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款ThinkPad P16 Gen2與P16v Gen1簡測心得(上)
▼由於站長正在測試ThinkPad X1 Carbon Gen12與T14 Gen5,因此先介紹去年購入的兩台行動工作站機種:P16 Gen1與P16v Gen1,這兩台都是16吋(16:10)面板,也都搭載了數字小鍵盤,除了機體顏色不同之外,其實主要的差異點在於運算效能以及硬體升級的潛力不同。由於2024年款的P16 Gen2與P16v Gen2其實都沿用去年的機體設計,所以在功能面也可順便參照本篇介紹。
研發代號為「Libra(天秤座)」的P16,作為ThinkPad P系列行動工作站的旗艦級代表,無論機身重量或是CPU/GPU效能潛力都凌駕其他P系列的ThinkPad,彷彿聖鬥士星矢中的「黃金聖衣」一斑。去年推出的P16 Gen2仍採用了前一代的外觀造型(源自Aston Martin豪華跑車的設計靈感),而且採用了Intel Raptor Lake HX系列處理器(基礎功率高達55W),反觀P16v Gen1與P1 Gen6都只能用到Intel Raptor Lake H系列處理器(基礎功率為45W)。
P16v Gen1(研發代號為Oak,意指橡樹)則是Pv系列首次轉換到16吋,而且還是16比10的面板。P16v Gen1這次也終於採用了GPU+CPU雙風扇設計,並使用機身後方排風設計,經站長實測後,整體效能確實比T15p Gen3更為優異。
接下來就讓站長向大家仔細說明這兩台行動工作站的產品定位與硬體規格。

▼下圖是兩台主機的背蓋(A Cover)特寫,上方深黑色主機是P16v Gen1,原廠將其黑色塗裝稱為「Thunder Black(雷霆黑)」,下方鐵灰色主機就是P16 Gen2,原廠稱為「Storm grey(風暴灰)」。P16 Gen2的鐵灰色背蓋跟使用的材質有關,背蓋主體採用了鋁合金材質,至於大家看到背蓋邊緣有一條淺灰色的區域,那是所謂的「Antenna Window 」,無線網路天線就透過這塊由PPS工程塑膠與GFRP玻璃纖維組成的「天線之窗」收送訊號,避免被金屬材質背蓋所遮蔽了。
至於為何P16v Gen1的背蓋不用再刻意做出天線之窗,原因就是材質為PC-ABS塑膠,並不會干擾無線電波通過,而且有進行塗裝處理,因此仍維持住一定的質感。只是P16v Gen1的底殼(D-Cover)就沒這麼講究了,直接黑色咬花處理便了事。相較之下,P16 Gen2的底殼材質不但用上了PPS+GFRP,還刻意做皮革觸感(Peach skin)處理,只能說產品定位有差,自然費的功夫也不同。

▼下圖是兩款主機的右側特寫比較。P16 Gen2之所以能夠比P16v Gen1擁有更大的功耗提升空間,以及硬體擴充能力,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機身厚度」。從下圖中不難看出P16 Gen2的機身厚度比起P16v Gen1多出甚多,雖然同樣是CPU+GPU雙風扇,但P16 Gen2最高可搭載NVIDIA RTX 5000 Ada Generation移動版工程獨顯(相當於GeForce RTX 4090移動版遊戲獨顯),P16v Gen1最高卻只能搭載到NVIDIA RTX 2000 Ada Generation移動版工程獨顯(相當於GeForce RTX 4060移動版遊戲獨顯)。此外,P16 Gen2還內建了四個SO-DIMM記憶體插槽,而P16v Gen1則只有兩個。
受限於機體空間,導致P16v Gen1的WWAN行動上網功能與Smart Card讀卡機會互斥,站長選擇保留Smart Card讀卡機,因此機身右側的Nano SIM卡插槽就封起來了,自然主機出廠時也不會安裝WWAN天線。
P16 Gen2與P16v Gen1雖然都內建了SD Express插槽,但經站長實測,很可惜地,仍會發生SD UHS-II記憶卡效能被封印在100MB/s以內的狀況。
P16 Gen2與P16v Gen1雖然機體龐大,但也都採用了Kensington Nano安全鎖孔(6mm x 2.5mm ),看來是為了配合其他輕薄機身,讓購買的防盜鋼纜鎖能在各機種間適用。

