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擴充底座,X220也能玩9.5mm厚度SSD—SanDisk Extreme SSD測試!
[著者:oiko]
因為諸多優點,ThinkPad X220已經變成筆者主力工作機,用到現在為止,如果要抱怨X220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那大概是只能安裝7mm的硬碟或SSD。雖然因為機體剛性與鍵盤的穩固性考量,X220內部採用框架設計的機械架構,無形中壓縮硬碟安裝空間。在不加厚機體的前提下,就只能提供7mm厚度的硬碟空間,這是一個可以被理解的設計取捨。不過目前7mm厚度的硬碟或SSD,選擇性還是不夠多,很多時候你看到SSD特價了,卻只能看著價錢乾瞪眼,因為自己的X220無法安裝,這時候最讓人扼腕。
▼擴充底座是ThinkPad賣點之一,雖然X220內建的硬碟槽只能安裝7mm厚度硬碟或SSD,但藉由擴充底座搭配Ultrabay硬碟轉接盒,就能在X220上使用9.5mm的SSD。
別忘了,還有擴充底座可以玩
但是經過站長提示,X220能夠藉由搭擴充底座的方式,讓主機可以安裝9.5mm標準厚度的硬碟或SSD,確實是一個可行方案。雖然主機在安裝擴充底座後,厚度跟重量都會大增,攜帶性也會大幅降低,不過擴充底座當初設計的目標就是定點使用,不值得硬把它帶出門。如果要講求攜帶性,那安裝mSATA SSD會比較適合,可以有效減輕重量,或是同時安裝傳統硬碟儲存大容量資料。
X220能搭配的擴充底座至少有4種,底座型號與詳細規格可以參考站長的這篇文章《ThinkPad X220效能實測(下)!(X220介紹特集-4)》。不過在這4種底座當中,只有其中1種「Ultrabase Series 3」有提供Ultrabay Slim多功能SATA擴充槽,底座先有這個擴充槽後,再準備專用的SATA硬碟轉接盒,才有辦法安裝2.5吋硬碟或SSD。根據筆者實際訪價,目前原廠的SATA硬碟轉接盒大約要價1,900元,副廠品也要900元,如果再加上5,500元左右的Ultrabase售價,這筆投資並不算小。
有了原廠底座後,X220擴充儲存的可能性又更多了,如果在戶外移動使用,主機可以裝一個mSATA SSD,2.5吋硬碟槽可裝傳統硬碟儲存大容量資料用,或是乾脆什麼都不裝減輕重量。如果搭配底座在室內使用,你可以再買一顆硬碟或SSD,不必再顧慮只能買7mm厚度,只要考慮價格或效能最符合需求的產品即可。不過原廠底座加轉接盒的購置經費,應該遠大於7mm與9.5mm SSD之間的價差,如果你不會用到其他底座功能,不太建議只為了安裝9.5mm硬碟或SSD,特別花錢跑去購買原廠底座。
▼本次搭配Ultrabase Series 3擴充底座進行測試,它是X220目前所有支援的擴充底座當中,唯一具備Ultrabay Slim插槽的型號。
▼Ultrabay Slim插槽原本是提供光碟機的安裝空間,如果要改放SSD或硬碟,必須再搭配硬碟轉接盒。
▼搭配擴充底座加轉接盒後,X220就能安裝第二顆硬碟或SSD,它可以當作資料備份用,或是安裝備用的第二組作業系統。
記憶卡大王也選Sandforce
筆者這次搭配SanDisk Extreme SSD進行效能測試,它也是一款採用Sandforce主控晶片的SSD,而SanDisk SSD的產品命名規則也跟記憶卡雷同,Extreme算是高階,再往下還有一個Ultra系列,被歸類在中階主流級。Extreme系列是採用現在最新的SF-2281主控晶片,提供SATA 6.0Gb/s的頻寬,符合目前主流規格。而Ultra系列是上一代的SF-1222主控晶片,只提供SATA 3.0Gb/s的傳輸頻寬,是跟Extreme系列差最大的一個地方。而Extreme系列只提供3種容量,最小從120GB起跳,再來是本次測試的240GB,再往上則是容量最大的480GB,涵蓋主流與高階容量需求的市場。
