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ThinkPad X60t的MultiView/MultiTouch面板

雖然許多網友對於X60t的SXGA+面板頗感興趣,其實Yamato Lab對於另一塊「MultiView/MultiTouch面板」可說投注了不少的心力。站長收集了一些資料與大家分享。

所謂的 「MultiView/MultiTouch面板」是指︰

  • MultiView(indoor/outdoor),可在室內、戶外陽光下操作。
  • MultiTouch(touchscreen via finger and pen),除了觸控筆之外,可直接用手指操作。

普通的Tablet PC所使用的面板反射率約為10%,X41t及X60t所使用的反射率僅為6%,但即使如此,在室外使用時仍有困難。因此Yamato Lab特別採用了採用「圓偏光」技術的設計,達到反射率僅達1.6%的驚人成果。在Lenovo-JP網站上有刊載三篇專訪X60t開發成員的精彩訪談,站長特地商請好友Justy擷譯其中關於X60t MV/MT面板的介紹(原文網址),希望能夠讓大家更清楚 MV/MT面板的開發用意與苦心。

==========================

多機能之面板與反射率之問題
觸控面板乃由「多層構造」所形成。即,重疊了很多如玻璃之物之狀態。但是,即使是透明的東西,重疊了很多層時,透明度會下降。最後,反而會成為像「鏡子的狀態」。即,成為完全反射光線的狀態。觸控面板之結構簡單來說,就是於此玻璃面之間挾入有「透明電極」者。但此情形在性質上,要提高透明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此之外的部分,則抑制其反射率。即必需實現「不反射」之構成。就現狀而言,雖然有施以不反射處理之觸控面板型之製品的出現,但是仍然有其極限,在光線底下時,畫面會變得比較白。因此,在此次,我們所選擇的就是「圓偏光」的技術,將此採用於ThinkPad X60 Tablet之顯示器之濾光片上。

圓偏光的技術

首先,先說明提升了多少的效率值。之前的X41t之時,反射率為6%。X41t之觸控面板當然僅以觸控筆輸入之故,此次為了可除了觸控筆以外進行輸入,重疊之層必然增加,反射率當然會提高。如果只是單純重疊之時,反射率會達10%。但是採用圓偏光的技術之故,反射率會降至1.6%。接下來,對於圓偏光的技術加以說明。之前亦說明,玻璃面層數愈多反射率則會上昇,最後會成為極為接近鏡子的狀態。為了防止此情形,只要使光線不反射即可。圓偏光乃使進入較玻璃面更為內部之光線,不向外射出,封閉於內部的技術者。具體而言,首先有LCD,在其上有觸控面板層,然後在最表面上配置「偏光板」。結果,進入偏光板之光線,在偏光板的部分,僅會通過「直線偏光」之光線。即在此,使光線經過篩選。然後,僅直線偏光之光線會進入內部,在內部層進行反射。然後,再通過偏光板時,光線會扭轉90度之角度。如此,扭轉90度之狀態的反射光想向表面射出,但是表面有僅通過縱向光線之濾光片之故,反射光則會在此被阻止,因此,內部之反射光會被完全阻止。這就是圓偏光之構成。但是「為何顯示於畫面之光線,即透過光可向表面射出」,此乃由於此時,光線在構造上,為扭轉180度之狀態到達表面之緣故。當然,表面之濾光片僅通過直線偏光之故,因此可顯示於畫面。

==========================

由於MV/MT面板構造複雜,讓它同時具備手指觸控及可戶外操作的低反射率等特點,相對的面板成本昂貴,聽說價格比SXGA+面板還高。但針對需要直接用手指觸控的特定族群而言,X60t with MV/MT panel的確是市面上難得的精心設計產品。ThinkPad X60t不但有反射率優於業界標準的XGA面板,還有超高解析度的SXGA+面板,最後再加上XGA的MV/MT面板,可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算是為Tablet PC這塊利基市場做了最大程度的配備規劃。

倒是站上網友還是比較希望見到X60t with SXGA+ panel早日引進吧(笑)


ThinkPad X60t with SXGA+ panel!(相見恨晚的高解析螢幕~~~Part2)

