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日本富士通日前已經先發表第一顆2.5吋、7200rpm的320GB硬碟(厚度為9.5mm),很多使用者所盼望的HGST Travelstar系列,終於在2008年5月8日正式發表最新一代「7K320」,象徵HGST也跨入320GB、7200rpm的世代!7K320,顧名思義最大容量為320GB,拜單碟160GB之賜,內部Media transfer rate由7K200所創造的876Mbits/sec(最大值)一舉突破為1136Mbits/sec(最大值)!更驚人的是,7K320系列耗電量比7K200系列低了22%,換言之7K320比前一代更高速、更省電!而且7K320是標準9.5mm厚度,不像5K500竟然是搞笑的12.5mm厚度,根本塞不進去一般的筆記型電腦內。7K320系列均內建16MB Buffer,如果使用者基於預算考量,卻又希望獲得最高效能,160GB的單碟版本會是不錯的選擇,因內部Media transfer rate與320GB版本同為1136Mbits/sec(最大值)。
7K320全系列均為SATA界面,但依功能分為三款:
- 標準機種 [Standard models]
- 硬體資料加密機種 [BDE(Bulk Data Encryption) Option Models]
- 強化耐用機種 [EA(Enhanced Availability) Models]
BDE機種僅支援SATA 1.5Gb/s,其餘兩款均支援SATA 3Gb/s。EA機種其實類似過去的「E7K200」,主要作為企業主機使用,故強調「7X24」全天使用。7K320系列中除了EA機種僅提供120GB/160/250/320GB容量,其餘兩種機種均提供更小容量的80GB產品。
根據HGST所公佈的耗電資料,7K200的平均搜尋耗電量[Seek (W, avg.)]為2.6W;7K320則為2.2W。7K200的平均讀寫耗電量[Read / Write (W, avg.)] 為2.3W;7K320僅為1.8W,其餘運作模式下,7K320耗電量也低於7K200。雖然7K320耗電量仍比SSD固態硬碟高,但傳統硬碟的價格、容量甚至資料穩定性仍優於SSD,在SSD普及之前,相信7K320會是追求更強、更省電的使用者心目中的最愛。
《HGST官網提供的7K320介紹網頁》
站長原本是用nVidia 7600GT顯示卡,執行3D遊戲都很正常,唯獨在播放某部從HD-DVD擷取出來的動畫檔時,會出現遲滯的現象。縱使CPU已經是Q6600四核心,如果顯示晶片不支援HD-DVD/Blu-Ray硬體加速,觀賞的效果仍會大打折扣。過年前ATI剛好發表了新一代的中階顯示卡: RADEON HD3650,站長在光華商場附近的店家看到PowerColor販售的無風扇版,現金價3000元不到,便買一片回家安裝。
PowerColor的HD3650分為兩種版本,有風扇或是無風扇版。外盒圖案都一樣,但靜音版的外盒會多貼一張「SCS3(Silent Cooling System 3)」的貼紙。

老實講,包裝盒裡面的內容物真的讓站長有點驚訝…非常的「精簡」。甚至連說明書都只有簡單的一張多國語安裝指南而已,驅動程式片更是感覺非常的「樸素」。但想想這張顯示卡才3000元不到,算是符合最低限度的標準配備了。

下圖是PowerColor HD3650靜音版的特寫,散熱片真的是歪的…可能是特殊設計…吧。

顯示卡具備雙DVI輸出,以及一組S端子輸出,包裝盒內附有「DVI轉D-Sub」的轉接頭。原本以為盒內會有「DVI轉HDMI」轉接頭,果然以如此價位算是奢求吧(苦笑)。

其實ATI HD3650的3D效能不會勝過GeForce 7600GT,原本站長想買ATI HD3850,但顯示卡需要第二輔助電源,再加上站長的DELL電腦電源供應器出力有限,乾脆換一張更低階的靜音顯示卡,但卻能夠流暢的播放高畫質影片。

從下圖中看到HD3650差一點就會被CPU散熱片卡住,真是好險呀。好在第二條熱導管稍微向內縮,才不會被CPU散熱片擋到。

下圖是GPU-Z提供的顯示晶片資訊。靜音版顯示卡的最大優點就是完全排除顯示晶片風扇的噪音,假設主機內部通風設計良善,對於3D遊戲效能較不在意的網友,倒是可以考慮靜音版的顯示卡。倒是聽說「Red Alert(紅色警戒)3」將於今年夏天推出Beta測試版,希望這張HD3650能撐著住呀~~~。
本硬碟測試由PCDIY!電腦硬派月刊特約作者林志凌先生提供(原文刊載在PCDIY! 2008年1月號230頁),關於林先生費心撰寫的精彩內文請網友參閱雜誌,站長僅轉載測試圖片。
Western Digital(WD)日前推出320GB的2.5吋硬碟,僅提供SATA界面。內建8MB Buffer,馬達轉速為5400轉。WD的2.5吋硬碟稱為「Scorpio」(天蠍座)系列。