▼P16 Gen2提供了豐富的連接埠配置,除了兩個 USB Type A接頭、兩個USB Type C(Thunderbolt 4)接頭之外,在機身左側還有第三個USB Type C接頭(USB 3.2 Gen2的10Gbps,但不支援外接螢幕),比起P16v Gen1的2A2C,等於是2A3C的配置。
要特別一提的是,P16 Gen2與P16v Gen1的NVIDIA獨顯機種,終於提供HDMI 2.1 FRL(Fixed Rate Link)傳輸模式,可提供8K@60Hz的畫面輸出能力。相較於其他機種雖然也號稱HDMI 2.1,但其實僅支援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模式,站長其實寧願稱呼為HDMI 2.0(b)。
▼下圖是兩台主機的後側特寫。雖然都搭載了雙風扇,但可以看出P16 Gen2的排風口長度、高度都比P16v Gen1多出一些。
兩台主機機身後方的USB-C(Thunderbolt 4)接頭均支援螢幕輸出功能,但最高解析度只到5K@60Hz。
雖然現在USB-PD規格上已可提供超過200W的供電能力,但ThinkPad在P16 Gen2與P16v Gen1上,仍採用了傳統的長方形電源接頭,而且都無法透過主機上的USB-C接頭幫主機充電。

▼下圖是P16 Gen2的機身左側連接埠特寫。由於站長購入的這台主機沒有支援WWAN功能,因此耳機孔右邊的Nano SIM卡槽就被封起來了。但說也奇怪,P16 Gen2其實機身內部空間滿充足的,不知為何P16 Gen1與Gen2都未提供5G WWAN網卡的選項,目前只能提供4G LET Cat16網卡。

▼下圖則是P16 Gen2的右側連接埠特寫。站長購入的機種有內建Smart Card讀卡機,因此在Palmrest右側下方會有一 條縫,其實就是Smart Card讀卡機。「WWAN上網功能」以及「Smart Card讀卡機」這兩項功能可說是商務機種才有機會配置的,在家用筆電上大概很難看到。雖然很多企業登入內部系統都可透過手機簡訊作為「雙因子」的認證方式,但站長還是偏好使用晶片卡認證就是,另一方面也可在ThinkPad上讀取銀行的晶片提款卡,直接操作網路銀行。

▼如果使用者希望能搭配擴充底座使用時,原廠有推出「ThinkPad Thunderbolt 4 Workstation Dock」,其實造型跟另一款「ThinkPad Universal Thunderbolt 4 Dock」完全相同,差別點只在於TB4 WS Dock有特別附上一條特製的傳輸線(Thunderbolt 4 WorkStation Dock Split Cable),可連接主機上的方形電源接頭與TB4連接埠,同時包裝盒內附上的變壓器高達300W。

▼接下來看P16 Gen2的底部特寫。P16 Gen2是少數在底殼仍提供維修艙蓋設計的機種,如下圖所示,使用者如果想要「擴充記憶體、M.2 SSD」時,不用拆開鍵盤、底殼,直接解開維修艙蓋的一顆螺絲就可以進行作業。但由於P16 Gen2提供了兩個M.2 SSD插槽與四個記憶體插槽,出廠時原廠會把M.2 SSD與記憶體模組都安裝在鍵盤下方的第一組M.2插槽與記憶體插槽位置,主機底殼維修艙內的,其實是第二組的M.2插槽與記憶體插槽位置。

▼P16 Gen2底殼左下方標示著「Aluminium + Magnesium」,這裡的鋁合金(Aluminium)是指螢幕背蓋所使用的AL5052鋁板(97.25%的鋁、2.5%的鎂與0.25%的鉻)。至於鎂鋁合金(Magnesium)則是指筆電鍵盤那一面的機身框架(C-cover Frame)係採用鎂鋁合金,其實就是「Roll Cage設計」,這樣講可能資深的網友會更有印象。關於P16的機身造型與機構設計,網友可參考網路專文介紹 (英文):「Lenovo ThinkPad P16 – from elegant concept to robust reality」。

▼下圖便是P16 Gen2底殼的維修艙蓋打開後的特寫。上方是兩支SO-DIMM(第三、第四支記憶體)插槽,被一個防塵蓋遮著。下方則是第二支2280規格的M.2 SSD插槽,出貨時已附上銅製散熱片。

