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站長除了開會、出國會使用ThinkPad之外,主要還是以桌上型電腦為主力機,無論是家裡或是辦公室均使用桌上型PC。本次發表的四篇「Intel Core 2 Quad (Q6600)四核心頂尖電腦之路」連載將向網友敘述站長自從家裡PC發生巨變後,一直到最後還是購買PC的心路歷程。其中的轉折與考量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
站長之前的桌上型PC是在2005年初在NOVA買的。當時請認識的店家按照站長開的規格組出一台電腦,算是「OEM」模式吧(笑)。主機所搭配的CPU時脈並不高,僅Pentium4 3.0GHz(辦公室裡公司配發的電腦已經是P4 3.2GHz),那時候的考量點在於提升硬碟讀寫及顯示卡效能,因此選擇的主機板是ASUS的P5GD1-Pro(915P晶片組,南橋支援Matrix RAID功能),顯示卡則是6600GT。站長對當時Intel「倡導」的Matrix RAID功能甚感興趣,在研究相關功能之後,決定新電腦內建兩顆SATA-1 250GB硬碟,每顆硬碟的前100GB共同組成RAID-0來加快讀取效能;後面的150GB組合成RAID-1來做到資料保全。這項決定種下了日後決定走上購買品牌電腦的遠因(苦笑…)。
當時站長使用的機殼是聯力的鋁製機殼,考量點不外乎鋁製的機殼重量較輕、不會生銹,同時主機內建多顆風扇,散熱效果還不錯。但有項缺點,那就是硬碟是「垂直擺放」,而非常見的水平擺放。站長雖然覺得「毛毛的」,但心想「不會那麼衰」吧,此舉也成為日後系統掛點的第一根稻草…Orz。
2005年組出來的新電腦果然在磁碟效能上讓人耳目一新,RAID-0磁區用執行測速軟體去跑,可以輕易跑出120MB/S的驚人成績,真的是驚為天人。但「好戲」在後頭…大概距今5年前站長曾經幫老師組一台桌上型電腦,機殼也是聯力的,站長印象非常深刻當時選用的硬碟是Seagate(並沒有使用RAID功能),而且兩顆硬碟也是「垂直」擺放。結果在兩個月之內硬碟陸續壞軌,雖然都有換新品,但這對於使用者而言感覺非常不好,最後只好將其中一顆硬碟換成WD。雖然天底下沒有絕對不出問題的硬碟,但短時間內接連壞軌也真是太詭異了,那時候站長對垂直擺放硬碟的耐用度心裡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
備註;茲引Wikipedia關於RAID的說明: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獨立磁碟備援陣列)在臺灣一般俗稱「磁碟陣列」。RAID有許多種分類,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閱Wikipedia
RAID-0︰將多個磁碟合併成一個大的磁碟,不具有備援,並行I/O,速度最快。RAID 0亦稱為帶區集。它是將多個磁碟並列起來,成為一個大磁碟。在存放數據時,其將數據按磁碟的個數來進行分段,然後同時將這些數據寫進這些盤中。所以,在所 有的級別中,RAID 0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RAID 0沒有備援功能,如果一個磁碟(物理)損壞,則所有的數據都會丟失。
RAID-1︰兩組以上的N個磁碟相互作鏡像,速度沒有提高,但是允許N-1個磁碟損壞,可靠性最高。RAID 1就是鏡像。其原理為在主硬碟上存放數據的同時也在鏡像硬碟上寫一樣的數據。當主硬碟(物理)損壞時,鏡像硬碟則代替主硬碟的工作。因為有鏡像硬碟做數據 備份,所以RAID 1的數據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級別上來說是最好的。但無論用多少磁盤做RAID 1,僅算一個磁盤的容量, 是所有RAID上磁碟利用率最低的一個級別。 |