下圖為WD Scorpio的HD Tach成績。

下圖為先前站長所測得的HGST 7K200與7K100的成績。對照上圖的Scorpio 320GB成績,雖然兩顆硬碟測試平台並不相同,卻不難發覺HGST 7K100雖然馬達轉速高達7200轉,速度卻落後Scorpio 320GB了。原先使用7K60、7K100或是舊款5400轉硬碟的網友,如果需要超大容量以及高效能,相信Scorpio 320GB會是不錯的選擇。

下圖是Scorpio 320GB的HD Tune成績。

下圖是站長測得的7K200成績,沒想到Scorpio 320GB成績與7K200在伯仲之間。

接下來的八張圖分別是林先生用其他測試工具所測得的數據。








雖然HGST最近也推出了「號稱500GB」的Travelstar 5K500系列2.5″ 5400轉硬碟,但諷刺的是5K500是透過增加碟片的方式來加大容量,導致硬碟厚度高達12.5mm,很難相容於現有的筆記型電腦(目前多使用9.5mm厚度的硬碟)。HGST公司乾脆宣稱5K500是提供給「Slim Desktop」(輕薄型桌上型電腦)以及「notebook」(大概是要塞級筆記型電腦吧…|||)所使用。因此現階段WD Scorpio會是採用SATA界面的筆記型電腦升級好選擇。希望能早日看到WD Scorpio 320GB在台灣發表。
話說站長好不容易熬過快過勞掛點的「炎之七日間」,下週起雖然又是公司另一繁忙階段的開端,但這週末卻是難得可以喘息的空閒時間。站長近日常帶X60t到處奔跑,對於Intel 3945ABG無線網卡的效能算是忍到極限了,剛好趁這個機會把先前團購的Atheros ABG網卡換裝到X60t。
參考了X60t的硬體維修手冊,手續並不困難,先將鍵盤拆下,然後再將主機底部的10餘顆螺絲解下,如下圖所示,便可一口氣將Keyboard bezel跟Palmrest拆下。接著就是把新無線網卡換上去。

趁著週末站長也順便下載了最近頗熱門的「ubuntu 7.10」,站長先將ubuntu安裝到已置於X60t主機內的Fujitsu SATA硬碟內,然後再把Fujitsu硬碟放到Ultrabayslim的第二顆硬碟抽取盒中,如下圖所示,X60t的主力硬碟其實是HGST 7K100,站長故意將7K100抽出,以測試ubuntu是否可順利透過第二顆硬碟抽取盒的硬碟開機。結果是ok的!比較可惜地,X60t的觸控筆無法在ubuntu 7.10中使用,此外站長還無法正確設定LAN(Ethernet),所以暫時無法上網。但至少ubuntu 7.10方便的安裝過程算是簡易。站長個人還是習慣使用WinXP,在秋季週末時光裡見識一下其他的作業系統,對了,新換裝的Atheros abg網卡在ubuntu 7.10中可順利運作。
近日創見資訊(Transcend)甫發表最新的2.5″ SATA介面固態硬碟( Solid State Disk, SSD),站長便商請朋友幫忙借一顆16GB版本進行測試。雖然創見很早便發售IDE介面( PATA)的SSD,但由於價格不便宜,16GB版本在官方網站的售價高達1.63萬元。一般使用者買來讓老機器升級的實用性不高。反觀SATA介面的SSD已經在市場嶄露頭角,許多大廠的高階機種均提供改配SSD的選項(當然價格也不便宜),相信很多網友都滿好奇SSD的實際效能為何,這也是本次測試的主要目的。

根據創見網站資訊,SATA介面的SSD共有三種容量:8GB、16GB與32GB。除了32GB版本採用低速的MLC(Multi-Level Cell)顆粒,其餘兩種版本均使用高速的SLC(Single-Level Cell)顆粒。SLC與MLC除了讀取次數不同外,最主要的差別點在於寫入速度的差異,依據創見公佈的資料:
- 讀取最高可達 30MB/s, 寫入最高可達 28MB/s (容量8GB,16GB)
- 讀取最高可達 26MB/s, 寫入最高可達 13MB/s (容量32GB)
MLC寫入速度比SLC慢太多了,但為何還要採用呢?因為「價格便宜」呀…,16GB的SSD售價為1.66萬元,32GB版本竟然只要1.43萬元!無怪乎MLC好比液晶面板裡面的「TN」面板,雖然表現差,但是便宜又大碗的優勢之下,以後可能會成為平價SSD所採用的主流顆粒。