ThinkPad X60t在LCD面板四周佈滿了天線,以美規為例,「全裝備」版的X60t共有五組天線!請參閱下圖,Wireless LAN便有三組,但如果使用者買的X60t並非預載802.11+MIMO,第三組天線就不會發揮功用。此外美國銷售的X60t可選擇內建WWAN(3G/3.5G上網),X60t內建WWAN專用雙天線,但正如圖所示,內建WWAN機種的X60t機器頂部會突出一塊,台灣銷售的X60t因為沒有WWAN功能,所以不會有突出一塊的WWAN天線。

X60t內建「G-Sensor」故提供一項稱為「ActiveRotate」的功能,不管使用者手握哪一邊,視窗畫面都會切換到正確的方向。有關啟動方式請參閱下面兩圖。

站長本次特別商借了兩台ThinkPad作為對照組。下圖中的三台主機從左至右分別為X60s(XGA)、X60t (SXGA+) 及T60p(UXGA),可說三種最具代表性的解析度都到齊了。圖中的這台T60p也是最讓站長感慨的,對應到市售機的型號是2007-O01,甫上市沒多久就因為供應UXGA面板的廠商破產倒閉,讓這台堪稱Merom機王的T60p黯然停售,之後許多網友雖然想要買新機卻已經不可得。目前T60p的15吋機種仍有提供SXGA+的IPS超廣角面板,至少網友仍有機會一睹IPS面板的畫面表現。即使是EIZO,目前在日本也只剩兩款高階產品採用IPS面板,分別是L997(19吋)及L797(17吋),對照台灣雄浪的價格,L997售價高達52,395元,同尺寸的S19xx系列最高階也僅24,045元(S1961)。最近日本三菱Display推出最新一代的25.5吋寬螢幕LCD,採用「H-IPS」(High aperture ratio In-Plane-Switching/高開口率IPS面板),看到網路上的評測,真是令人大嘆如此神品!可惜台灣沒有正式代理。

首先比較一下12.1吋在瀏覽網頁時的效果。下圖左邊是X60t(SXGA+),右邊是X60s(XGA)。很明顯地,SXGA+面板能夠在同樣的螢幕尺寸下顯示更多的資訊。原先為XGA解析度最佳化的Yahoo!奇摩首頁,在X60t螢幕上顯得寬闊許多。

SXGA+面板瀏覽本站討論區的效果如何呢?「登SXGA+而小天下」或許就是這樣的感受吧!從原本XGA顯示5個討論區版位,到了SXGA+可一次顯示9個版位!

↓有的使用者在聽到12.1吋的SXGA+解析度時會說「字太小了吧」。現在的瀏覽器多半都有支援字形放大的功能,例如Firefox可以按「Ctrl+」複合鍵放大字體(站長乾脆設定到羅技G5滑鼠的功能鍵上,單鍵即可放大),聽說IE 7.0也有類似的功能。於是站長便用下圖來說明一番,站長在X60t開了兩個視窗,右邊是系統預設字體大小,左邊則是故意將字形放大。因此SXGA+面板的好處在於使用者可以先獲得更多顯示資訊,好比先在高空俯瞰地表。如果有需要仔細察看,再將字體放大即可。同樣的原理可以套用到觀看PDF檔,如果網友有使用過T-Series的SXGA+面板經驗,相信對於在高解析面板上觀看放大畫面的PDF檔案可說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拜高解析之賜,放大後的字體邊緣不易看出鋸齒狀,字體更為圓滑、清楚,有如閱讀一本電子書。

隨著Windows Vista的問世,寬螢幕LCD終於算是有個比較明確的使用環境(過去多強調觀看DVD影片之用)。因為Win-Vista在畫面右側提供所謂的「Sidebar(側邊欄)」如果再搭配Google Desktop等工具,原本的XGA( 1024×768)解析度寬度的確顯得捉襟見肘。然而目前市面寬螢幕筆記型電腦的螢幕解析度多半為1280×800(WXGA),與SXGA+的「1400×1050」相比,反而畫面解析度還輸一截。下圖便是X60t的桌面全覽。透過SXGA+面板,桌面可顯示的資訊更多,如果嫌字體太小(本台X60t為小字形),使用者可改為大字形。雖然商用企業客戶對於寬螢幕notebook接受度較低,卻不代表就不需要高解析畫面。透過SXGA+面板提供的1400×1050解析度可大幅超越現今一般寬螢幕所提供的WXGA解析度,同時保有傳統顯示比例,對於企業客戶執行Office系列軟體,特別是EXCEL等試算表程式助益匪淺。關於商用notebook多維持傳統比例的主要的原因,在於企業所使用的顯示周邊(CRT/LCD/Projector)仍多為傳統比例顯示(4:3),如果簡報檔案在傳統螢幕編輯,之後在寬螢幕notebook上播放,容易發生比例失真問題。日系的「商用導向notebook」迄今仍堅持採用傳統比例面板,有其實務之必要性與包袱。(但DELL/HP等美系廠商已改用寬螢幕)

