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由於x86筆記型電腦不斷追逐輕薄化,連商用屬性的ThinkPad也受到影響。資深的ThinkPad使用者可能還有印象,ThinkPad或者說那個年代的商用筆電,其實都有滿強大的零件升級與擴充能力。但時至今日,過度強調輕薄化的結果,就是許多關鍵零組件必須焊死在主機板上,並捨棄讓客戶自行更換的設計(例如電池)。近年來無論是政府法規的要求,或是來自企業客戶的實際需求,都開始讓商用筆電廠商重新檢視機體設計。若問2024年哪幾款ThinkPad最有過去傳統ThinkPad的設計神髓,那便是T14 Gen5與T16 Gen3了。這兩款ThinkPad都是從「可維修性」、「可擴充性」為出發點,Clean sheet全新設計過。T14 Gen5的研發代號為MATTERHORN (馬特洪峰),T16 Gen3則是YUSHAN(玉山),似乎象徵著要重新挑戰「最容易整備」的高峰。
T14 Gen5有Intel與AMD兩種平台,由於站長之前已經購入X1 Carbon Gen12,所以這次改買AMD平台的T14 Gen5,看AMD Ryzen 8000系列(Zen4核心)與Intel Core Ultra(Meteor Lake)的效能差距。至於AMD Ryzen AI PRO系列(Zen5核心)對決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Lunar Lake),就留待之後的T14s Gen6 vs. X1 Carbon Gen13實機簡測了~!
Continue Reading →
▼站長去年主要購入的ThinkPad機種以16吋為主,因此之前陸續介紹過P1、P15v、P16v乃至P16等機種。今年則回到14吋尺寸,主要原因是多款14吋機種都進行Cleansheet翻新設計,而且各具特色。站長會依序介紹X1 Carbon Gen12、T14 Gen5(AMD)與P14s Gen5這三款的硬體特色,至於效能評比則會安排在第四篇文章進行大亂鬥比較。
2024年14吋ThinkPad機種系列的首篇,將由Cleansheet全新設計後的X1 Carbon Gen12打頭陣。站長在實際使用過X1c Gen12一段時間後,發現之前有點低估了這台新一代X1系列旗艦機種。下圖是X1c Gen12與T14s Gen4的對比,雖然同為14吋16:10面板,但X1c Gen12硬是小了一圈,就外觀上的視覺震撼感頗強。但真正讓站長驚嘆的是,這一代拜換裝Intel Core Ultra處理器(Meteor Lake核心)之賜,無論是機體溫度、電池續航力等都遠遠超越前代機種。去年(2023)11月底,站長帶團拜訪日本Yamato Lab時,雖然X1c Gen12仍未發表,但日方仍對造訪的ThinkPad愛用者們,透露了該機種的部分新設計,而且裡面的內容迄今未被媒體所報導過。由於時隔已一年,且X1c Gen12也已發售,站長在本篇文章中也會置入日方對於X1c Gen12的精采介紹。
Continue Reading →
2024年ThinkPad Fans聚會開放報名了~!
睽違了一年之久,Lenovo-tw將於今年8月10日(週六)下午舉辦ThinkPad Fans聚會!地點在臺北的Lenovo大直辦公室內,活動將邀請台灣LCFC的ThinkPad開發團隊成員,跟大家分享ThinkPad的最新產品與研發心得!當然也有精彩的現場實機展示,與Q&A交流時段~!
由於現場座位有限,請有興趣參加的網友們踴躍報名!
原廠報名連結在此~!