▼下圖則是記憶體防塵蓋打開後的特寫,由於機身厚度夠,因此插槽可以採用雙層式堆疊設計。P16 Gen2支援的是DDR5規格的SO-DIMM記憶體模組。如果只打算裝一支或兩支記憶體時,請勿安裝於機身底部的記憶體插槽,原廠的硬體維修手冊建議安裝在鍵盤下方的記憶體插槽內。
站長後來測試時是換上自購的金士頓記憶體模組,開機時不會馬上進入作業系統,而是主機會先進行記憶體檢測模式,此時會看到「Esc」、「F1」、「F4」這三個鍵的燈號依序亮起閃動,此時請勿按電源鍵打斷檢測程序,耐心等候即可,等程序完成後自然就會進入作業系統。
至於P16 Gen2的最大記憶體容量,一說是128GB(32GB x 4),另一說是192GB(48GB x 4)。其實數字都對,但對應的記憶體不同。如果安裝的是單條48GB的DDR5-5600「無ECC功能」記憶體,最大容量就是192GB,只是單條48GB的記憶體較難入手就是。除了原廠已有販售48GB DDR5-5600記憶體模組之外(原廠連結),金士頓也有提供(網頁介紹)。
如果是ECC功能的記憶體,目前最高容量為單條32GB,所以P16 Gen2最大可支援到128GB的DDR5-5600「ECC功能」記憶體,但要留意一點,必須是「i5-13600HX / i7-13850HX / i9-13950HX」這三款處理器才有支援ECC記憶體。

▼下圖是P16 Gen2位於主機底部的第二支M.2 SSD插槽特寫。站長特別將銅製散熱片移開,此時會看到主機板上還黏著半截的粉紅色導熱片。P16 Gen2的兩個M.2 SSD插槽都宣稱可支援單條「4TB」的2280 M.2 SSD,其實就是指可支援「雙面顆粒」的SSD,但還是要留意一下,必須SSD背面的NAND Flash顆粒只有使用一半的M.2面積,例如WD SN850X。如果背面全部都焊滿了NAND Flash顆粒,此時會被半截的粉紅色導熱片卡住,除非刻意移除掉導熱片。這是因為ThinkPad目前出廠所搭配的單條4TB SSD仍會在背面焊上NAND Flash顆粒。
但市售的SSD其實已經有單面的4TB M.2 SSD,例如三星的990 Pro。目前市面上也有單條8TB的M.2 SSD的,但應該就是兩面都焊滿了NAND Flash顆粒,如果要裝在P16 Gen2就得自行移除掉導熱片。

▼接著看一下鍵盤下方的構造,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銅牆鐵壁」般的局部Roll Cage,主要的可更換零件位於主機左半邊,需移除金屬片後才看得到。

▼下圖便是移除金屬片之後的C Cover特寫,站長已經將重要的零件標示出來。
為了讓P16 Gen2與P16v Gen2在之後的效能測試中,盡可能規格一致,站長就不使用兩台主機出廠內建的記憶體模組與SSD,都使用三星的990 Pro 2TB與金士頓的DDR5-5600記憶體模組。關於P16 Gen2的記憶體模組運作時脈,雖然原廠安裝的的確是DDR5-5600,但真實工作時脈卻更低。
當裝滿四條32GB或48G記憶體時,此時記憶體模組工作時脈會降到只有3600MHz(DDR5-3600),其實嚴格講是當安裝「雙RANK規格」的記憶體模組,因為站長自購的金士頓的DDR5-5600記憶體模組,也屬於「雙RANK規格」。如果是「單RANK」規格的記憶體,即使搭滿四條,也會以4000MHz(DDR5-4000)較高時脈運作。只是原廠或是金士頓的單條32GB DDR5-5600記憶體模組都是「雙RANK規格」(2RX8),所以原廠也才會宣稱插滿四條時,會只跑DDR5-3600吧。至於其他記憶體安裝數量的排列組合,無論是「單RANK」或「雙RANK規格」,都是跑DDR5-4000模式。

