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Intel Core 2 Quad (Q6600)四核心頂尖電腦之路(1/4)
話說站長除了開會、出國會使用ThinkPad之外,主要還是以桌上型電腦為主力機,無論是家裡或是辦公室均使用桌上型PC。本次發表的四篇「Intel Core 2 Quad (Q6600)四核心頂尖電腦之路」連載將向網友敘述站長自從家裡PC發生巨變後,一直到最後還是購買PC的心路歷程。其中的轉折與考量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
站長之前的桌上型PC是在2005年初在NOVA買的。當時請認識的店家按照站長開的規格組出一台電腦,算是「OEM」模式吧(笑)。主機所搭配的CPU時脈並不高,僅Pentium4 3.0GHz(辦公室裡公司配發的電腦已經是P4 3.2GHz),那時候的考量點在於提升硬碟讀寫及顯示卡效能,因此選擇的主機板是ASUS的P5GD1-Pro(915P晶片組,南橋支援Matrix RAID功能),顯示卡則是6600GT。站長對當時Intel「倡導」的Matrix RAID功能甚感興趣,在研究相關功能之後,決定新電腦內建兩顆SATA-1 250GB硬碟,每顆硬碟的前100GB共同組成RAID-0來加快讀取效能;後面的150GB組合成RAID-1來做到資料保全。這項決定種下了日後決定走上購買品牌電腦的遠因(苦笑…)。
當時站長使用的機殼是聯力的鋁製機殼,考量點不外乎鋁製的機殼重量較輕、不會生銹,同時主機內建多顆風扇,散熱效果還不錯。但有項缺點,那就是硬碟是「垂直擺放」,而非常見的水平擺放。站長雖然覺得「毛毛的」,但心想「不會那麼衰」吧,此舉也成為日後系統掛點的第一根稻草…Orz。
2005年組出來的新電腦果然在磁碟效能上讓人耳目一新,RAID-0磁區用執行測速軟體去跑,可以輕易跑出120MB/S的驚人成績,真的是驚為天人。但「好戲」在後頭…大概距今5年前站長曾經幫老師組一台桌上型電腦,機殼也是聯力的,站長印象非常深刻當時選用的硬碟是Seagate(並沒有使用RAID功能),而且兩顆硬碟也是「垂直」擺放。結果在兩個月之內硬碟陸續壞軌,雖然都有換新品,但這對於使用者而言感覺非常不好,最後只好將其中一顆硬碟換成WD。雖然天底下沒有絕對不出問題的硬碟,但短時間內接連壞軌也真是太詭異了,那時候站長對垂直擺放硬碟的耐用度心裡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
備註;茲引Wikipedia關於RAID的說明: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獨立磁碟備援陣列)在臺灣一般俗稱「磁碟陣列」。RAID有許多種分類,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閱Wikipedia
RAID-0︰將多個磁碟合併成一個大的磁碟,不具有備援,並行I/O,速度最快。RAID 0亦稱為帶區集。它是將多個磁碟並列起來,成為一個大磁碟。在存放數據時,其將數據按磁碟的個數來進行分段,然後同時將這些數據寫進這些盤中。所以,在所 有的級別中,RAID 0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RAID 0沒有備援功能,如果一個磁碟(物理)損壞,則所有的數據都會丟失。 RAID-1︰兩組以上的N個磁碟相互作鏡像,速度沒有提高,但是允許N-1個磁碟損壞,可靠性最高。RAID 1就是鏡像。其原理為在主硬碟上存放數據的同時也在鏡像硬碟上寫一樣的數據。當主硬碟(物理)損壞時,鏡像硬碟則代替主硬碟的工作。因為有鏡像硬碟做數據 備份,所以RAID 1的數據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級別上來說是最好的。但無論用多少磁盤做RAID 1,僅算一個磁盤的容量, 是所有RAID上磁碟利用率最低的一個級別。 |
主機的穩定度其實要靠時間來驗證才知道真正的能耐,到了2006年某一天開機時,Intel Matrix RAID畫面突然顯示出有一顆硬碟掛點!雖然是「RAID-1」的資料磁區有問題,但很諷刺的,由於站長是將RAID-0及RAID-1都做到兩顆硬碟上,只要有更換其中一顆硬碟,即使RAID-1的資料可以重建(Rebuild),但是RAID-0做出來的磁區資料就整個掛點了,更悲慘的是站長其實有裝多套不同語系的WinXP,救援起來更為複雜。
站長等不及故障的日立(HGST)硬碟送修,只好先去買顆WD的同容量250GB來應急。至於為何不買同一顆,一方面買不到同型號的硬碟(產品更新太快了),二方面想換不同的廠牌來換換「手氣」。但這次完全無預警硬碟損毀事件讓站長決定以後一定要買硬碟平放的機殼。由於硬碟拆卸非常麻煩,站長索性直接把WD新硬碟裝到機殼內,故障的硬碟則是把電源線及SATA線拔掉後先放著不管,接著開始把備份的作業系統資料回復到新建立的RAID-0磁區上。