筆者入手SanDisk Extreme SSD之後,發現它的外殼採用兩件式設計,意思是只有上蓋與下蓋,不像Intel在上蓋表面還多加了一個塑膠框,讓SSD增厚到9.5mm,所以我們無法藉由類似移除塑膠框的簡單動作,讓SanDisk Extreme SSD瘦身成7mm。而且筆者在SSD表面也沒找到螺絲孔,要拆開外殼也不得其門而入,在擔心喪失保固的狀況下只好作罷。
跟記憶卡一起採購,降低晶片成本
雖然沒能一窺SSD內部奧秘,不過根據網路搜尋發現,已經有其他網站提供SSD內部照片,flash顆粒並沒有印上半導體廠商的批號,只簡單印了SanDisk的字樣,我們無法直接判斷是來自於哪一家半導體廠商。在所有記憶體產品上,這種「白牌」顆粒其實受質疑的空間比較大,因為你無法直接判別flash的等級或品質。不過SanDisk官方已經宣稱這是24nm Toogle-Mode flash,筆者推測這多半是要利用記憶卡主業的成本優勢,畢竟在製作記憶卡時,SanDisk是直接跟半導體廠商購買晶圓,再自己進行後端的封裝工作,以符合記憶卡的產品要求與降低成本。
對SanDisk來講,現在無論是SSD或記憶卡的產品需求,都統一口徑先採購半導體晶圓,希望用更大的統一採購量壓低成本,再自行負責後端的分揀、測試與封裝,仿照製作記憶卡的方式踏足SSD產業,其實很合理。筆者曾經訪問過另一記憶體大廠Kingston,它也是以直接採購晶圓,自行封裝測試的方式在生產DRAM模組,雖然顆粒只標了Kingston,不過它的可靠性卻跟一般白牌顆粒不同,算是以公司信譽保證顆粒品質。筆者相信SanDisk SSD也是這個狀況,自行封裝會有一定的把關標準,不過這個把關標準只有SanDisk自己知道了,但常理來講應該是把可靠性高的顆粒,留給高階產品。雖然顆粒外觀都是「白牌」,SanDisk是自行封裝測試節省成本,跟其他少數不良廠商,直接採購「已經確定是次級品」的白片或黑片顆粒,把它做成產品的狀況不同,後者才需要媒體鄙視與消費者抵制。
SanDisk Extreme SSD、Intel SSD 520比一比
SanDisk Extreme SSD 240GB | Intel SSD 520 240GB | |
主控晶片 | Sandforce SF-2281 | Sandforce SF-2281 |
循序讀取速度(可壓縮資料) | 550 MB/s | 550 MB/s |
循序寫入速度(可壓縮資料) | 520 MB/s | 520 MB/s |
flash顆粒種類 | 24nm MLC Toogle-Mode NAND | 25nm Intel ccMLC 同步模式 NAND |
MTBF | 200萬小時 | 120萬小時 |
原廠保固期限 | 3年 | 5年 |
最新市場零售價 | 7,800元 | 9,900元 |
▼這次測試搭配SanDisk Extreme SSD,它的包裝外盒不大,而且外觀風格跟記憶卡產品雷同。內附配件也以簡單為主,除了SSD本體以外,就只有一紙說明書。
▼SSD以黑色當作主色,紅色當作輔色的設計風格,讓筆者覺得跟ThinkPad的配色風格也有點相仿,就外觀來說是蠻適合ThinkPad。可惜它的外殼是原生9.5mm厚度,也沒有類似Intel SSD的加厚外框可以移除,沒辦法簡單改造成X220可用的7mm厚度。
測試平台配備
主機 | ThinkPad X220i-A13 |
處理器 | Intel Core i3-2310M (2.1GHz) |
記憶體 | DDR3-1333 4GBx1 |
系統硬碟 | SanDisk Extreme SSD 240GB |
晶片組 | Intel QM67 |
AHCI驅動程式 | Intel 9.2.0.1011 |
作業系統 | Windows 7 x64 SP1 專業版 |