創見的2.5″ SATA SSD外觀從上圖與下圖觀察,不難發覺都與現行的2.5″ HDD相同。站長第一次拿起SSD時,嚇了一大跳「重量好輕」!以往從規格中得知16GB的SSD為48克;HGST的7K100硬碟則為115克。但實際拿在手上時才感受到重量少一半的震撼力。此外SSD外殼為塑膠材質,相較於傳統硬碟均為金屬外殼且內部為金屬碟片,SSD先天擁有重量上的優勢。

站長刻意選擇16GB版本SSD,而不測試32GB的原因在於:「32GB寫入速度太慢」,畢竟SSD是作為系統硬碟之用,可不是超大顆USB隨身碟,寫入速度過慢其實已經失去其實用性,除非使用者不使用WindowsXP或是Windows Vista等微軟系的作業系統。

下圖是SSD準備置入ThinkPad X60 Tablet的示意圖,站長將原本的HDD卸下後,把SSD裝配上ThinkPad的硬碟架。其實SSD不太需要這麼複雜的保護措施了,ThinkPad之所以需要金屬製硬碟架以及避震橡膠 (hard disk drive rubber rails),都是為了傳統HDD而煞費工夫,甚至系統還設計了Active Protection System,可視震動情形讓讀寫頭暫時從碟片上移開(Parking動作)。SSD內部僅有一片電路板,上面焊接許多顆NAND Flash顆粒,故抗震能力及重量遠勝傳統硬碟。

站長將SSD置入機體後,使用還原光碟安裝作業系統,但後來卻出現下圖的警告標誌。

站長便重開機進入BIOS,將X60t的SATA運作模式由AHCI原生模式改成Compatibility相容模式,還原程序便可以順利進行。故將創見的SATA介面SSD當作主硬碟時,使用者必須強迫在Compatibility相容模式下運作。其他廠牌的筆記型電腦不見得有提供切換的選項,很多只提供AHCI模式運作,恐怕無法順利使用此顆SSD。創見SATA SSD會有此項限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並非原生SATA架構」。本顆SSD內部採用「IDE Flash Disk Controller」,然後再透過「SATA Bridge」擔任橋接任務。可視為骨子裡為IDE的SSD,但提供SATA介面。

下圖為HD Tune Ver2.52的實測成績,平均讀取速率為24.2MB/s,速度並不理想。但Access Time僅有2.6ms,非常驚人。先前測試兩款7200rpm HDD都在14ms以上。

下圖為HD Tach Ver3.0.1.0的的實測成績,平均讀取速率為28.1MB/s,Random access為2.5ms。以創見SSD的讀寫效能,大約與4200rpm的2.5吋或是1.8吋類似,但反應時間卻是傳統HDD所遠遠不及的。

16GB對於安裝作業系統會不會空間不足呢?如果網友和站長一樣直接拿X61-Series的WinXP回復光碟進行系統安裝,恐怕答案是「非常不夠」。16GB的空間在完成系統還原之後僅剩餘1GB不到,因為ThinkPad有內建Rescue and Recovery還原磁區,在C槽中又存有許多預載程式,故16GB可說是系統還原的最低限度要求了。如果網友是自行手動安裝WinXP,相信16GB的容量會顯得充裕一些。由此觀之,「32GB」的SSD會是比較合理的實務運作容量,畢竟使用者還需要安裝其他軟體。雖然64GB容量更大,但現階段32GB採用SLC顆粒的SSD售價仍高,64GB版本需要一段時日才會降到比較能接受的價位。

下圖是同一台X60t搭配不同HDD、SSD的PCMark05成績。很明顯地,創見的SSD表現不如預期。

下圖是將SSD當作X60t「主機硬碟」時,使用FDBENCH所測出的成績。

站長後來將X60t內建硬碟換回7K100,同時在BIOS裡面把SATA調整成「AHCI」模式後,把創見SSD裝入Ultrabay Slim專用的第二顆SATA硬碟架進行測試。