▼下圖是P16v Gen1的螢幕180度全開特寫,ThinkPad螢幕能180度全開並不稀奇,但螢幕轉軸(Hinge)採用立式設計而非下沉式Hinge就罕見了,其實也只有P16與P16v這類較不在意機身厚度的機種,才能維持此項傳統設計,至少站長個人是非常喜歡立式Hinge帶來的視覺表現。
P16v Gen1的鍵盤也提供了「air intake」散熱功能,主要是從鍵盤的開孔將外界的冷空氣導入機體內部,當然鍵盤本身能具備一定的抗潑水能力,當灌入200cc的水時,可維持五分鐘之內系統不會關機。至於P16 Gen2則是比照X1 Carbon等級,當遇到500cc的水灌入時,也可維持五分鐘之內系統不會關機。

▼其實P16v Gen1與P16 Gen2之間的設計差異,還有許多細節是規格表或是從外觀上所看不出來的。例如P16v Gen1即使採用了雙風扇、雙導管設計,但並沒有進一步使用Vapor Chamber(均熱板)設計。而P16 Gen2則是針對NVIDIA RTX 3500 Ada Generation / 4000 Ada Generation / 5000 Ada Generation這三款工程獨顯有配置均熱板。
即使同樣是搭載了NVIDIA RTX 1000 Ada Generation / 2000 Ada Generation這兩個型號的工程獨顯,在沒有加裝均熱板的狀況下,P16 Gen2對於這兩款晶片的TGP(Total Graphics Power) 都可達60W,反觀P16v Gen1卻被限制在35W,導致兩台主機就算搭載了相同的處理器與工程獨顯,P16 Gen2的效能還是會優於P16v Gen1。
當然相對的,P16v Gen1的價格也會比起P16 Gen2便宜一些,消費者則能從外觀上的質感差異,來稍微感受到兩台主機在價格定位上的不同。下圖便是P16v Gen1的左側特寫,底殼只有採咬花處理,就不像P16 Gen2還特別上了一層塗裝。

▼本文撰寫之際,原廠已經發表2024年款的P16v Gen2,下圖為P16v Gen1機身右側連接埠的特寫,到了P16v Gen2機身右側只會提供一個Always-On供電的USB-A接頭,然後再加上一個USB-C(Thunderbolt 4)接頭。但另一方面,原本P16v Gen1主機後方的兩個USB-C(Thunderbolt 4)接頭將只剩下一個,但會把RJ45乙太網路孔加回去~!
所以到了P16v Gen2,全機將只有兩個USB-C接頭與一個USB-A接頭,雖然將RJ45加回去,但卻需要犧牲掉一個USB-A,整體連接埠數量反而不如2024年推出的P14s Gen5了。

▼下圖便是P16v Gen1的後方特寫,紅色的線條的確非常顯眼。但到了P16v Gen2,由於恢復了RJ45網路孔功能,而網路孔的高度會導致Gen1的紅線無法連續,因此原廠在Gen2就取消了紅色塗裝。就功能性而言,站長還是贊成恢復RJ45孔功能,畢竟實體網路線在傳輸穩定度,與障礙查測上仍優於無線網路。

▼下圖是P16v Gen1的底部特寫,如果使用者需要更換記憶體、SSD時,就需要先解下九顆螺絲,才能將底殼卸下,這當然也凸顯出P16 Gen2底殼設有維修艙門設計的便利性。
雖然P16v Gen1的底殼只有咬花處理,至少比較不用擔心指紋弄髒的問題。現在使用PC-ABS底殼的機種,像是P16v Gen1在拆卸時困難度也下降許多。

▼下圖是P16v Gen1打開底殼後的特寫,站長已經將主要零件位置標示出來。P16v Gen1與前一世代P15v Gen3主要的差別點之一,便在於P16v Gen1也導入了雙風扇設計,當GPU與CPU一起運作時,最大功耗從P15v Gen3的75W(CPU 40W + GPU 35W )大幅提升到 90W(CPU 45W + GPU 45W)。
反觀同樣是雙風扇設計的P16 Gen2,全機最高功耗則高出甚多,如以獨顯晶片是否有加上均熱板為分野,則有加上的獨顯功耗可達115W,再加上處理器的55W,合計高達170W。至於沒加上均熱板的獨顯最高功耗為60W,再加上處理器的55W,合計115W,仍比P16v Gen1更高。
至於2024年推出的P16v Gen2其實會導入效能更強悍的NVIDIA RTX 3000 Ada Generation工程獨顯,但TGP功耗仍舊鎖在35W,反而是2024年全新設計的P1 Gen7,同樣可搭載NVIDIA RTX 3000 Ada,而且功耗大幅放寬到60W。而且P16v Gen2如果要安裝NVIDIA RTX 3000 Ada,原廠規定要強制搭Core Ultra 9 185H高階處理器,整體成本又高出不少,但功耗又被限制住,似乎不是很划算。
原廠出貨給P16v Gen1的記憶體雖然是DDR5-5600模組,但實際上只會跑DDR5-5200,仍比P16 Gen2的DDR5-3600/4000快上不少。但P16v Gen1就不支援ECC記憶體模組。到了P16v Gen2時,記憶體模組才終於能全速跑DDR5-5600規格了。
P16v Gen1這次的電池容量也增加不少,從P15v Gen3的68Wh直接提升到90Wh,難得的是全機重量只略增200多克,從2.0公斤起跳,提升為2.2公斤起跳,但隨之帶來的效能與電池續航力提升都相當明顯。P16 Gen2的電池容量則更是高達94Wh。