主機的穩定度其實要靠時間來驗證才知道真正的能耐,到了2006年某一天開機時,Intel Matrix RAID畫面突然顯示出有一顆硬碟掛點!雖然是「RAID-1」的資料磁區有問題,但很諷刺的,由於站長是將RAID-0及RAID-1都做到兩顆硬碟上,只要有更換其中一顆硬碟,即使RAID-1的資料可以重建(Rebuild),但是RAID-0做出來的磁區資料就整個掛點了,更悲慘的是站長其實有裝多套不同語系的WinXP,救援起來更為複雜。
站長等不及故障的日立(HGST)硬碟送修,只好先去買顆WD的同容量250GB來應急。至於為何不買同一顆,一方面買不到同型號的硬碟(產品更新太快了),二方面想換不同的廠牌來換換「手氣」。但這次完全無預警硬碟損毀事件讓站長決定以後一定要買硬碟平放的機殼。由於硬碟拆卸非常麻煩,站長索性直接把WD新硬碟裝到機殼內,故障的硬碟則是把電源線及SATA線拔掉後先放著不管,接著開始把備份的作業系統資料回復到新建立的RAID-0磁區上。
原本以為就此天下太平,特別是Matrix RAID即使硬碟再次掛點,好歹放在RAID-1磁區的資料可是健在呀,問題是…如果負責RAID功能的主機板掛了呢﹖…站長在2006年10月出發前往Yamato Lab參訪前夕就遇到了這樣的災難,又是無預警的某天晚上,回到家裡打開電腦後主機板顯示完全找不到任何RAID功能,就像是整個RAID從主機板消失了一樣,真的只能用「傻眼」來形容當時的心情。
當時研判疑似主機板南橋掛點,導致Matrix RAID功能整個失效,而且一但主機板送修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龐雜的「災難復原」工作!所幸站長手邊還有一台ThinkPad X60s全裝備(包含Ultrabase及DVD燒錄機),可以馬上接替當作家裡的工作機使用(有了這次將ThinkPad當作Desktop Replacement使用的經驗後,站長也準備將辦公室的電腦換成T60搭配Advanced mini Dock),但原先桌上型電腦的資料必須馬上轉移到X60s上面繼續使用。畢竟裡面有TPUSER創站以來所有的資料與網站內容。當站長把WD硬碟透過外接式硬碟盒接上X60s時,Intel又開了一個更大的玩笑…
挖哩勒~~~系統顯示此顆硬碟尚未格式化!這已經不是傻眼可以形容了,簡直是快要抓狂了!八年來的TPUSER資料呀~~~,在冷靜思考之後站長猜測如下︰1.只是主機板掛點,所以RAID-0跟RAID-1的磁區資料都安然存放在硬碟上。2.由於硬碟資料已經被Matrix RAID演算過,即使是RAID-1磁區在別台不支援Matrix RAID的系統上是判斷不出來的。如果順利的話,等到主機板送修回來之後,將兩顆新硬碟裝上去之後「理論上」可以馬上運作。但當時的站長光是拆主機板送修就花了半天的時間,真的覺得「時間成本」太高了。於是下定決心該是籌備新主力機的時候到了!
==============================================
拜主機板送修之賜(…Orz),站長終於有空把原本故障的250GB HGST硬碟送修。如果硬碟過一年後才故障,強烈建議直接上網登記換貨事宜,詳細的過程請參閱討論區文章「IBM、HITACHI 硬碟送修秘笈」。誠如網友所提醒的,委請快遞運送硬碟時務必將硬碟包裝妥當,不要以為故障了就隨便放在盒子裡寄出。站長是使用當初買新硬碟所留下來的包裝盒,裡面還有防擠壓的袋子。站長在星期天上網登錄送修資料並取得RMA號碼,隔天請快遞送到「桃園縣 蘆竹鄉 蘆竹村 18鄰 179之14號」。等到星期五時,就接到電話通知說一顆備妥的「良品」硬碟(當然不會是新品)準備安排寄送,雖然網路上登錄的寄送地址是英文,但站長還是提供中文地址以利對方的快遞寄送。隔週的星期一硬碟就從桃園寄來了 🙂 下圖就是硬碟包裝的特寫。