最後一張圖片是比較一下在不同尺寸面板下的文字大小表現。下圖從左至右分別是UXGA(T60p,15吋)、SXGA+(X60t,12.1吋)及XGA(X60s,12.1吋),三台桌面均為小字形。關於這三種面板及解析度的PPI(Pixels per inch)分別如下︰

  • UXGA(1600×1200)-15吋︰133
  • SXGA+(1400X1050)-12.1吋︰145
  • XGA(1024X768)-12.1吋︰106

PPI值越高代表每英吋包含的pixels數目也越多。但網友不妨直覺地看圖片中的「我的電腦」圖案大小,會發現X60t的圖示比T60p稍小,從PPI值上也反應出此項事實,呃…講白話一點就是「X60t的SXGA+畫面字體會比15吋UXGA小一點啦」。但大家也不必太擔憂,畢竟可以透過修改畫面字體大小來達到高解析度與閱讀舒適度的完美結合。

站長個人對於X60t裝配超廣角的SXGA+面板可說是讚譽有加,硬要說缺點大概就是「顏色比較不準」。至少站長個人頗有「相見恨晚」之感,如果X-Series也能裝配SXGA+高解析度面板該有多好!雖然現在各廠商都以寬螢幕為主要訴求,但傳統螢幕並非並不可取,從X60t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透過SXGA+面板,不但讓傳統12.1吋機身獲得超越12吋寬螢幕的超高解析度,同時也能繼續維持原有主機的機構設計。

不可否認地,寬螢幕在未來將會主宰市場,即使是ThinkPad也會全線產品陸續導入寬螢幕世代。但至少就現有的X60-Series機身設計,站長認為改裝SXGA+面板其實是最完美的過渡方案。ThinkPad X-Series在使用者心目中向來是輕薄、可靠的最佳代表,隨著邁入ThinkPad「第三世代」,X60-Series更賦予了「高效能」的新動能。展望Santa Rosa平台的即將問世,X61-Series世代也即將展開,除了ThinkPad自豪的「高機動性」「高信賴度」「高效能」之外,全世界的ThinkPad使用者、企業客戶都在期待ThinkPad能夠為他們再次帶來全新的感動,相信「SXGA+」高解析面板不論是商業客戶或是個人,都是ThinkPad X-Series使用者最想看到的嶄新突破,竭誠希望眾人能看到那份奇蹟!

後記︰介紹了這麼多張SXGA+的X60t照片,但很可惜地,目前Lenovo-tw並未規劃引進此規格的機種。再加上原先有意購買X60t的網友很多都想等配備Core2 Duo(Merom)處理器,如果X61-Series搭載SXGA+的奇蹟沒出現、如果X60t將來有採用Merom的機種,或許本站可號召新一代X60t with SXGA+的團購,向Lenovo-tw爭取專案引進中文機。只要看過SXGA+面板的網友便會相信︰「這才叫高解析度呀~~~」


ThinkPad X60t with SXGA+ panel!(相見恨晚的高解析螢幕~~~Part1)

自從ThinkPad X41t推出後,許多愛用者無不引頸盼望新一代的ThinkPad Tablet何時能夠上市。先前的X41t研發代號為「Phoenix」(鳳凰城)採用X40-Series的機構框體進而強化為Tablet PC版本。但相對的X41t也繼承了X40-Series的先天效能缺陷,採用1.8吋(4200rpm)硬碟拖慢了系統效能,也讓許多使用者感到惋惜。隨著X-Series推出X60及X60s,眾人的目光也移到新世代的ThinkPad Tablet PC上面。

Yamato Lab採用了X60s(研發代號:Kabuki)的機構設計作為X60t的研發基礎,相較於X60-Series研發代碼都以日本國粹命名,X60t則是比照T60/R60-Series以藝術家名稱作為研發代號。於是象徵「超現實畫派」的「達利(Dali)」便成為X60t的研發代號。雖然僅是巧合,但X60t透過WACOM的觸控筆及SXGA+的超高解析度面板,卻也讓使用過的人感受到全新的操控及畫面感受。