▼雖然採用內部傳輸架構完全不一樣的flash顆粒,一個是Toogle-Mode,另一個是同步模式,不過這2顆SSD的效能特性卻非常接近,都是讀寫平均型的表現,最後是Intel SSD 520稍微略勝一籌。
▼CrystalDiskMark測出來也是類似結果,循序讀取也能達到480MB/s的高檔,兩者隨機讀取跟隨機寫入效能都很平均,也是Intel SSD 520小贏。
▼在模擬實際使用狀況的PCMark Vantage HDD測試當中,卻反而是SanDisk Extreme SSD取勝,總分56215也比Intel SSD 520的50006高出一段距離。
▼以最新的PCMark 7測試,兩者的分數又回到同一水準了,幾乎在誤差範圍之內,如果以實際使用的狀況來評量,兩者的效能都差不多。
▼最後以Windows 7內建的Windows Experience Index分數作結,這兩顆SSD都拿到7.9分的滿分,都能完全滿足日常實際上效能需求了。
擴充底座完整發揮SATA 6.0Gb/s效能
從以上測試可以得知,就算SSD裝在擴充底座內,讀取速度還是可以跑到500MB/s,有效發揮SATA 6.0Gb/s介面效能。畢竟擴充底座內的SATA介面,只是從主機的南橋晶片中,透過機械拉線方式直接拉出,中間沒有經過電子訊號的轉換,像是延長線的概念而已。裝在底座跟裝在主機本體的SATA插槽中,並沒有什麼差別,而且不像mSATA介面只提供3.0Gb/s的頻寬,完全不需顧慮效能問題。
本次搭配的SanDisk Extreme SSD,因為跟Intel SSD 520同樣是採用Sandforce主控晶片的新產品,自然而然拿來做比較。在效能上,兩者不但是同一等級,而且差距只在伯仲之間而已。在AS SSD與CrystalDiskMark的理論測速軟體當中,Intel的隨機讀寫都小贏SanDisk,不過貼近實際使用狀況的PCMark Vantage項目,卻是改由SanDisk取得領先,最後在PCMark 7與Windows體驗指數項目,兩者又戰成平手。
如果想要考慮SSD的可靠度,SanDisk Extreme SSD 240GB的平均故障間隔(MTBF)時間是200萬小時,Intel SSD 520 240GB只有120萬小時,雖然這裡是SanDisk佔優勢,不過各家廠商對MTBF的驗證過程與標準都不太一樣,僅做個參考就好。保固方面就是Intel取得領先了,5年保固時間勝過SanDisk的3年。如果以240GB容量來看它們的實售價,Intel SSD 520比SanDisk Extreme貴了2,100元,這個差距說大不大,說小也並不小。Intel主要多了2年保固、較豐富的配件、以及Intel SSD Toolbox的軟體優勢,如果你覺得用不到這些特色,那無疑的,SanDisk Extreme SSD的性價比會更好。
Vega109
24 5 月, 2012 - 8:45 上午
其實很希望X300 or X1也有支援Dock的功能,只是以目前我技術好像很難做到~~
Yusaku
24 5 月, 2012 - 10:35 上午
X300有USB dock,不過很爛,只有2.0,如果支援到3.0就比較不一樣了
Sam
25 5 月, 2012 - 8:08 下午
我只想知道為何 購物網站的規格上 ThinkPad X220i A13 是 SATA 2.0(SATA-300)
那到底是不是SATA3.0 6G的速度?
galaxylee
26 5 月, 2012 - 1:12 下午
可能是筆誤吧,X220i的SATA一定都是SATA 3.0( 6Gbps)速度。
daoniao
26 5 月, 2012 - 9:20 下午
http://www.tpuser.com.tw/这个地址在中国大陆一样是打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