打開盒子後就可以看到原來硬碟是被兩個巨大的塑膠殼包圍起來,讓硬碟可以懸空。

很明顯地這顆硬碟有使用過的痕跡,外殼還有貼紙的痕跡。HGST所提供的硬碟保固日期會是原本硬碟的剩下到期時間,例如原本硬碟還剩一年保固,如果到HGST網站查詢換給使用者的硬碟,就會發現保固期限只剩一年。

硬碟外殼有張小貼紙,清楚載明這顆硬碟是維修過的。
雖然許多網友對於X60t的SXGA+面板頗感興趣,其實Yamato Lab對於另一塊「MultiView/MultiTouch面板」可說投注了不少的心力。站長收集了一些資料與大家分享。
所謂的 「MultiView/MultiTouch面板」是指︰
- MultiView(indoor/outdoor),可在室內、戶外陽光下操作。
- MultiTouch(touchscreen via finger and pen),除了觸控筆之外,可直接用手指操作。
普通的Tablet PC所使用的面板反射率約為10%,X41t及X60t所使用的反射率僅為6%,但即使如此,在室外使用時仍有困難。因此Yamato Lab特別採用了採用「圓偏光」技術的設計,達到反射率僅達1.6%的驚人成果。在Lenovo-JP網站上有刊載三篇專訪X60t開發成員的精彩訪談,站長特地商請好友Justy擷譯其中關於X60t MV/MT面板的介紹(原文網址),希望能夠讓大家更清楚 MV/MT面板的開發用意與苦心。
==========================
多機能之面板與反射率之問題
觸控面板乃由「多層構造」所形成。即,重疊了很多如玻璃之物之狀態。但是,即使是透明的東西,重疊了很多層時,透明度會下降。最後,反而會成為像「鏡子的狀態」。即,成為完全反射光線的狀態。觸控面板之結構簡單來說,就是於此玻璃面之間挾入有「透明電極」者。但此情形在性質上,要提高透明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此之外的部分,則抑制其反射率。即必需實現「不反射」之構成。就現狀而言,雖然有施以不反射處理之觸控面板型之製品的出現,但是仍然有其極限,在光線底下時,畫面會變得比較白。因此,在此次,我們所選擇的就是「圓偏光」的技術,將此採用於ThinkPad X60 Tablet之顯示器之濾光片上。

圓偏光的技術
首先,先說明提升了多少的效率值。之前的X41t之時,反射率為6%。X41t之觸控面板當然僅以觸控筆輸入之故,此次為了可除了觸控筆以外進行輸入,重疊之層必然增加,反射率當然會提高。如果只是單純重疊之時,反射率會達10%。但是採用圓偏光的技術之故,反射率會降至1.6%。接下來,對於圓偏光的技術加以說明。之前亦說明,玻璃面層數愈多反射率則會上昇,最後會成為極為接近鏡子的狀態。為了防止此情形,只要使光線不反射即可。圓偏光乃使進入較玻璃面更為內部之光線,不向外射出,封閉於內部的技術者。具體而言,首先有LCD,在其上有觸控面板層,然後在最表面上配置「偏光板」。結果,進入偏光板之光線,在偏光板的部分,僅會通過「直線偏光」之光線。即在此,使光線經過篩選。然後,僅直線偏光之光線會進入內部,在內部層進行反射。然後,再通過偏光板時,光線會扭轉90度之角度。如此,扭轉90度之狀態的反射光想向表面射出,但是表面有僅通過縱向光線之濾光片之故,反射光則會在此被阻止,因此,內部之反射光會被完全阻止。這就是圓偏光之構成。但是「為何顯示於畫面之光線,即透過光可向表面射出」,此乃由於此時,光線在構造上,為扭轉180度之狀態到達表面之緣故。當然,表面之濾光片僅通過直線偏光之故,因此可顯示於畫面。

==========================
由於MV/MT面板構造複雜,讓它同時具備手指觸控及可戶外操作的低反射率等特點,相對的面板成本昂貴,聽說價格比SXGA+面板還高。但針對需要直接用手指觸控的特定族群而言,X60t with MV/MT panel的確是市面上難得的精心設計產品。ThinkPad X60t不但有反射率優於業界標準的XGA面板,還有超高解析度的SXGA+面板,最後再加上XGA的MV/MT面板,可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算是為Tablet PC這塊利基市場做了最大程度的配備規劃。
倒是站上網友還是比較希望見到X60t with SXGA+ panel早日引進吧(笑)
ThinkPad X60t在LCD面板四周佈滿了天線,以美規為例,「全裝備」版的X60t共有五組天線!請參閱下圖,Wireless LAN便有三組,但如果使用者買的X60t並非預載802.11+MIMO,第三組天線就不會發揮功用。此外美國銷售的X60t可選擇內建WWAN(3G/3.5G上網),X60t內建WWAN專用雙天線,但正如圖所示,內建WWAN機種的X60t機器頂部會突出一塊,台灣銷售的X60t因為沒有WWAN功能,所以不會有突出一塊的WWAN天線。