X60t的試作機去年底時Lenovo-tw已經取得了, 但當時的面板僅是XGA,所以站長並沒有借測。一直到今年初終於如願借得裝配SXGA+面板的X60t。下圖便是X60t打開螢幕後的正面全覽圖。


X60t 有規定的螢幕選轉方向,需朝逆時針方向旋轉螢幕,在軸承有標示箭頭圖示。前面提到X60t是源自於X60s設計,因此也繼承了X60s的相關規範,例如採用低電壓版Core Duo處理器(LV-Yonah),也因為如此,導致X60t剛上市初期無法採用Core 2 Duo(Merom) ,因為低電壓版的Core 2 Duo在當時尚未發表。如果一味的追求規格,可能會一直等待不完的。但持平而論,X60t已改用2.5吋硬碟,使用者甚至可以自行換上7200rpm高轉速硬碟,再配合雙核心Core Duo處理器,整體運算效能已大幅超越X41t。如果使用者並非現在就要用64位元版Win-Vista,相信以X60t的硬體配置執行WinXP也算是勝任愉快的。


↓下圖是將X60t「變形」成為平板模式。 站長借測的X60t配置8-cell長效電池,主機後端會突出一截,如果是4-cell電池就不會突出太多了,但為了遷就螢幕軸承,電池還是必須稍微突出一點。Tablet形態的X60t讓站長想起了多年前的IBM Transnote,當時搭配XGA觸控式螢幕可以直接用手在上面“戳“至今令人懷念。其實X60t制式面板共有三類,規格如下:

  • 12.1″ (307mm) XGA (1024×768) TFT color / 4:3 / 185 nits / 170° viewing
  • 12.1″ (307mm) SXGA+ (1400×1050) TFT color / 4:3 / 180 nits / 170° viewing
  • 12.1″ (307mm) XGA (1024×768) TFT color / 4:3 / 150 nits / 170° viewing /MultiView (indoor/outdoor), MultiTouch (touchscreen via finger and pen)
  • All:Super Wide Angle FFS / anti-reflective and anti-glare protective coatings /

所有面板皆為超廣角(170度視角),也都支援觸控筆,比較特殊的是第二種SXGA+ (1400×1050) 超高解析度面板及第三種「MultiView / MultiTouch」面板。Lenovo-tw引進的市售X60t據聞就裝配可直接用手指控制的「MultiView / MultiTouch」面板,而且MV/MT面板成本也是三種面板中最貴的。


↓X60t所使用的數位觸控筆來自有名的WACOM公司,而且前端筆頭還特別塗成紅色,頗富巧思。觸控筆後端的灰色按鈕除了用來協助彈出機體之用,還可以當作「數位橡皮擦」,在書寫、繪圖時如需修改,僅需把觸控筆倒過來,就可以直接在螢幕上清除了。但X60t為了容納觸控筆,必須在機身長度上做出調整,使得X60t主機比X60s大上一號。


↓下圖是X60t底面圖。可以很清楚地發現電池槽已非X60s的原始設計,為了容納螢幕旋轉軸承不得不佔用到電池槽空間,也進而影響到電池設計。X60s可以選用三種電池:4-cell方形電池、4-cell圓形電池及8-cell圓形電池。反觀X60t的電池槽空間有限無法置入圓形cell,所以X60t的4-cell主電池都是方形cell,容量為28.8Wh(2.0Ah),原廠宣稱的續航力約為3小時。在X60t電池槽右側有標示螺絲型號的圖示,X60t共使用三種規格的螺絲,分為A/B/C三種長度。所以仔細觀看X60t底部時就會看到各螺絲圖示旁邊都有相對應的字母。↓下面兩張圖是X60t的8-cell電池特寫。為了防止手滑在電池外側加上一層防滑橡膠及特殊的波紋。X60t的8-cell電池是採取圓形cell與方形cell混合的方式,由於電池槽空間有限,所以電池前段仍使用4-cell方形電池,網友也能照片中看到為了配合螢幕轉軸造型,電池中間設計出一個半圓形凹槽。至於電池後段就有足夠的空間擺放4-cell圓形cell,總容量是65.5Wh(4.55Ah),續航力約可達7小時。