很有趣地,當系統調回AHCI模式之後,即使是透過Ultrabay Slim擴充槽運作的創見SSD,在FDBENCH成績也有明顯的進步。

接下來進行續航力的測試,所採用的機體仍為X60t,配備4-cell方形電池,測試HDD時的作業系統為原廠預載的WinXP Tablet 2005中文版;SSD則使用WinXP SP2中文版。站長採用自創的電池配置,分別為「TEST-1」與「TETS-2」,關於TEST-2的設定內容請參閱下圖,TETS-1僅差別在顯示器亮度設為第七級。兩種設定檔的LCD亮度都設定為「Normal」,也就是僅靠電池供電時,LCD亮度會降低。同時關閉所有的無線網路功能。

站長使用Battery 4.0.1測試電池續航力,有兩種測試組態:
- Conditioning test:高負載測試,模擬系統不斷地運作。
- Life test:低負載測試:模擬實際操作情形外加入閒置時間。
許多廠商都宣稱SSD具有三大優勢:「更好的防震效果、更長的資料保存時間及更快的檔案搜尋速率,並可節省系統電源消耗量…(引述自創見網站)」。基本上輕量、防震可視為SSD的先天優勢,但從上面的實測中發現除了檔案搜尋速率遠勝傳統硬碟之外,讀寫效能其實仍有待加強。至於眾人均期待的「低耗能」呢?除了在Conditioning test(高負載測試)中SSD有小贏HDD之外,進入馬拉松的Life test(低負載測試)時,SSD續航力卻不及HDD了。

我們再來檢視將螢幕亮度調成4/7的TEST-2項目測試成績,SSD依舊只在Conditioning test(高負載測試)贏過HDD,在Life test(低負載測試)時仍敗下陣來。

為何創見的SSD無法提供筆記型電腦更佳的續航力?站長個人的猜測是因為「SATA橋接模式架構」造成的後遺症。創見的SATA SSD因為不是使用原生SATA控制晶片,無法提供SATA的低耗電介面狀態(low power interface states)功能。我們不妨先參考下列幾項數據:
Model |
創見2.5″ SATA SSD 16GB |
HGST 7K200 SATA200GB |
Input Voltage |
+5 VDC ± 10% |
+5 VDC ± 5% |
Read (W, avg.) |
0.8~1.0 |
2.3 |
Write (W, avg.) |
1.0~1.1 |
2.3 |
Active idle (W, avg.) |
N/A |
1.0 |
Low power idle (W, avg.) |
N/A |
0.8 |
Standby (W, avg.) |
0.5 |
0.25 |
當主機進行頻繁讀寫動作時,創見SSD僅需耗1W左右,反觀7K200平均耗電高達2.3瓦,故在Conditioning test(高負載測試)時,創見SSD仍舊小贏傳統硬碟。但進行Life test(低負載測試)時,由於加入更多的閒置時間,此時7K200便可利用多種idle耗電模式,可以趁系統未進行讀寫時「打瞌睡」機動降低耗電量,反觀創見SSD可能在省電機制上並沒有太大的彈性,或許可說是當系統開始閒置時,SSD卻繼續讓系統虛耗電池的電量。
雖然創見首代的SATA介面SSD在效能及續航力的表現仍有改進的空間,但站長卻見識到了SSD在重量,特別是「零噪音」上的驚人表現。如果網友對於硬碟運轉時傳出的聲響感到「神經衰弱」,相信SSD能夠滿足網友的需求。站長進行電池續航力測試時,除非貼近X60t的排風口才能聽到風扇的運轉聲,SSD讓站長體驗到何謂「寧靜運轉」。
隨著SSD已經在市場引起眾人的注目,即使SSD仍有其弱點有待克服,但其輕量化、無噪音、低耗電的特色正是追求筆記型電腦輕薄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儘管現役的ThinkPad可以直接換裝SSD,站長仍舊希望未來能有針對SSD及LED背光面板進行最佳化的ThinkPad問世!至於市售的SSD,相信未來在價格、效能以及耗電量都會持續改進。但不管是筆記型電腦預載或是自行換裝SSD,使用者可能必須先有一項認知,那就是「資料可靠度」恐怕會更差…||| 或許網友會認為SSD比HDD「更耐摔」,為何更不可靠?關鍵點在於SSD所採用的NAND Flash顆粒先天有其讀寫壽命,而且SSD拿來當作系統主硬碟時,一但主記憶體常不足,系統會常進行SWAP動作,等於讓SSD「減壽」得更快。使用者最好時常進行系統以及檔案的備份動作。
《創見2.5吋SATA介面固態硬碟 產品介紹網址》
雖然站長的「SD鋼彈G世代 CROSS DRIVE」遊戲尚未破台,但還是抽空詳細測試兩款7200rpm超高轉速硬碟以饗網友。本次承蒙好友熱情協助,讓站長有幸測試HGST與Seagate的最新款7200rpm硬碟。雖然日前站長借測的ThinkPad「Santa Rosa」戰隊均已歸還,本次改用站長的ThinkPad X60 Tablet(Napa Platform)測試,倒也比較接近多數網友的硬體規格(目前購入Santa Rosa的網友畢竟較少)。
下圖是HGST(日立)Travelstar最新旗艦機種—7K200,本次測試的容量為200GB。型號為HTS722020K9A300。7K200有兩種傳輸界面版本,SATA(3Gb/sec)與SATA(1.5 Gb/sec),本次受測的便為SATA(3Gb/sec)。如果是SATA(1.5Gb/sec)版本,型號為HTS722020K9SA00。故網友在購買時請留意一下型號差別。完整的7K200型號資料請參閱原廠PDF檔。很可惜地,Travelstar 7K200僅提供SATA界面,並無PATA界面版本。雖然富士通的7200rpm(160GB)硬碟有提供PATA版本,但國內沒聽說有引進的計畫,再加上Seagate的momentus 7200.2系列硬碟也並無提供PATA版本,一方面代表SATA已經成為市場主流,另一方面也代表Travelstar 7K100會是採用PATA界面硬碟notebook的最後升級機會了。