X60t內建「G-Sensor」故提供一項稱為「ActiveRotate」的功能,不管使用者手握哪一邊,視窗畫面都會切換到正確的方向。有關啟動方式請參閱下面兩圖。


站長本次特別商借了兩台ThinkPad作為對照組。下圖中的三台主機從左至右分別為X60s(XGA)、X60t (SXGA+) 及T60p(UXGA),可說三種最具代表性的解析度都到齊了。圖中的這台T60p也是最讓站長感慨的,對應到市售機的型號是2007-O01,甫上市沒多久就因為供應UXGA面板的廠商破產倒閉,讓這台堪稱Merom機王的T60p黯然停售,之後許多網友雖然想要買新機卻已經不可得。目前T60p的15吋機種仍有提供SXGA+的IPS超廣角面板,至少網友仍有機會一睹IPS面板的畫面表現。即使是EIZO,目前在日本也只剩兩款高階產品採用IPS面板,分別是L997(19吋)及L797(17吋),對照台灣雄浪的價格,L997售價高達52,395元,同尺寸的S19xx系列最高階也僅24,045元(S1961)。最近日本三菱Display推出最新一代的25.5吋寬螢幕LCD,採用「H-IPS」(High aperture ratio In-Plane-Switching/高開口率IPS面板),看到網路上的評測,真是令人大嘆如此神品!可惜台灣沒有正式代理。

首先比較一下12.1吋在瀏覽網頁時的效果。下圖左邊是X60t(SXGA+),右邊是X60s(XGA)。很明顯地,SXGA+面板能夠在同樣的螢幕尺寸下顯示更多的資訊。原先為XGA解析度最佳化的Yahoo!奇摩首頁,在X60t螢幕上顯得寬闊許多。

SXGA+面板瀏覽本站討論區的效果如何呢?「登SXGA+而小天下」或許就是這樣的感受吧!從原本XGA顯示5個討論區版位,到了SXGA+可一次顯示9個版位!

↓有的使用者在聽到12.1吋的SXGA+解析度時會說「字太小了吧」。現在的瀏覽器多半都有支援字形放大的功能,例如Firefox可以按「Ctrl+」複合鍵放大字體(站長乾脆設定到羅技G5滑鼠的功能鍵上,單鍵即可放大),聽說IE 7.0也有類似的功能。於是站長便用下圖來說明一番,站長在X60t開了兩個視窗,右邊是系統預設字體大小,左邊則是故意將字形放大。因此SXGA+面板的好處在於使用者可以先獲得更多顯示資訊,好比先在高空俯瞰地表。如果有需要仔細察看,再將字體放大即可。同樣的原理可以套用到觀看PDF檔,如果網友有使用過T-Series的SXGA+面板經驗,相信對於在高解析面板上觀看放大畫面的PDF檔案可說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拜高解析之賜,放大後的字體邊緣不易看出鋸齒狀,字體更為圓滑、清楚,有如閱讀一本電子書。

隨著Windows Vista的問世,寬螢幕LCD終於算是有個比較明確的使用環境(過去多強調觀看DVD影片之用)。因為Win-Vista在畫面右側提供所謂的「Sidebar(側邊欄)」如果再搭配Google Desktop等工具,原本的XGA( 1024×768)解析度寬度的確顯得捉襟見肘。然而目前市面寬螢幕筆記型電腦的螢幕解析度多半為1280×800(WXGA),與SXGA+的「1400×1050」相比,反而畫面解析度還輸一截。下圖便是X60t的桌面全覽。透過SXGA+面板,桌面可顯示的資訊更多,如果嫌字體太小(本台X60t為小字形),使用者可改為大字形。雖然商用企業客戶對於寬螢幕notebook接受度較低,卻不代表就不需要高解析畫面。透過SXGA+面板提供的1400×1050解析度可大幅超越現今一般寬螢幕所提供的WXGA解析度,同時保有傳統顯示比例,對於企業客戶執行Office系列軟體,特別是EXCEL等試算表程式助益匪淺。關於商用notebook多維持傳統比例的主要的原因,在於企業所使用的顯示周邊(CRT/LCD/Projector)仍多為傳統比例顯示(4:3),如果簡報檔案在傳統螢幕編輯,之後在寬螢幕notebook上播放,容易發生比例失真問題。日系的「商用導向notebook」迄今仍堅持採用傳統比例面板,有其實務之必要性與包袱。(但DELL/HP等美系廠商已改用寬螢幕)