↓接下來站長直接拿X60s與X60t相互比較一下體積。下兩張圖片中上方的是X60s,下方是X60t。X60s裝配4-cell方形電池,X60t是8-cell長效電池。很明顯地,X60t雖然源自X60s機體設計,但身軀仍是大上一號,主機厚度也增加不少。至於主機的連接埠方面,兩台主機功能面都是一致的。比較特殊的是X60t機身左側,在LAN(RJ45)接口右側有個四方形的小孔,那是提供給觸控筆繫繩用的。↓先前的X60-Series都遇到Palmrest右側高溫的問題,Yamato Lab在不更動內部機構的況狀下,想出了兩個改進的方法。首先是在Palmrest右側下方加裝薄銅片,用意在將無線網卡的廢熱能夠疏導到鍵盤,詳細構造請網友參閱本站討論區網友所提供的圖解。第二個改進措施請參閱下圖,Yamato Lab在主機右側的USB埠上方特別開了一排的進氣口,有助於帶動Palmrest下方的的廢熱流動。但此項設計也是犧牲了主機前端厚度才能達到,如果未來的X61-Series也要有類似的設計,可能在前端外觀上有所改變。


↓ThinkPad X-Series搭配專屬的Ultrabase擴充底座的爭議由來已久,站長在此就先不贅述,倒是X60t一但使用8-cell時,就會發生下圖中的「慘劇」,電池會突出底座之外…Orz↓但如果再與X60s相比較時,就不難理解了。其實X60t專用的X6 Tablet Ultrabase面積與先前的Ultrabase X6相差無幾,但由於X60t體積變大了,原本剛好可以收納8-cell電池的凹槽已經被X60t本體所佔用,進而讓X60t的8-cell電池必須繼續突出底座之外了。如果比照Ultrabase X6的設計,恐怕X6 Tablet Ultrabase會更為巨大吧。站長個人的感覺是X6 Tablet Ultrabase在與主機合體時,在操作上比以往更為容易,因此X60t及其周邊算是有吸收前代產品的缺點並加以改進。↓下圖是X6 Tablet Ultrabase的後端特寫,與Ultrabase X6都相同,在旁邊也還有額外兩個USB 2.0連接埠。此外,身為一位過去四個月都靠X60s輸出到19吋LCD的使用者,站長個人對於Ultrabase X6並未支援DVI數位輸出感到「萬分遺憾」,後來站長好不容易買了DELL PC(ya~~別懷疑,正是戴爾的桌上型電腦,詳情待日後向網友詳細報告)之後,同樣都是EIZO S1910螢幕,在接上DVI畫面的剎那,站長真的覺得好像換了台新螢幕,顯見過去被類比D-Sub畫面殘害了多久…|||


關於X60t的真正實力「SXGA+」超高解析面板的說明就留待下回分曉,站長先放兩張圖讓網友嚐鮮,並且猜猜看裡面的含意吧!


ThinkPad雙旗艦問世! ThinkPad T41p / R50p !

當本月初站長人在日本時,美國IBM就陸續發表了新一代的ThinkPad T41、R50系列。才一個月不到的時間,IBM又趁勝追擊,發表了最新一代的Mobile Workstation系列:ThinkPad T41p及R50p!ThinkPad T41p特色簡述如下:

  • 配備Intel Pentium-M 1.7GHz高速CPU。
  • 內建512MB PC2700 333MHz DDR-SDRAM,最大可擴充到2GB。
  • 搭載 ATI Mobility FIRE GL T2 高速繪圖晶片!並配備「128MB」顯示記憶體!
  • 內建 HGST 60GB 7200rpm超高轉速硬碟!
  • 內建藍牙無線傳輸、Gigabit Ethernet,並可選配 IBM 11a/b/g Wi-Fi wireless三頻無線網路卡!
  • 14.1吋 TFT displays with 1400 x 1050 resolution!
  • 16x-10x-24x-8x max CD-RW/DVD Combo(尚無DVD燒錄機)。
  • UltraNav(TouchPad+TrackPoint)搭載。