▼站長測試P16 Gen2與P16v Gen1時,剛好家裡也換裝ThinkStation P3 Tower,雖然處理器是桌上型版版,但碰巧也是「Raptor Lake」核心,所以正好讓網友對照一下三種TDP(65W/55W/45W)的效能表現,以及桌上型的NVIDIA顯卡與筆電版獨顯的效能差距。
P16 Gen2配備Core i7-13850HX處理器,採用8P+12E設計,也就是擁有八顆性能核(大核)與十二個能效核(小核)。P16v Gen1則使用了Core i7-13800H處理器,核心數就少了許多,採6P+8E設計,大核數量降為六顆,小核數量僅有八顆,但相對的,TDP也從55W降為45W。
至於P3 Tower桌上型工作站的處理器,站長當時刻意選了TDP僅65W的Core i7-13700,而不是TDP高達125W的Core i7-13700K,就是為了避免P5工作站運轉噪音的問題重蹈覆轍。也因此避開了Raptor Lake世代中K/KF/KS系列桌上型處理器的不穩定問題。桌上型的Core i7-13700採用了採8P+8E設計。接下來進行CPU的效能測試。
Continue Reading →
▼由於站長正在測試ThinkPad X1 Carbon Gen12與T14 Gen5,因此先介紹去年購入的兩台行動工作站機種:P16 Gen1與P16v Gen1,這兩台都是16吋(16:10)面板,也都搭載了數字小鍵盤,除了機體顏色不同之外,其實主要的差異點在於運算效能以及硬體升級的潛力不同。由於2024年款的P16 Gen2與P16v Gen2其實都沿用去年的機體設計,所以在功能面也可順便參照本篇介紹。
研發代號為「Libra(天秤座)」的P16,作為ThinkPad P系列行動工作站的旗艦級代表,無論機身重量或是CPU/GPU效能潛力都凌駕其他P系列的ThinkPad,彷彿聖鬥士星矢中的「黃金聖衣」一斑。去年推出的P16 Gen2仍採用了前一代的外觀造型(源自Aston Martin豪華跑車的設計靈感),而且採用了Intel Raptor Lake HX系列處理器(基礎功率高達55W),反觀P16v Gen1與P1 Gen6都只能用到Intel Raptor Lake H系列處理器(基礎功率為45W)。
P16v Gen1(研發代號為Oak,意指橡樹)則是Pv系列首次轉換到16吋,而且還是16比10的面板。P16v Gen1這次也終於採用了GPU+CPU雙風扇設計,並使用機身後方排風設計,經站長實測後,整體效能確實比T15p Gen3更為優異。
接下來就讓站長向大家仔細說明這兩台行動工作站的產品定位與硬體規格。
Continue Reading →
▼站長在家裡的主力機向來是桌上型電腦,而且在2020年11月換裝了當時最新推出的「ThinkStation P620」工作站,主要用於汰換使用多年的Intel Sky Lake平台桌機,因此選用了台積電7奈米製程的AMD Threadripper PRO處理器,在2020年便具備了16核、32執行緒的規格,搭配上RTX 2080 SUPER顯示卡,陪伴站長度過了兩年多的快樂時光。
後來P620硬體發生故障,開機會卡在開機畫面,同時發出報錯的嗶嗶聲。由於站長有加購Premier到府維修服務,所以修復流程還頗順利,當時更換了主機板以及「硬碟」。站長的P620下單時直接裝滿四顆SATA硬碟,出廠安裝的都是Seagate的企業級硬碟。在P620上面如果系統偵測出硬碟有異狀,有可能在開機執行自我檢測就卡住,導致無法進入Windows作業系統。到府的工程師非常細心地查出了主機板問題之外,也找出其中一顆硬碟有狀況,經更換後果然就可正常進入作業系統。
後來過了幾個月,其他顆原廠出貨的Seagate硬碟也發生障礙,畢竟都是同型號且同期生產的,會發生機瘟也不足為奇了。站長雖然同步申請更換硬碟的作業,但深覺得總不能再等其他顆「自爆」,故想換一台Intel平台的ThinkStation,只是沒想到這一路從P5到最後乾脆換去用P3,其中的曲折原委,就讓站長跟大家分享一下。
下圖是TS P620與去年(2023年)6月購入的TS P5規格表,雖然都是16核、32執行緒的CPU,但P620在日後站長重灌系統時補測,發現其實整體戰力不會輸P5太多,甚至可說在伯仲之間,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台三年前的工作站。
站長不由得感慨PC硬體真的演進很快,2020年購入P620時,原廠甚至還來不及提供PCIe 4.0×4的M.2 SSD,因此站長當年只能預載1TB的PCIe 3.0×4 SSD,其實主機板已經有支援PCIe 4.0×4規格的SSD M.2 2280了。
P620固定的3.5吋硬碟槽多達四個 (第五顆需要裝在Flex Bay擴充槽中),到了P5刪減成只剩三個了,或許代表了市場對於內置3.5吋傳統硬碟的數量不斷減少,原廠另一方面則是提高了硬碟的容量,從原本的最高4TB「大幅」提高到了12TB,雖然坊間買得到更大容量的3.5吋硬碟,但站長覺得原廠對於硬碟的選項真的太保守了。話雖如此,站長在訂購P5時,還是買滿買好,裝上了三顆12TB的硬碟。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