最後一張圖片是比較一下在不同尺寸面板下的文字大小表現。下圖從左至右分別是UXGA(T60p,15吋)、SXGA+(X60t,12.1吋)及XGA(X60s,12.1吋),三台桌面均為小字形。關於這三種面板及解析度的PPI(Pixels per inch)分別如下︰
- UXGA(1600×1200)-15吋︰133
- SXGA+(1400X1050)-12.1吋︰145
- XGA(1024X768)-12.1吋︰106
PPI值越高代表每英吋包含的pixels數目也越多。但網友不妨直覺地看圖片中的「我的電腦」圖案大小,會發現X60t的圖示比T60p稍小,從PPI值上也反應出此項事實,呃…講白話一點就是「X60t的SXGA+畫面字體會比15吋UXGA小一點啦」。但大家也不必太擔憂,畢竟可以透過修改畫面字體大小來達到高解析度與閱讀舒適度的完美結合。

站長個人對於X60t裝配超廣角的SXGA+面板可說是讚譽有加,硬要說缺點大概就是「顏色比較不準」。至少站長個人頗有「相見恨晚」之感,如果X-Series也能裝配SXGA+高解析度面板該有多好!雖然現在各廠商都以寬螢幕為主要訴求,但傳統螢幕並非並不可取,從X60t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透過SXGA+面板,不但讓傳統12.1吋機身獲得超越12吋寬螢幕的超高解析度,同時也能繼續維持原有主機的機構設計。
不可否認地,寬螢幕在未來將會主宰市場,即使是ThinkPad也會全線產品陸續導入寬螢幕世代。但至少就現有的X60-Series機身設計,站長認為改裝SXGA+面板其實是最完美的過渡方案。ThinkPad X-Series在使用者心目中向來是輕薄、可靠的最佳代表,隨著邁入ThinkPad「第三世代」,X60-Series更賦予了「高效能」的新動能。展望Santa Rosa平台的即將問世,X61-Series世代也即將展開,除了ThinkPad自豪的「高機動性」「高信賴度」「高效能」之外,全世界的ThinkPad使用者、企業客戶都在期待ThinkPad能夠為他們再次帶來全新的感動,相信「SXGA+」高解析面板不論是商業客戶或是個人,都是ThinkPad X-Series使用者最想看到的嶄新突破,竭誠希望眾人能看到那份奇蹟!
後記︰介紹了這麼多張SXGA+的X60t照片,但很可惜地,目前Lenovo-tw並未規劃引進此規格的機種。再加上原先有意購買X60t的網友很多都想等配備Core2 Duo(Merom)處理器,如果X61-Series搭載SXGA+的奇蹟沒出現、如果X60t將來有採用Merom的機種,或許本站可號召新一代X60t with SXGA+的團購,向Lenovo-tw爭取專案引進中文機。只要看過SXGA+面板的網友便會相信︰「這才叫高解析度呀~~~」
自從ThinkPad X41t推出後,許多愛用者無不引頸盼望新一代的ThinkPad Tablet何時能夠上市。先前的X41t研發代號為「Phoenix」(鳳凰城)採用X40-Series的機構框體進而強化為Tablet PC版本。但相對的X41t也繼承了X40-Series的先天效能缺陷,採用1.8吋(4200rpm)硬碟拖慢了系統效能,也讓許多使用者感到惋惜。隨著X-Series推出X60及X60s,眾人的目光也移到新世代的ThinkPad Tablet PC上面。
Yamato Lab採用了X60s(研發代號:Kabuki)的機構設計作為X60t的研發基礎,相較於X60-Series研發代碼都以日本國粹命名,X60t則是比照T60/R60-Series以藝術家名稱作為研發代號。於是象徵「超現實畫派」的「達利(Dali)」便成為X60t的研發代號。雖然僅是巧合,但X60t透過WACOM的觸控筆及SXGA+的超高解析度面板,卻也讓使用過的人感受到全新的操控及畫面感受。
X60t的試作機去年底時Lenovo-tw已經取得了, 但當時的面板僅是XGA,所以站長並沒有借測。一直到今年初終於如願借得裝配SXGA+面板的X60t。下圖便是X60t打開螢幕後的正面全覽圖。