ThinkPad T41p外觀上及連接埠與現有的T40-Series相同,讓站長振奮的是顯示晶片竟然升級成ATI Mobility FIRE GL T2 高速繪圖晶片!顯示記憶體也一舉爬升到128MB。雖然現在ATI網站上還沒有Mobility FIRE GL T2的產品介紹,但對照桌上型電腦用的 FireGL T2-128晶片介紹,裡面敘述本晶片核心為 FGL 9600 Visual Processing Unit (VPU) ,站長研判 Mobility FIRE GL T2可能也是採用 M10的核心設計來的,也就是Mobility Radeon 9600的工程繪圖版本。以上述ThinkPad T41p的強大效能,美國網站定價卻相當漂亮,未稅價為 3,449美金,如以5%稅金計算,約則合新台幣12.3萬元左右。希望也能早日以此價位買到IBM-TW銷售的台規機器。

這次IBM也同時發表了第二款旗艦機種:ThinkPad R50p! 先前站長曾在拙著「ThinkPad大未來(下)」裡面提到ThinkPad欠缺高階15吋機種,顯然IBM也正視到產品線的不足,這從ThinkPad R50發表時的規格可見一斑,例如配備ATI Mobility Radeon 9000 (32MB顯示記憶體)、T40同級的IBM Hard Disk Drive Shock Absorber / IBM Active Protection System硬碟避震系統,外加上T-Series向來沒有的IEEE 1394等,整體上R-Series正慢慢從「二軍」角色拔擢為「準.一軍」。從這次ThinkPad R50p的規格更能看出其策略規劃。

ThinkPad R50p特色簡述如下:

  • 配備Intel Pentium-M 1.7GHz高速CPU。
  • 內建512MB PC2700 333MHz DDR-SDRAM,最大可擴充到2GB。
  • 15吋 TFT displays with 1600 x 1200 UXGA resolution!( ThinkPad FlexView超廣角LCD! )
  • 搭載 ATI Mobility FIRE GL T2 高速繪圖晶片!並配備「128MB」顯示記憶體!
  • 內建 HGST 60GB 7200rpm超高轉速硬碟或是80GB 4200rpm硬碟。
  • CD-RW/DVD-R multiburner Ultrabay Enhanced drive (DVD燒錄機!)。
  • 內建藍牙無線傳輸、Gigabit Ethernet,並可選配 IBM 11a/b/g Wi-Fi wireless三頻無線網路卡!
  • UltraNav(TouchPad+TrackPoint)搭載。
  • 三年國際保固,售價未公開。

IBM似乎有意讓ThinkPad R50p接替過去ThinkPad A31p高階15吋機種的產品地位。站長對於IBM也把 Mobility FIRE GL T2放入ThinkPad R50p感到「欣慰」,這代表ThinkPad終於又有一款超高解析度的15吋高階機種,不會為了拱T41p而故意壓低R50p的繪圖效能。這裡也順道一提ThinkPad T41p的體積如果按照IBM公佈的新聞資料,並沒有改變,仍為311mm x 255mm x 26.6-31.4mm,這代表T40-Series (ROME)原始設計時可能已經把相關的發熱元件考量進去,例如1.7GHz的Banias及ATI M10加上128MB顯示記憶體!所以理論上T41-Series是可以放入Mobility Radeon 9600,至於為何沒有採用,可能是市場策略考量使然。因此明年新一代的Pentium-M(Dothan核心)推出時,如果 TDP(熱設計消費電力) 能夠控制在現有Banias 1.7GHz的水準,或許現有的ROME機體設計還可以繼續沿用,屆時T42(?)即便再配上 Mobility Radeon 9600大概也能在 TDP設計範圍內。至於T42p(?)是否能搭載更強的ATI M11核心OpenGL版本,就要看未來M11的TDP狀況了。

至於R50本身機體的厚度就比T40-Series來的高,整體 TDP可承受範圍以比T40-Series來的大,要不要放入Mobility Radeon 9600便是單純的商業策略考量罷了。明年Pentium-M(Dothan核心)推出時仍是搭配Intel 855晶片組,所以整體變動不大。要到年中以後新一代的PCI Express架構晶片組–Alviso才會問世,到時候整個notebook產業會開始有一番規格上的大革新,站長相信屆時全新外觀、架構設計的新.ThinkPad T-Series也會跟著問世吧,期待明年此時能看到全新風貌的ThinkPad問世!