站長手邊這台X60t預載的HGST Travelstar 5400rpm硬碟耗電量為5V 1.0A,7K200耗電僅5V 800mA,故以往認為「7200rpm必然比5400rpm硬碟耗電」的看法也需要修正了,從實測成績中顯示,7K200(200GB)的續航力其實與5K100(80GB)差距在5分鐘以內。故先前使用耗電量為5V 1.0A 5400rpm硬碟的使用者可以放心升級至7K200。

站長借得的第二顆7200rpm硬碟是Seagate momentus 7200.2系列,容量為160GB。或許是受到HGST 7K200的刺激,原先momentus 7200.2系列最高容量僅達160GB(單碟片容量80GB),最近原廠網站上赫然出現200GB版本,單碟容量也提高為100GB。但有趣的是,momentus 7200.2即使是160GB也僅為8MB Buffer,唯獨200GB版本有16MB Buffer,可能是想在規格上不至於輸給Travelstar 7K200(200GB)吧。

但所有的Travelstar 7K200均配備16MB Buffer,且單碟容量為100GB。假設使用者基於預算考量購買100GB版本,Travelstar 7K200肯定是首選。同容量的momentus 7200.2單碟僅80GB,Buffer也僅8MB,故整體效能不會是7K200的對手。但7K200的Media transfer rate (Mbits/sec, max)也根據硬碟容量版本而分為兩種規格,只有200GB與100GB兩種版本的傳輸速率可達876 Mbits/sec,因為這兩種版本剛好都是單碟可達100GB的容量。其餘容量(80GB/120GB/160GB)則為695 Mbits/sec。


接下來就是精彩的Travelstar 7K200對決momentus 7200.2成績! 下圖為HD Tach的測試成績,藍色為7K200,紅色為7200.2。

站長也特別拿出7K100當作對照組,當然與7K200在讀取速率上的差距更為顯著。

下圖為7200.2的HD Tune測試成績。

下圖為7K200的HD Tune測試成績。

接下來站長進行各款硬碟的續航力比較。所採用的機體仍為X60t,配備4-cell方形電池,作業系統為原廠預載的WinXP Tablet 2005中文版。站長採用自創的電池配置,分別為「TEST-1」與「TETS-2」,關於TEST-2的設定內容請參閱下圖,TETS-1僅差別在顯示器亮度設為第七級。兩種設定檔的LCD亮度都設定為「Normal」,也就是僅靠電池供電時,LCD亮度會降低。同時關閉所有的無線網路功能。

站長使用Battery 4.0.1測試電池續航力,有兩種測試組態:
- Conditioning test:高負載測試,模擬系統不斷地運作。
- Life test:低負載測試:模擬實際操作情形外加入閒置時間。
從系統系統實測結果,其實各款硬碟的續航力差距均在幾分鐘之內,如果想要延長使用時間,在「低負載」環境中,將LCD亮度調低是有效的做法。如果是高負載操作時,其實降低亮度也僅能延長不到十分鐘而已。

最後是PCMark05的硬碟與總分的比較。非常明顯地,7K200成績依舊亮眼。

現在7K200(200GB)已經出現在網拍,但價格約在9千元上下。希望國內能早日引進其他容量版本以造福更多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