X60t 有規定的螢幕選轉方向,需朝逆時針方向旋轉螢幕,在軸承有標示箭頭圖示。前面提到X60t是源自於X60s設計,因此也繼承了X60s的相關規範,例如採用低電壓版Core Duo處理器(LV-Yonah),也因為如此,導致X60t剛上市初期無法採用Core 2 Duo(Merom) ,因為低電壓版的Core 2 Duo在當時尚未發表。如果一味的追求規格,可能會一直等待不完的。但持平而論,X60t已改用2.5吋硬碟,使用者甚至可以自行換上7200rpm高轉速硬碟,再配合雙核心Core Duo處理器,整體運算效能已大幅超越X41t。如果使用者並非現在就要用64位元版Win-Vista,相信以X60t的硬體配置執行WinXP也算是勝任愉快的。
↓下圖是將X60t「變形」成為平板模式。 站長借測的X60t配置8-cell長效電池,主機後端會突出一截,如果是4-cell電池就不會突出太多了,但為了遷就螢幕軸承,電池還是必須稍微突出一點。Tablet形態的X60t讓站長想起了多年前的IBM Transnote,當時搭配XGA觸控式螢幕可以直接用手在上面“戳“至今令人懷念。其實X60t制式面板共有三類,規格如下:
- 12.1″ (307mm) XGA (1024×768) TFT color / 4:3 / 185 nits / 170° viewing
- 12.1″ (307mm) SXGA+ (1400×1050) TFT color / 4:3 / 180 nits / 170° viewing
- 12.1″ (307mm) XGA (1024×768) TFT color / 4:3 / 150 nits / 170° viewing /MultiView (indoor/outdoor), MultiTouch (touchscreen via finger and pen)
- All:Super Wide Angle FFS / anti-reflective and anti-glare protective coatings /
所有面板皆為超廣角(170度視角),也都支援觸控筆,比較特殊的是第二種SXGA+ (1400×1050) 超高解析度面板及第三種「MultiView / MultiTouch」面板。Lenovo-tw引進的市售X60t據聞就裝配可直接用手指控制的「MultiView / MultiTouch」面板,而且MV/MT面板成本也是三種面板中最貴的。