ThinkPad R50現身美國FCC網站!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FCC)網站上近日已公開 Intel PRO/Wireless LAN 2100 3B Mini PCI Adapter for ThinkPad R50的測試報告,拜報告之賜,網友可以從中一覽新一代ThinkPad R50-Series的英姿!以下所用圖片接取自FCC網站刊登的PDF文件,網友也可自行下載,網址如下《檔案一》《檔案二

左圖是ThinkPad R50的上方俯瞰圖。從圖中看到天線擺設位置與ThinkPad T40相仿,位於LCD上方與右側。無線網路用的mini-PCI子卡仍舊置於Palmrest中間下方處。其實從這張照片不難推測出ThinkPad R50的內部設計佈局很接近ThinkPad T40。

ThinkPad R50鍵盤及Palmrest的設計也回復成ThinkPad T30的方式,就是鍵盤架在Palmrest上,而Palmrest又與整個Keyboard bezel是一體的。所以理論上,T40便於拆卸式的Palmrest帶來的鬆動感在ThinkPad R50上可能會獲得改善吧。

ThinkPad R50當然也是將TouchPad列為標準配備了。

從這張左側圖就能看出許多事情了。站長曾在「ThinkPad大未來(下)」裡提到,根據R40與T30的設計相關性,R50可能也會延續T40的設計,從這次FCC的照片中不難看出R50活像是T40的改款。ThinkPad R50機體前端設計類似過去Thinkpad A31-Series,採斜下式設計。LCD外筐設計竟然也是比照ThinkPad T40的「不對稱」設計。「聽說」未來的ThinkPad X40也是此設計…大家聽聽就好…。

ThinkPad R50的機身左側更像T40了,由左而右依序是:兩組USB 2.0 Port、S-Video輸出、RJ11、RJ45、耳機接頭、麥克風接頭、CPU排熱口、「IEEE 1394 4-pin」接頭、PC Card插槽。

很多ThinkPad T40 user期望的IEEE 1394終於出現在外型相仿的ThinkPad R50上了,或許是一種產品區隔的做法吧。

ThinkPad R50有兩種LCD尺寸,14.1吋及15吋。機身設計也比照ThinkPad R40,分為兩種大小。左圖是一台14.1吋 LCD的ThinkPad R50正面照。從FCC檔案中配備15吋LCD的桌面圖案來研判,肯定比XGA(1024×768)來的高!至於是否為UXGA(1600×1200)解析度?就請網友自行判斷吧!這次照片都沒有拍到機身右側,但從ThinkPad T40的佈局來研判,右側大概就是「Ultrabay Enhanced」與D-Sub輸出。ThinkPad T40因為機身較薄,所以使用9.5mm高的Ultrabay Slim,ThinkPad R50則是捨棄沿用三年多的Ultrabay2000擴充槽了。改用新一代的Ultrabay Enhanced擴充槽,高度為12.5mm。這代表ThinkPad R50會有內建式DVD燒錄器可使用,這點是ThinkPad T40所沒有的。至於原先的Ultrabay2000周邊也不能置入ThinkPad R50了,這點請網友留意。
由於送FCC檢測的機器通常為「試作機」,因此外觀可能與市售機有些差距,例如Palmrest就還沒有進行處理,這點請網友留意一下。左圖中指出ThinkPad R50所使用的Bluetooth天線位置,同時Bluetooth CDC裝在鍵盤左上角,與ThinkPad T40相同。
站長覺得這張照片拍的角度很好看,所以收錄進來。目前尚無法得知ThinkPad R50的確切硬體配備,特別是顯示晶片,但站長個人覺得以IBM將R-Series定位在入門機種,或是平價機種的角度來看,ThinkPad R50的外觀設計承襲自ThinkPad T40的確有其風範在。

誠如站長在「ThinkPad大未來(下)」裡提的,現在ThinkPad產品線還欠缺高階的15吋機種,希望ThinkPad R50有機會朝高階規格方向發展!


ThinkPad T40介紹特集—「ThinkPad大未來!」堂堂完結篇!

經過了五個月陸陸續續的連載,本站年度長篇測試「ThinkPad T40介紹特集」終於堂堂完結! 透過八篇的介紹站長也僅能帶領大家窺見ThinkPad T40全貌中的一部份罷了。最後兩篇為「ThinkPad大未來」()(),裡面有業界最新的動態以及站長個人對於ThinkPad各機種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希望網友看過本文後能不吝批評與指教,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