原本以為就此天下太平,特別是Matrix RAID即使硬碟再次掛點,好歹放在RAID-1磁區的資料可是健在呀,問題是…如果負責RAID功能的主機板掛了呢﹖…站長在2006年10月出發前往Yamato Lab參訪前夕就遇到了這樣的災難,又是無預警的某天晚上,回到家裡打開電腦後主機板顯示完全找不到任何RAID功能,就像是整個RAID從主機板消失了一樣,真的只能用「傻眼」來形容當時的心情。
當時研判疑似主機板南橋掛點,導致Matrix RAID功能整個失效,而且一但主機板送修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龐雜的「災難復原」工作!所幸站長手邊還有一台ThinkPad X60s全裝備(包含Ultrabase及DVD燒錄機),可以馬上接替當作家裡的工作機使用(有了這次將ThinkPad當作Desktop Replacement使用的經驗後,站長也準備將辦公室的電腦換成T60搭配Advanced mini Dock),但原先桌上型電腦的資料必須馬上轉移到X60s上面繼續使用。畢竟裡面有TPUSER創站以來所有的資料與網站內容。當站長把WD硬碟透過外接式硬碟盒接上X60s時,Intel又開了一個更大的玩笑…
挖哩勒~~~系統顯示此顆硬碟尚未格式化!這已經不是傻眼可以形容了,簡直是快要抓狂了!八年來的TPUSER資料呀~~~,在冷靜思考之後站長猜測如下︰1.只是主機板掛點,所以RAID-0跟RAID-1的磁區資料都安然存放在硬碟上。2.由於硬碟資料已經被Matrix RAID演算過,即使是RAID-1磁區在別台不支援Matrix RAID的系統上是判斷不出來的。如果順利的話,等到主機板送修回來之後,將兩顆新硬碟裝上去之後「理論上」可以馬上運作。但當時的站長光是拆主機板送修就花了半天的時間,真的覺得「時間成本」太高了。於是下定決心該是籌備新主力機的時候到了!
==============================================
拜主機板送修之賜(…Orz),站長終於有空把原本故障的250GB HGST硬碟送修。如果硬碟過一年後才故障,強烈建議直接上網登記換貨事宜,詳細的過程請參閱討論區文章「IBM、HITACHI 硬碟送修秘笈」。誠如網友所提醒的,委請快遞運送硬碟時務必將硬碟包裝妥當,不要以為故障了就隨便放在盒子裡寄出。站長是使用當初買新硬碟所留下來的包裝盒,裡面還有防擠壓的袋子。站長在星期天上網登錄送修資料並取得RMA號碼,隔天請快遞送到「桃園縣 蘆竹鄉 蘆竹村 18鄰 179之14號」。等到星期五時,就接到電話通知說一顆備妥的「良品」硬碟(當然不會是新品)準備安排寄送,雖然網路上登錄的寄送地址是英文,但站長還是提供中文地址以利對方的快遞寄送。隔週的星期一硬碟就從桃園寄來了 🙂 下圖就是硬碟包裝的特寫。
打開盒子後就可以看到原來硬碟是被兩個巨大的塑膠殼包圍起來,讓硬碟可以懸空。
很明顯地這顆硬碟有使用過的痕跡,外殼還有貼紙的痕跡。HGST所提供的硬碟保固日期會是原本硬碟的剩下到期時間,例如原本硬碟還剩一年保固,如果到HGST網站查詢換給使用者的硬碟,就會發現保固期限只剩一年。
硬碟外殼有張小貼紙,清楚載明這顆硬碟是維修過的。
Double Q
26 2 月, 2007 - 5:15 下午
原本想找機殼內放置硬碟是垂直的
看來這念頭要打消
Dark
5 3 月, 2007 - 7:11 下午
我也是DIY的電腦主機板一直給我出問題,兩年多內送修四次,弄到我下定決心,下一台電腦要買品牌電腦。Q_Q
不過,看站長的文章,真的是說出了我的心聲。Q_Q
PS:不過,我用過這麼多顆硬碟,除了最老的那種500mb硬碟是真的被我用到零軌死掉跟某款人人開罵的IBM40G硬碟之外,我還沒有任何一個硬碟在保固期間內壞軌過…這算是運氣好嗎?XD
galaxylee
5 3 月, 2007 - 7:52 下午
站長之前用硬碟橫放的機殼時,硬碟也是最不用擔心會故障的週邊。只是遇到老師跟聯力機殼的案例,讓站長不得不向垂直擺放投下不信任票。
Frank
23 3 月, 2012 - 12:01 上午
先看第一篇…因為search matrix raid 找到這裡來
目前看”在冷靜思考之後站長猜測如下︰1.只是主機板掛點,所以RAID-0跟RAID-1的磁區資料都安然存放在硬碟上。2.由於硬碟資料已經被Matrix RAID演算過,即使是RAID-1磁區在別台不支援Matrix RAID的系統上是判斷不出來的。” 有道理…
其他篇改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