↓X60t所使用的數位觸控筆來自有名的WACOM公司,而且前端筆頭還特別塗成紅色,頗富巧思。觸控筆後端的灰色按鈕除了用來協助彈出機體之用,還可以當作「數位橡皮擦」,在書寫、繪圖時如需修改,僅需把觸控筆倒過來,就可以直接在螢幕上清除了。但X60t為了容納觸控筆,必須在機身長度上做出調整,使得X60t主機比X60s大上一號。
↓下圖是X60t底面圖。可以很清楚地發現電池槽已非X60s的原始設計,為了容納螢幕旋轉軸承不得不佔用到電池槽空間,也進而影響到電池設計。X60s可以選用三種電池:4-cell方形電池、4-cell圓形電池及8-cell圓形電池。反觀X60t的電池槽空間有限無法置入圓形cell,所以X60t的4-cell主電池都是方形cell,容量為28.8Wh(2.0Ah),原廠宣稱的續航力約為3小時。在X60t電池槽右側有標示螺絲型號的圖示,X60t共使用三種規格的螺絲,分為A/B/C三種長度。所以仔細觀看X60t底部時就會看到各螺絲圖示旁邊都有相對應的字母。
↓下面兩張圖是X60t的8-cell電池特寫。為了防止手滑在電池外側加上一層防滑橡膠及特殊的波紋。X60t的8-cell電池是採取圓形cell與方形cell混合的方式,由於電池槽空間有限,所以電池前段仍使用4-cell方形電池,網友也能照片中看到為了配合螢幕轉軸造型,電池中間設計出一個半圓形凹槽。至於電池後段就有足夠的空間擺放4-cell圓形cell,總容量是65.5Wh(4.55Ah),續航力約可達7小時。
↓接下來站長直接拿X60s與X60t相互比較一下體積。下兩張圖片中上方的是X60s,下方是X60t。X60s裝配4-cell方形電池,X60t是8-cell長效電池。很明顯地,X60t雖然源自X60s機體設計,但身軀仍是大上一號,主機厚度也增加不少。至於主機的連接埠方面,兩台主機功能面都是一致的。比較特殊的是X60t機身左側,在LAN(RJ45)接口右側有個四方形的小孔,那是提供給觸控筆繫繩用的。
↓先前的X60-Series都遇到Palmrest右側高溫的問題,Yamato Lab在不更動內部機構的況狀下,想出了兩個改進的方法。首先是在Palmrest右側下方加裝薄銅片,用意在將無線網卡的廢熱能夠疏導到鍵盤,詳細構造請網友參閱本站討論區網友所提供的圖解。第二個改進措施請參閱下圖,Yamato Lab在主機右側的USB埠上方特別開了一排的進氣口,有助於帶動Palmrest下方的的廢熱流動。但此項設計也是犧牲了主機前端厚度才能達到,如果未來的X61-Series也要有類似的設計,可能在前端外觀上有所改變。
↓ThinkPad X-Series搭配專屬的Ultrabase擴充底座的爭議由來已久,站長在此就先不贅述,倒是X60t一但使用8-cell時,就會發生下圖中的「慘劇」,電池會突出底座之外…Orz
↓但如果再與X60s相比較時,就不難理解了。其實X60t專用的X6 Tablet Ultrabase面積與先前的Ultrabase X6相差無幾,但由於X60t體積變大了,原本剛好可以收納8-cell電池的凹槽已經被X60t本體所佔用,進而讓X60t的8-cell電池必須繼續突出底座之外了。如果比照Ultrabase X6的設計,恐怕X6 Tablet Ultrabase會更為巨大吧。站長個人的感覺是X6 Tablet Ultrabase在與主機合體時,在操作上比以往更為容易,因此X60t及其周邊算是有吸收前代產品的缺點並加以改進。
↓下圖是X6 Tablet Ultrabase的後端特寫,與Ultrabase X6都相同,在旁邊也還有額外兩個USB 2.0連接埠。此外,身為一位過去四個月都靠X60s輸出到19吋LCD的使用者,站長個人對於Ultrabase X6並未支援DVI數位輸出感到「萬分遺憾」,後來站長好不容易買了DELL PC(ya~~別懷疑,正是戴爾的桌上型電腦,詳情待日後向網友詳細報告)之後,同樣都是EIZO S1910螢幕,在接上DVI畫面的剎那,站長真的覺得好像換了台新螢幕,顯見過去被類比D-Sub畫面殘害了多久…|||

關於X60t的真正實力「SXGA+」超高解析面板的說明就留待下回分曉,站長先放兩張圖讓網友嚐鮮,並且猜猜看裡面的含意吧!

