T410甚至T410s。
在中小企業市場或是SOHO市場,Lenovo則是以Edge 14”與Edge 15”用來接替SL410及SL510。整個Edge家族三兄弟均是以城市名作為開發代號,茲列舉如下:
- Edge 13”:巴黎(Paris)
- Edge 14”:倫敦(London)
- Edge 15”:柏林(Berlin)
不知道何時會以兩岸城市取名的ThinkPad(笑)。
Continue Reading →
ThinkPad的Edge 14”以及T410-Series均陸續換裝Intel Core i5/i3處理器之時,在台灣廣受使用者重視的X-Series也終於推出最新一代「X201-Series」。或許有網友不清楚為何同為「Calpella」平台的X201並未像T410一樣,取名為「X210」。按照Lenovo的命名原則,數字的第一碼代表螢幕尺寸;第二碼代碼「外型變更」;第三碼則是用來區隔CPU或是晶片組等平台變更。因此最新一代的T410由於外型與T400不同,所以第二碼數字會進位,也就是T410。反觀X201仍舊使用原本X200的造型,這次配合改用Calpella平台,故僅第三碼數字進位,名為X201。依照這原則,下次X-Series如果推出新外型,理論上會取名為「X210」。
▼由於X201與X200在外型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站長也就沒有針對外觀敘述太多。X201-Series在外型上最大的改變應該是「可裝配觸控板(TouchPad)」了吧。整個大中華區(台灣、香港、大陸)所販售的X201-Series基本上都會內建觸控板,至於日本以及美國因為有網站CTO服務,使用者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要觸控板。雖然很多ThinkPad愛用者都使用小紅點(TrackPoint),時至今日觸控板倒也不是一無是處了,例如X201-Series的觸控板支援兩隻手指的Multi-Touch,可用在網頁、圖片瀏覽時進行畫面的放大、縮小等操作。只是站長在使用ThinkPad時,覺得時常誤觸到觸控板,所以都會關閉掉。
Continue Reading →
站長日前收到網友來信詢問Edge 13”所屬的兩種CPU效能差距如何,剛好測過X100e之後有感於AMD的「平台(處理器+晶片組)」整體戰力不輸給Intel CULV,站長便向Lenovo-tw商借了兩台Edge 13”,分別配備Intel SU7300+GS45以及AMD Turion X2 L625+M780G,藉由實機測試來了解不同平台的效能差距以及電池續航力。
如果僅比較CPU規格,Intel的Core 2 Duo SU7300時脈僅有1.3GHz,但內建3MB L2快取記憶體,並使用「Penryn」雙核心。AMD的Turion X2 L625同樣採用雙核心設計,時脈則是1.6GHz,但L2快取記憶體僅有1MB。
Continue Reading →
許多朋友曾詢問過站長對於ThinkPad Edge的看法,在日前測試過ThinkPad SL410與X100e之後,站長覺得ThinkPad Edge(13.3吋)相較於SL410整體規格與效能都有一段差距,適逢14吋的Edge可能會在近期發表,站長便針對現在的Edge 13”發表個人的感想。
記得本站2008年11月到Yamato Lab參訪時,大家正興高采烈地討論Atom用在ThinkPad的可行性,隔年2009年Intel的CULV就在市場颳起一陣旋風,只是認真推廣CULV的廠商仍以acer、ASUS為主,國外幾間大廠(DELL/HP)相較之下似乎沒有台灣廠商來的積極,經過一年的造勢,CULV還是以亞洲市場為大宗。Lenovo在開發X100e與Edge系列時比其他以消費機種見長的廠商還來得「頭痛」。畢竟當時ThinkPad已經有SL-Series與X200s(CULV)產品線,再加上無論是CULV或是Atom等級的小筆電,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價格帶其實是很低的。
Lenovo所遇到的困境是帶有傳統ThinkPad Classic色彩的SL-Series與X200s(CULV)並沒有順利拓展新興的中小企業(SMB)市場,原廠也認為介於大型企業與一般消費者的中間還有一塊中小企業市場需要開發,而且這群客戶絕大多數都未曾用過ThinkPad,反而使用過其他廠牌的筆記型電腦。或許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原廠願意為了這群新一代用戶開發全新系列,同時在外型上與傳統的ThinkPad有一定程度的區隔。因此站長開宗明義第一句的回覆都是:「Edge/X100e並不是為了我們這些老用戶開發的,ThinkPad Classic還是會繼續存在的。」
▼Edge的螢幕可以180度開啟。從下圖中可以看出「Neo ThinkPad」走的是「極簡風」,機體線條較為簡潔,特別是鍵盤大幅度簡化過,並改用巧克力(孤島)設計。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