▼P16v Gen1的SSD只能支援「單面顆粒」,不像P16 Gen2可支援到雙面顆粒。而且P16v Gen1還會根據採用Intel或是AMD處理器的不同,同時安裝兩支SSD時,在UEFI BIOS的排序還是相反的。以下圖為例,下方SSD在主機板上標示為「SSD0」,上方的SSD則被標註為「SSD1」。如果今天是選用Intel處理器,安裝在下方M.2插槽的SSD,在UEFI BIOS裡會標示為「NVMe0」;上方的第二支SSD則會標示為「NVMe1」,但如果是AMD處理器的P16v Gen1就完全相反了。不過在P16v Gen2時,原廠就沒有同步推出AMD處理器的機種了。
日前三星的SSD有釋出新版韌體,站長原本想透過SSD外接盒透過USB線更新韌體,但三星的原廠軟體卻不接受轉為USB協定的SSD,必須要是原生的NVMe協定才行。站長便可使用P16v Gen1將需要更新韌體的SSD放入P16v Gen1的第二個M.2 SSD插槽,並順利完成更新。
目前ThinkPad如果是14.5吋以下機種,都不具備兩個2280長度的M.2插槽,如果要更新SSD韌體,勢必得在唯一的開機SSD進入系統後操作,老實講還是有些風險的,所以站長雖然14吋機種為主(便於攜帶),但家裡還是需要準備一台16吋的ThinkPad,而且一定要有兩個NVMe 2280 M.2插槽,在處理硬體零件時會有更大的彈性。

P16v Gen2雖然改用了Intel Meteor Lake世代的處理器,站長在Lenovo-tw官網進行CTO客製化前後兩代P16v,Gen1選擇了Core i7-13700H;Gen2選擇了Core Ultra 7 155H,獨顯都是NVIDIA RTX 1000 Ada Generation,其他記憶體/SSD/螢幕/保固等規格也相同時,Gen2比Gen1售價高出1.8萬新台幣。
然後站長將P16v Gen1升級為Core i7-13800H,同時獨顯也換裝成NVIDIA RTX 2000 Ada Generation,此時售價還是比起維持Core Ultra 7 155H + NVIDIA RTX 1000 Ada Generation的Gen2便宜了5900元新台幣。因此每當新舊機體交替時,除非是Cleansheet全新設計,不然同樣框體下的前一代機體,由於已經量產一年,其實會是最划算的入手實機。當然來年如果又有P16v Gen3,網友可比較一下與Gen2的價差。
至於P16 Gen2在2024年並沒有規劃推出Gen3機種,仍維持Gen2的基調,但處理器增加Intel Raptor Lake HX Refresh (55W)的選項,消費者只需要根據預算、功能,安排規格即可,不用傷腦筋是否該買2023年的前一代機種。
2024年的P系列迎來了兩款Cleansheet全新設計機種,分別是P1 Gen7與P14s Gen5,特別是P14s Gen5(Intel)其實就是大家期待多年的14吋高效能版本,採用了Meteor Lake H系列處理器、NVIDIA RTX 500 Ada Generation獨顯,同時配備了完整的兩組USB-C + 兩組USB-A + RJ45 + HDMI連接埠,只差不支援WWAN而已,站長已訂購一台「3K(3072×1920)解析度」面板機種,後續也會向網友詳細介紹這台P14s Gen5(Intel),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