站長首先感謝網友對於本站多年來的支持,或許有些網友以為本站一直都是討論區形式吧(笑),其實TP非官方情報站最早是從免費的3MB網路空間開始建立,三年前因為搬遷到不同機房的關係,主站因故關閉迄今。
看著Wordpress旁邊「歷史資料」從2003年11月一直到2007年2月,這中間雖然是一片空白,但身為一個ThinkPad愛用者,也不禁感慨時代變化的劇烈,在主站關閉的這三年間大家經歷了IBM將個人電腦事業部賣給大陸聯想集團與ThinkPad推出第三世代。就網站營運而言,新形態的Blog編輯模式以及Google提倡的AdSense/AdWords廣告模式也在各網站間蔓延開來。以往商業網站如需招攬廣告,通常需要直接與廣告主接洽,在內容及言論上也較易受到廣告主的影響。因此站長一直不願意在本站刊登任何形式的廣告。隨著Google推出AdSense/AdWords廣告模式,使得網站經營與言論自主有機會保持一個平衡點。因此站長與副站長便決定使用Wordpress當作主站平台,同時將來也會在主站及討論區首頁放置Google的廣告橫幅。但討論區各版(例如二手貨市場交流區)並不會擺放,故尚請網友繼續遵守各版版規的規定。
本站未來也不會介入ThinkPad主機或相關硬體的銷售,畢竟本站不需要靠賣機器來謀生,但另一方面,針對某些難購得的周邊或是特殊主機,站長仍舊會比照以往的經驗舉辦網友團購。此類活動本站都是義務宣導性質,並不介入金流與物流,更不會從中牟利,僅當作是站長的個人興趣吧,希望網友也能夠有機會以更低的價格購得某些逸品。
很多朋友都問站長兩個問題:「何時復站」「TPUSER以後要寫啥」…,相信第一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至於第二個問題其實早在1998年不就有了答案嗎(笑),透過「新生.TP非官方情報站」,站長將繼續報導ThinkPad主機相關的最新動態,除此之外,站長對於相關3C設備的使用心得、生活點點滴滴的看法都很榮幸能夠與網友分享。TPUSER除了是ThinkPad的非官方情報站之外,也期許是「Top Power USER」的開端。與其追隨坊間的「勸敗風」,不如回歸探討產品、服務的本質、初衷,而本站就是希望能夠與大家找回那份感動!
本站成立於從1998年10月,明年便屆滿10年了。再次感謝這九年來網友對於本站的支持與愛護,希望新開張的主站能夠繼續為大家帶來豐富、有意義的資訊!
時序已進入秋天,本站「IBM ThinkPad非官方情報站」也已經成立滿五年。站長在此感謝網友在過去這段期間對於本站的支持與愛護。本站目前為非營利性質,所有的開銷皆由網站管理群自行負擔,不可諱言地,一個網站最終走向商業化對於「經營階層」是名利雙收的最適解。同時在沒有頻寬、網站空間的情況下,任何的理想也都只是空談。不過很「可惜」地,本站的經營理念不是為了名利,因此就算本站如何不濟,站長都不會因此向筆記型電腦廠商收取廣告費用,更不會從網友身上牟利。這也是本站的核心價值觀!
在抗拒網站商業化的同時,也是為了維護本站本站的獨立性及自主性。站長常感慨傳統媒體或是電子媒體有時為了遷就於廣告收入,在介紹或測試新機時,無法將若干缺點公諸於市,當廣告主能夠主宰媒體收入時,報導本身的公正性便需要編輯群的智慧了。站長成立本站的起因是對於IBM ThinkPad的喜好,以及對資訊業界動向的關心,因此站長文章裡可見對於ThinkPad的讚賞、期許與責難,這些都是本站基於獨立自主所為,站長希望本站能夠繼續朝下一個五年發展下去,目標除了繼續提供ThinkPad各式新機、資訊業界動向之外,也將視機會測試其他友商的筆記電腦,作為驗證、預期未來產業發展之用。
為了能更獨立、自主,便需要掌握「力量」,那就是頻寬與網站空間。這方面會由站長自行負擔,同時台灣IBM法務人員曾善意提醒站長任何掛有「IBM」字樣的站名、網址都可能有版權爭議,站長謹記在心,因此將利用此次網站改版機會,更換全部的網站名稱及網址。 先前定名為”NB非官方情報站(nbuser.idv.tw)”,在衡量到本站特性與網友感受,並與Arny網友(蔡律師)商量後,站長決定新生後的網站名稱最終正名為 :「TP非官方情報站」,網址為:「www.tpuser.idv.tw」!往後本站將以此為主網址!
為了迎接新生網站的誕生,本站將自11月7日起停機三週進行網站改版、主機升級等作業, 網友的註冊資料都會保存下來。預計從11月24日起正式上線!
希望網友能通知親朋好友本站停機、更名乙事,也希望11月底能與大家再度相聚,一起邁進明年「PCI Express元年」並迎接全新架構的筆記型電腦新時代,讓我們一起期待新風貌的ThinkPad!
=================================
站長註@2006:這是「舊世代」TP非官方情報站的最後一則新聞,算算距今(2006/12/31)已經整整3年了。文中強調的獨立自主一直是本站所堅持的精神。新生的TP非官方網站將會秉持著開站初衷,陪伴著網友以及ThinkPad!
1
...
45
46
47
48
49
...
75